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指约公元前2400年以后的龙山时代晚期,中原腹地的考古学文化,也被称为“王湾三期文化”。包括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的多处龙山文化遗存。年代 为公元前 2600~前2000年。以表面饰有绳纹与篮纹的灰色陶器为突出特征。[1]经发掘的有洛阳王湾遗址、临汝煤山遗址、登封王城岗、陕县三里桥 、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遗址等。 中文名河南龙山文化 地点黄河中游地区 时代新石器时代 分布河南省境内 城址在登封王城岗与淮阳平粮台发现有城址。王城岗城址呈长方形,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保存较好,南墙与西墙的长度均达90多米。平粮台城址为方形,长宽各 185 米 ,南北城墙有城门,城内有房屋建筑和陶窑、陶器等。河南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对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及文明起源等问题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埋葬当时的埋葬习俗,与仰韶文化有明显差别。墓地多与住地分开,流行长方形土坑墓,多单人葬,只有少数合葬,不见多人并列或上下叠压的合葬墓;但小孩也用瓮棺葬,埋在房子附近。出现埋在房基下面的瓮棺葬,死亡的儿童当是用以奠基的牺牲品。在邯郸涧沟还发现圆坑葬,坑内埋有男性青壮年与儿童,有的头骨上留有被砍的痕迹,有人认为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对立和斗争。普遍发现用羊、猪、鹿和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卜骨,表明占卜习俗盛行。从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形态看,当时处在父系氏族社会。河南龙山文化孕育发展了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对象并提供了追寻商文化渊源的线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