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化联跨展”

 冯栎钧是老师 2020-08-11

“化 联 跨 展”是什么意思呢?在教学设计中它能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又怎么在课堂中落地呢?

今天我就以《我的心儿怦怦跳》一课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校语文学科怎样用“化”“联”“跨”“展”全链条思维策略进行教学设计。

先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策略:

“化”,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它包含学科目标的校本化,年段目标的序列化和课时目标的精准化三个层次。

“联”,是对内容而言。它指对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资源的整合,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跨”,是针对实施路径而言的。它指学习方式、学习时空的跨界思考,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展”,是针对评价而言的。让学生学习的成果和思维状态能得到充分展现,进一步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在《我的心儿怦怦跳》一课当中,我们是这样来运用“化、联、跨、展”的 策略的。




首先,我们对教学目标做了精准化研究。具体干了三件事:学课标、研教材,查学情。

在课标学习中,我们把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从理论上弄清本课教学的目标点位。

在教材研究中,我们把1-4年级的所有习作进行了梳理,从孩子的学习进程中,明白本课的目标点位。

更扎实的一项工作是查阅学生的习作,从孩子真实的写作状态中,去发现目标点位。这是些题目,是我们研究的部分学生习作。

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最终设定了这样三条目标——“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心儿怦怦跳’的事儿,通过绘制‘心跳图’做到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讲出当时的感受;能聚焦‘心儿怦怦跳’的时刻,停下来,多写几句,从‘想法多了、身体变了……’等多个角度,借助资源包和自己积累的词语把感受写清楚;在讲述与写作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这三条目标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精准

便于检测——所有的目标都可感知、可检测;

便于实施——每一条目标都从干什么,采用什么策略,达到什么标准这三个维度进行表述;

便于理解——每条目标都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懂。




在联的策略运用中,我们主要抓了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次习作,教材有这样三个板块的内容,我们依据这些内容做了这样的一些工作:

第一是,把课本写作内容与生活实践相链接,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

第二是,深挖活用教材,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短语资源包和情绪小人图的运用研究。

第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情景小伙伴的视频来创设写作情境,通过改编影片片段,把写作与育人结合起来;研制写作修改微课,快速传递写作知识,优化课堂结构。




在跨的策略运用上重点在于用活动推进课堂,改变学习方式。

整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活动:

“绘制心跳图,找准写作内容”“停下来多写几句,体验写作实践”“对照标准自我评价,明确努力方向”“修改习作,分享写作快乐”。

在这四项活动的设计,我们反复与目标对照,要求每个活动设计做到“对标”“顺理”。




在展的部分,我们重点做了学习工具的研发。

一是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工具——心情卡、心跳图。这样的工具为学生学习找到了写作的支架,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视化。

二是评价工具——阶梯式的例文标尺。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评价之中,解决了传统评价中“少数学生撑场面”的尴尬。

这样的研究,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目标统领课堂”“内容丰盈课堂”“活动支撑课堂”“评价激励课堂”最终达成本课的育人目标。使这堂课的教学更具有了课程意识,让写作技能与写作育人得到了统一。

“化联跨展”的教学策略是在巴蜀长达18年的课程改革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它给我们的教学很多启发和指导。相信在新课程,新理念来临的今天,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冯兔子推荐:《长安十二时辰》
适合人群:哦,应该是六年级以上的所有人吧。
内容概述:你看题目,你猜呢?

推荐理由:被小朋友安利的一本书。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她一直放在抽屉里偷看,我说:“不准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影响消化。”接着,我没收了她的书,然后,我就一直看,一直看,最后,不仅影响了消化,还影响了睡眠。我想说,简直太好看了,情节相当精彩。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马伯庸,我也是佩服不已。你说,人家也是80后,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不说了,再说该是一把辛酸泪了。

谢 谢 您 的 支 持

书籍订购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