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晓飞最新作品《李家梁记》

 渭南文坛 2020-08-12

作者简介

王晓飞,男,1953年生,老家在渭南阳郭镇三官庙。陕西教育学院毕业,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协会员,曾在《散文》《中国校园文学》《陕西日报》《延安文学》等十余种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等,先后在“延安文艺杯”等大赛中获奖10余次,出版散文集《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等。现任陕西渭南市杜桥中学校刊《杜桥》执行主编。

       

请在下面评论区 回复您的观后感


“一零七”省道在分水岭渭蓝相交处三手相挽,形成一个三岔口,天蓝色的指路牌亲切的标出了方向。穿过厚镇莽岭一条街,向西,是蓝田的三官庙、金山;向南,是去商州、洛南,或去蓝田、西安的省道;而向东再向北,下一面缓坡,则是渭南的三官庙。遥望西面的三官庙云云雾雾,北面的三官庙隐身在树荣草茂的坡底,迎面齐崭崭的摆出一片居民新村,李家梁也。


正像三官庙不是“庙”,西安城里的“丈八沟”没有“沟”一样,
李家梁也早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黄土“梁”了,而是一片齐整的居民新村。“李家梁”是一个真实的村名,真正的李家梁村却并不在梁上,而在梁东边的一面坡下,面对秦岭上的一颗明珠石鼓山。这里兀然堆起的一个黄土梁,何以莫名其妙的就姓起李来了呢?由此往南走几百米,就是莽岭一条街的厚镇,厚镇是一个古镇,文革前叫“侯镇”,街北头有一家远近有名的李姓大财东,他曾经是梁上这片黄土的地主,这片地过去就是他家的,也许是因之而名,不得而知。倘若编写地理志,这儿就是货金价实的李家梁了。

李家梁梁头上本来没有村,七十年代初渭蓝两县修清峪水库,东边的三官庙供销社给梁头盖了一座供销分社,孤零零地站在凄冷的梁头上,一站就是三十多年。后来梁上有了砂石公路,分店若有点紧销的货物,千年孤寂的秃岭土梁上,终于有了熙攘攘的人迹,有了人迹就有了一线生机。进入八十年代,连接李家梁的分水岭莽岭一条街,一天一个样儿的变,一阵亮过一阵的鞭炮声,从各个角落各个方向,勇敢的显示出镇名中的“厚”字。季节的宁馨儿,穿越时空的隧道,用斑斓七彩的阳光,呼唤着这里久蓄的激情,用时代的大手笔,把这里写意成西安市远郊的一个漂亮小镇。莽岭成了秀岭,苏醒的心房从一条街绽出春天的诗情与画意,百花竞艳,万物竞荣,意蕴着竞争荣发的清新亮丽的情愫……


李家梁绝不会是“李默然”!蛰伏良久沉默多年的土梁,早在分水岭的砂石路铺上沥青时,顾盼流连,静静的感受着地气的运行,默默的静察聆听天籁之声,渴盼鲜活明丽的春光,把自己精心打扮,然后融入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的春日,南风带来了喜人的消息。春鸟在土梁上舒展歌喉,发布春的喜讯,分水岭上的渭蓝公路首先改名换姓,叫做“省道107”。凝神谛听,地气在地下运行奔突,升腾,万物萌发破土,汹涌如波浪惊涛。土梁终于耐不住寂寞,一夜之间,近二十座小洋楼拱破地表,一字儿排开,如红花片片,灼灼而耀眼。春苗嫩绿,鲜活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春天的韵致,春天的情调,春天的诗情,和着大时代的旋律与节奏。

李家梁曾经是一个近街的小村,当年十分土气,饥馑时,曾以给社员“私分”过小麦而在分水岭上远近闻名。农村改革以后,李家梁奔向富裕的步子与方圆不相上下。民居散乱,南北庄向的房子五排,东西庄向的房子五排。限于地理,新居的发展向东南角膨胀。农家小院摆上一方古朴的小桌,一对退休的农人抚须对弈,也许是农人活出的另一种新情调。农人们迈着攒劲的步子,春景的亮丽在树苗上闪亮,心中古朴的旋律,在牛鞭上甩响,在山川秀美的图案上抒情。寻常巷陌,到处是春之序曲,到处是新世纪的畅想曲。


李家梁上没有集会,每天人流车辆不断,李家梁不是街市,这里却洋溢起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当地的农产品在这里汇聚,从这里上路,源源不断的运往南北各处,塬下的机砖机瓦在这里热销。在这集散的还有化肥,种子、粮食、药材……从这里去上莽岭一条街,又从街上来这里贸易,这里成了一个大市场!从这里不到一个小时能到渭南,临潼,蓝田县城。这里在分水岭最高,这里的风光最秀美,这里在分水岭的春天里最迷人。分水岭上的李家梁,如今不再是一个冷清的土梁,分水岭人心目中的“李家梁”,也不再是旧日李家梁村的代称,这里非村非街,非集非市,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域概念呢?在大时代的艳阳里,它是农村城市化畅想曲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它是市场经济交响曲中的一节轻舒的和弦,它是岭塬高挂的信念与风帆,它是塬岭人驾驭机遇市场弄潮的轻舟……我倒究说不清这令人回肠荡气的李家梁,手抚车把,敲响车铃,我又一次在分水岭的春色里陶醉了。

丙寅冬于南塬

投稿微信号 / xiaolong52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