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级而立 新“10”代开始

 CHIP中文版 2020-08-12

沉寂了数年,今年以来,

PC市场又重新热闹的回到了市场的中心。

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MD,

都拿全新的制程说事儿,

制程真的那么重要吗!

讲真,半导体制造真是很偏的一个领域,竟然在PC和手机巨头的推进下,成为普通人群关注的热点。28nm20nm14nm一路走来,各种有关英特尔推迟更新至新制程的信息与12nm7nm的超越之声此起彼伏。就在这个夏日,热闹许久的7nm10nm都要来了;同时,稍早之前,TSMC(台积电)宣布明年将要开启5nm制程,而三星7nm EUV则低价拿下了NVIDIA和高通订单,新的制程时代就此开启。

制程是什么?简单的描述是线宽,是晶片组成的半导体里弄中的道路宽度。路窄不是问题,关键是一方面要能保证车辆正常通行,另一方面还要防止路两侧房间不会隔路“相望”。英特尔不断的14nm制程优化过程,就是路不变窄的情况下,尽可能盖上更多的房间、住下更多的晶体管。同理,7nm的马路虽窄,但若不能很好地隔离不同“房间”间的干扰,房间的实际面积或距离,并不能随同制程改进而缩小,也就是晶体管密度没有增加,一切都等于白搭。早在2月初,AMD就推出了首款7nm工艺制程的GPU产品,但是Radeon VII架构没有变化,频率也相对较低,真正的7nm全新架构的产品,还要从7月7日开始销售的3代Ryzen CPU和Radeon RX 5700系列GPU算起。

不止低功耗

相比不同场合和厂商不断宣教的TSMC 7nm制程,英特尔的10nm制程则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就在一个月前的Computex上,英特尔突然宣布了两个“10”,即10nm制程随10代酷睿产品直接部署,最先被应用于即将出货的代号为Ice Lake的轻薄移动平台上,此后,10nm技术将逐步拓展到其他产品领域,如Foveros 3D封装的Lakefield,而至强可扩展(Xeon Scalable)平台(Ice Lake-SP)则将在2020年进行升级;代号为Snow Ridge的首款10nm 5G无线接入和边缘计算的网络系统芯片也将采用Foveros 3D封装技术,今年下半年开始交付,在英特尔产品线上实现快速全面的普及。

英特尔的10nm制程不仅仅是晶体管线宽减小那么简单,堆叠技术、封装技术也随之大幅度改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Foveros 3D封装技术,该技术可以将不同功能的模块使用不同的制造工艺完成,然后再将它们立体地封装到一颗物理芯片当中,多IP组合灵活(异构)芯片,实现占用面积小、功耗低等特点。

目前最新的数据是,英特尔10nm制程的工艺密度是100.76Mtr/mm2,栅极尺寸为54nm×44nm(越小越好)、SRAM单元面积为0.0312um2(越小越好),均领先于现在TSMC 7nm制程,怪不得后者要这么着急上5nm呢!

首款产品Lakefield就具备英特尔混合CPU架构特性,将之前分散独立的CPU内核结合起来,支持各自在同一款10nm产品中相互协作:高性能Sunny Cove内核与4个Atom内核有机结合,可有效降低能耗。这颗Foveros 3D封装技术打造的硬币大小的芯片,从下至上,依次是封装基底(Package)、底层芯片(Bottom Chip)、中介层(Active Interposer,中介层上的上层芯片可以包括各种功能,如计算、图形、内存、基带等。中介层上带有大量特殊的TSV 3D硅穿孔,负责联通上下的焊料凸起(Solder Bump),让上层芯片和模块与系统其他部分通信。

该芯片封装尺寸为12mm×12mm、厚1mm,而内部3D堆叠封装了多个模块:基底是P1222 22FFL(22nm改进工艺)工艺的I/O芯片;之上是P1274 10nm制程计算芯片,PoP整合封装的内存芯片。整颗芯片的功耗最低只有2mW,最高不过7W。与CPU核心同步进行的是,Ice Lake的PCH DIE制程工艺也进化为更先进的14nm,Wi-Fi的数字处理单元、音频的数字单元、更强的I/O和更完整的电源控制模块一并集成。

Lakefield还稍微有点远,马上要上市的代号为Ice Lake的10代酷睿U系列产品是英特尔全新架构及全新制程的首款产能,它的意义更为重大。在功耗之外,该产品最大的改变莫过于从更强悍向更智慧的改变。全新“Sunny Cove”核心架构,加入了新一代的AI图形核心Gen11(最大64EU)和英特尔Deep Learning Boost(英特尔DL Boost)人工智能(AI)技术,使PC的AI性能提升为此前的2.5倍,面对语音、视觉、学习等AI应用更为得心应手。Sunny Cove是第一个为AI优化的CPU架构、Ice Lake是第一款为AI优化的PC处理器产品。

也许你会说,AI是好,但是暂时我还用不上,为何我要选择10代酷睿呢?实际上,Sunny Cove的巨大变化,不局限于AI层面。在“传统”应用场景下,新架构也呈现出惊人的跨越式提升:IPC(Instruction Per Clock,每时钟周期指令)性能平均大幅提升18%,对比Skylake架构最多提升40%。相比之下,AMD Zen2提升幅度为13%~15%。

根据已经泄露出的CPU-Z处理器单线程性能数据,频率低1GHz的4核8线程的10代酷睿i7-1065G7成绩仍高过最新的8核16线程Ryzen 7 3800X(超频至4.7GHz)。CPU-Z是非常传统的指令密度性能测试,完全未调用到AI特性,在这种情况下,Sunny Cove能以不到8折的频率,在短板项目中获得更高的成绩表现,未来它在桌面平台上的表现更是不可限量。

频率的王道

无论是Ice Lake(15W、9W)还是Lakefield(7W),都有着极低的平台功耗,SoC甚至SoP化的它们可有效减小系统部分在PC中占据的空间,更低的功耗,对产品外形设计、散热机构设计的压力都更小,面向高移动性应用的定位的非常清晰。

那么在DIY用户更为关注,并且各种争议口水的桌面领域呢?去年10月、今年1月和4月,英特尔分3个批次推出了数十款9代酷睿S及X系列产品,简单的说就是各种性能级别的桌面产品。而根据目前泄露的10代酷睿桌面产品的蓝图,10核将出现在未来产品序列里面,这款产品代号为Comet Lake,制程仍为14nm。最根本的原因是已经非常非常成熟了的14nm制程,再加上预留的模块化架构,能让英特尔很容易地搭建出规格细腻、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2核2核逐步添加的全对称结构,比以4核CCX模块为单位、两个CCX组成1个CCD的DIE大步进、所有核心3级并流的访问延迟,更具产品灵活性和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优化的14nm制程,能够很好地承受高频率的对品质的压力。实际上,从8代酷睿开始,单核心甚至全核心超频超过5GHz就已不再罕见,而英特尔官方开放5GHz单核睿频则是从9代酷睿开始,更“欺负人”的是,它还将在年底推出编号为Core i9-9900KS的特别版产品,可全核稳定工作在5GHz频率下,其义要比单核心Turbo到高频率、其他核心低频让出散热配额的方式更有意义。

同样还是在上面那张CPU-Z的测试数据图中不难看出,5GHz的Core i9-9900KS(600分)和5.4GHz的Core i9-9900K(660分)性能提升幅度甚至高于频率提升幅度,IPC竟然在这么高频率下还能提升,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在高IPC和5GHz+的高频率下,别说视频、3D等多媒体应用性能了,就连对线程数量需求没有那么高的游戏,都能从中获益不少。这样来理解为何桌面产品不那么着急上10nm的Ice Lake就不难理解了。

循序渐进中

如前文所述,英特尔公布了多个产品线的10nm/Sunny Cove更近计划,但恰恰是各种口水最多的S(桌面)和H(高性能移动)产品上没有任何信息,Comet Lake之后甚至还出现了Rocket Late等14nm制程继续延伸的消息。不过呢,下图看看就罢,毕竟上面的信息虽然流传甚远,但是从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显然已经存在偏差,包括Linux在内的多个系统源代码中已经出现了Ice Lake的桌面酷睿和至强D等产品信息,甚至还有Ice Lake-X——下一代Core X这样的产品!

CHIP更看好英特尔在制程和架构迭代方面的再加速。如果Sunny Cove可以很好地解决包括AI在内的新应用和新形态产品探索,一脚迈入10nm后,2021年另一脚踏入7nm时代则非常值得期待。毕竟EUV成熟后,几nm都不再是大的障碍,新时代真的就这么从10代开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