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35 生命的解锁,就从这一瞬开始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12
生命的解锁,就从这一瞬开始

——读《改变教师的75个教育瞬间》有感

成长,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让我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题记

这一秒,天色尚显朦胧;下一刻,晨光刺破云层。

这一秒,种子还在暗处酝酿;下一刻,嫩芽颤巍巍地探出头颅。

这一秒,母亲还在紧张地等候;下一刻,呱呱坠地生命的欣悦。

人世间最美好的集结,可能只是那一瞬间地乍现。

读着《改变教师的75个教育瞬间》,我完成了一次次心际穿越,与文中的师生共喜悲,同慨叹。心灵也在穿越中升华,如同旋转、升腾而上的朔方之雪,在那边恣意飞舞。

张丽钧说:“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孩子的美丝毫不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前提是,为人师者要用心去亲近他们,多给予他们爱与理解的目光。当“天目”被倏然打开的一瞬,原来不曾触及的一切,却是那么通透,从未走远。

赏读着那些情感教育故事,我想起了过往的自己和一个学生。我记得在他毕业之后,我还在空间发文,表示了自己的困惑,我还义愤填膺地在文中责难他的种种“冷漠”,对于我辛苦付出的熟视无睹,对于我苦口婆心的无动于衷。现在看来,我实在是幼稚得可笑,是我被“偏见”“主观臆断”蒙蔽了双眼,而不是他的狂、他的固执。

记得当时,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任职没多久,对于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还没多少经验。但我又生来急躁,一上任,便急于去转变一些学生的行为思想。这就导致了我和他之间的多次交锋。

他的性格,套用电视剧《好先生》中孙红雷的一句话就是:有一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张牙舞爪,其实内心脆弱得一塌糊涂。他自控力弱,行为习惯偏差,总喜欢在课堂上大声发表自己的各种奇怪看法,甚至于有些口无遮拦。平时活动,其他同学,都能按照秩序进行,唯独他,总是游离在队伍之外。他有些喜怒无常,高兴了,就跳着,闹着,不高兴了,会将餐桌上的饭菜摔得满目狼藉。

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我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劈头盖脸地吼一顿,不管场合,无论周围有多少同学。有时候气急败坏了,还会揪住他的衣角,将他逼至墙角。当时的我,就像是爆发的火山,平和也好,沉静也罢,早就被我的怒火吞噬。我总是以为,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该以暴制暴。可结果呢?他红着眼眶,没有妥协,依然执拗地将头撇向一边,揩去脸上的泪痕,一言不语。这样的教育,何其失败!可当时的我,竟然没有意识到。

作为班主任,我总是习惯于在课堂上,说一些题外话,比如班级常规管理,比如学习态度等,说着说着,就开始举例子了,“有些同学……有些同学……”,其实,当时的我,还自以为未指出姓名,是对部分同学的尊重,可事实上,我大错特错,我已经完全忽略了他心里敏感脆弱的世界。

我将目光扫过整个教室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他,他通常都只是埋着头。其实,这样不明就里,毫无根据的主观言语,早就伤害到了他。那是无形的针刺,冰寒无比。那是无形的绳索,将他捆绑得无从呼吸。我成为了一个专制的君王,只晓得傲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而没有了爱的温度。这也是我和他在后来的交流中才知道的。

临近初三毕业,当我将他的检讨书贴在班级最显眼的位置时,他变了。课堂上的他,再也不似以往,叽叽喳喳得发表任何看法了,他只是将书本摊开,呆呆地注视教科书上的字。作业,他索性也不交了。我急了,要知道,虽然他的行为习惯有些不到位,但他却是学习的好苗子,他的反应力极快,这点毋庸置疑。那次,我又将他叫进了办公室,与以往不同的是,那次的谈话很平和,我轻轻得将他拉到我的身边,初三的他,此时已经长得极高了,他就一直低着头,听我讲着。不明白为何,我竟然有些难过,难过自己好像从来不曾真正地靠近过他,倾听过他的内心。

我问他:“你是不是不喜欢语文这门课?”他点了点头,嘴巴有些上扬的弧度,这点小小的玩世不恭,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我又问:“尤其讨厌背诵?”“是啊,中考语文为什么不取消古诗背诵?”他居然接话了,还是这么一句。我怔了一下,无奈得回应:“古诗词其实有着很多闪光点,如若不然,为何还会传承至今……你是不想在中考考好语文了?”他默然。

我知道了他的答复,我想,倔强的他,该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感谢”我三年来对他的一次次“教育”吧。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中考当中,他的理科远远好于文科,他只是考了普通的高中,而非大家所期许的重点。要知道,他在之前多次的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

合上书页,我好像是被一场大雨淋了许久,我的内心,变得异常的清醒。我想到了以前让同学们写对他的评价,很多女生都为他辩护:老师,他私下里很热情的,并不像你想得那般无可救药。我想到了有同学在周记里的一番话:老师,虽然你很多时候都很温柔,但有时冷起来,会说一些伤人的话。

原来,他只是叛逆了一些,只是大大咧咧了一些,他只是犯了很多叛逆时期才会犯的错误。他的心理,哪里能有我们成人这般理智成熟呢?实则,连我这个成人都不够成熟,更何言苛求于他呢?我错得很彻底,偏见,让我失去了作为一个合格引领者的良机,我甚至不懂反思。

庆幸的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不至于错得彻底,《改变教师的75个教育瞬间》给了我很多启迪。

坎贝尔·昆德 在他的文章

《仇恨的西红柿》中说:如果我们恨某一个人,并且牢记心里,这种仇恨就会加重我们心理的负担,如同烂西红柿那样污染我们的心灵。其实,偏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它是世上最冷酷的枷锁,锁住了心眼,锁住了爱,锁住了希望。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有理解、包容、信任铸成的爱之锁匙,才能去解开先前的一切困惑。

《改变一生的闪念》让我看到,那个与孩子素昧谋面的老师,却能给予孩子百般的信任与关爱,扮演她的母亲,这化解了那个姑娘在超市偷东西的困窘,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可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让我看到,老师用理解包容去默默珍藏学生的一个错误,换来了那个偷书孩子的自尊,也博得了所有学生感动的掌声。《草是风的一面旗帜》让我看到,老师用信任的春风,唤醒了小草内心深处的渴望,她亲吻着女孩的额头,让那孤单的生命里,不再只有秋天。

都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我想说,评判人才的首要,不是他的知识储备,不是他的实践、创造能力,而是他的人格,健全的人格。这在现代化的社会尤为重要,信息化、经济化、商品化浪潮的涌入,已经将很多人性的美好淹没,道德人格已然成了一座孤岛。

我们急需正确的教育理念之船,来引渡我们走出这一方孤岛。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士正在达成共识,在各形各异的教育理念当中,“品德培养”成了众人公认的核心所在。他们认为,良好的品德、人格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正如《根雕眼镜》《床底藏着65声笑》中的师生和母子。是师者的良苦用心,母亲的勤恳踏实,感染解冻了孩子的孤傲与倔强,让他们懂得以感恩来体察善良,以感恩来回馈付出。同样,这些至情至性的瞬间,在张仁贤主编的书中演绎了无数回。

我是不是也该摒弃之前狂风暴雨式的“训责”,以自身的行动、以自身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呢?那种力量,才是最无可言说的,最伟大的。

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的主人翁需要有6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会玩、能找到意义感。我以为共情能力,便是健全的人格体现,俗称“人味儿”。其实,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而言,不应该是任何高尚理论的堆砌,而应是最质朴的人性的呼唤与回归。

成长,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让我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以我们的理解、宽容和信任,去涂绘爱的色彩,给予孩子人格最深沉的点染。

解锁,就从这一瞬开始。

(作者系杭州市大江东区新湾初中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