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拉松,不只是跑步 || 琅月

 作家平台 2020-08-12

马拉松,不只是跑步

琅月

我与马拉松的缘分是从在厦大读书时开始的。厦大有门体育课就是马拉松健身课程。这门课开设于2003年,15年来共有8000余名同学成功选修,2万3千余人完成了厦门马拉松的全程比赛,成为世界上一个数目可观的马拉松军团。

当时给我们授课的是黄力生教授,他是厦大马拉松课程的开山始祖,曾成功的挑战过美国波士顿马拉松、韩国平泽马拉松、香港马拉松等全球80余个马拉松全程比赛。2017年,黄老师当选2017中国马拉松十大年度跑步人物,同时也是厦马永久号码599号的拥有者。在上黄老师的课之前,我对长跑一直很畏惧,想想平日跑标准操场两圈都很艰难,而42.195“全马”换算成标准操场要105.48圈!班里的40余名同学基本都是长跑菜鸟,黄老师很耐心,给我们解压,从心理上让我们消除畏惧,循序渐进的每周带领我们长跑三次,绕校园、芙蓉湖、沿海跑,每一次跑步,他都认真的给同学们纠正跑姿,讲跑步的故事,就像一个光源,给人无穷动力。从两公里到4公里,再到10公里、15公里,这样练了三个月后,他鼓励班里40余名同学都报“全马”,惊讶的是,大家都成功完成了2008年的厦马全程。这是我第一次完成“全马”,双脚磨起了11个水泡。马拉松,那是绝对无情的距离,使得完赛本身就代表着胜利,那次挑战成功后给我了极大的鼓舞:如果能战胜马拉松,还有什么不能战胜?如果能够战胜自我,还有什么不能战胜?如果能够不懈坚持,还有什么不能抵达?

9月16日,厦大云南跑团组织参加2018抚仙湖高原马拉松赛,赛前,队长把厦大跑团的队服发给我们,上面赫然印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穿上时,我感到由衷的神圣和自豪。我自豪,并非厦大的名气有多大,而是自豪在毕业多年后,厦大的校训依然在校友心中。无论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纽带,依然能将大家紧紧连系在一起,而自强至善的信念,又何尝不是马拉松精神呢?无论你是初跑者,还是六星跑者,不管配速是430,还是630,大家都在不断超越、不断坚持中发现了自我更多可能性。在自强至善的感召下,我们发现,一旦目标配上了为之付出的行动,人们就已经成为主宰自己的强者。这种自强至善的品格会走出跑道、走出校园,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巨大力量,激励着我们积极向上、永不放弃。 这是马拉松精神之一,为己超越。

马拉松精神还内涵了另一层寓意:为他奉献,这就是马拉松的公益性。无论是我们厦大云南跑团的组织者,还是我们马拉松的启蒙老师黄力生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我们跑团的组织者经常组织队友出去跑步,并且捐助经费,号召更多的校友加入进来,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比赛本身,每次团体活动组织者都亲力亲为负责好后勤保障,把队友的吃住、交通考虑得很周全。他们为大家做贡献,纯粹出于热爱和热心。黄老师从2003年开始开办厦门公益马拉松训练营,提倡科学训练,每星期日免费组织一场市民马拉松训练,15年来一直坚持积极宣传推广普及马拉松,已有数万名市民参加训练。时光回溯到2500多年前,雅典的那位无名英雄一路狂奔42.195公里,跑到了马拉松镇,把战争胜利的消息告诉家乡人民,不也是纯粹出于对胜利的喜悦,希望跟多家乡人民分享喜悦的公益心吗?42.195公里之所以是一个“英雄”的距离,里面还包含了“为他者”的无私无畏。

现在,马拉松已从相对小众的体育项目成为了时下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推广马拉松运动中,一方面借助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媒体平台,马拉松已成为向外界讲述城市故事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生动名片。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参与到马拉松运动来,对马拉松精神有更多的理解,在奔跑挥汗中获得体育精神的馈赠。有一位跑者说,“我们在上万奔跑的人群中,不是证明自己有多独特,而是证明,我们都是平凡人。” 但,那些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出于公益心坚持完成一个又一个马拉松的平凡人是不可小觑的。

“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动着不低头的血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马拉松,这个马拉松,可能与参赛体验或参赛冲动有关,也可能和马拉松的文化感召或参与热潮的感染相关。只是当每一个独特的马拉松之旅正式启程之后,我们应该不时回望:当年,为什么出发?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琅月(笔名),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热爱阅读、写作,每天一首古体诗记录生活;个人微信公众号“苏畅依娜”运营者;在儿子两岁时,和儿子一起运营“嘟嘟熊看世界”微信公众号,“你说,我记录”,记录儿子成长趣事和诗意语言。现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发表个人散文诗歌等作品50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