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这张图,就明白了太阳篇!

 愚公移山之志 2020-08-12

《六气御龙说伤寒》太阳篇已讲解完毕,要求听讲的学生们写了太阳病篇学习感悟,我就选取几篇发出来,对于太阳篇的学习也会有启发意义!

碧海清波、云蒸霞蔚,赤日西沉,龙腾鱼跃,世间之大美莫过于自然风物!读者若能看明白这张图中出现的种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也就明白了太阳寒水在人体的生理,那么病理也自然就明白了!

太阳御龙说学习小结

周斌

这两周的学习,感觉远没有前几周那么畅快了,听起来很是难受。这个难受不是难过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感觉讲的东西比较难,不好接受。虽然,在学校已经学过一遍伤寒论了,考试最终也考了一个远高于及格线的分数,但是听马昆先生讲太阳病篇的时候,竟然感觉非常吃力。先生讲课速度并不算太快,内容也不是特别笼统。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要从自身找原因了。先生多闻博识,讲课内容涉猎广泛,跨度有时候也比较大,所以也就导致了,很多问题对先生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但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坎儿。所以,现在听课,有些问题不敢深究,很多问题一和师兄们探讨,往往各说各的,越讨论越迷糊。比如之前和师兄们讨论的,桂枝汤为什么是可以治肝的?营卫和太阳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越讨论越迷糊,原来每个人只有一个疑问,四五个人一起一说,每个人都有四五个疑问了。所以,究其本源,无怪别人,还是自己读的书少。和马昆先生之前差的这万卷书,导致了这些疑问,也导致了听课的时候比较吃力。

前几日讨论问题时,在黄元御的《伤寒悬解》中找到了答案,然后发现,马昆先生所讲,似乎有许多黄元御的东西在里面。于是乎,买来黄元御医书全集,准备细细翻阅,当做先生讲课的一个参考书来用。初读书时,很多东西豁然开朗,觉得黄元御真乃神人,而且也觉得这套书买对了,先生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个“归宿”。可是不久就发现,当我试图在《伤寒悬解》里找答案时,居然又出现了更多的疑问。很多东西其实《伤寒悬解》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而且后续的课程又发现,先生讲的东西,黄元御只是一部分,先生的理论体系应该是比黄元御更为完善的。所以那套医书全集也被关进了小黑屋,这几日都没被我拿出来“宠幸”了。回想起先生所讲内容,才发觉自己对伤寒论中的条文和方剂还不是很熟悉,比如先生讲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我需要反应好长时间,却还不能想起这些方的组成,主治。所以黄元御的医书全集一时半会估计也不会“宠幸”它了,利用剩下的时间,把仲圣的条文和方剂抓紧熟悉一番才是,起码先生再次提到方剂是,能及时想起来它是干什么的。

先生所讲的这部分内容,我尚不能自洽,没办法把它们整个贯穿起来,只能稍作大致梳理。在这一篇中,先生先从太阳寒水入手,太阳之火藏于水中,而这水中一阳就是人体君相二火之源,君相二火又与呼吸精气和水谷之气共同产生中气,中气又化生营卫二气,然后再次归太阳所统。太阳为开,开的不及与太过导致了麻黄证与桂枝证以及桂枝麻黄夹杂证。而太阳寒水又主一身水液,所以又有了蓄水证蓄血证等。但是这两类证却又是一体的,桂枝麻黄证不是太阳病变,蓄水蓄血证也不是寒水病变,他们都是太阳寒水之病,不可割裂来看。再者就是本气自病,这一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但是细细品来却又是极为合理,人体得病产生的症状就是外部致病因素和人体正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所以中医治病应该把致病因素给人体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算了,就这样吧,越梳理反而觉得越糊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了。

虽然在这两周课程的学习中,感觉比较难,不容易接受,整个太阳病篇尚不能自洽。但是还是有些收获,在马昆先生上次的讲座中,再结合这两周的跟诊。感觉先生用药就是在调理六经的气化,每一经都对应有一两个方,确定了哪一经病后,可以结合其病理情况随证加减,从而使这一气循行恢复正常。比如太阳病里的主方应当是麻黄汤,桂枝汤,用这二方开调理太阳的气化,而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病中会夹杂有水液痰饮血等情况,然后由于夹杂了这些东西,单纯的再去用桂麻调理太阳经气效果就不会太好,所以随证加减为五苓散,大陷胸等方药,本质上还是在调理太阳之经气。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这是梁启超对于做学问的看法,今日拿来借用一下,现在在这里听马昆先生讲课应该属于猛火熬的过程,大火烧锅,锅内的调料,食材一并翻滚,但这并不是能上菜的时候。还需等到自己潜下心来,用文火慢炖,才能品出其中真味。先生的体系是我已经决定要择善而固执之的东西,所以不着急,毕竟先生十几年的心血也不可能在两个月被我们得到。而且之前学习先生体系的义理部分和经史部分时,前文产生的疑惑往往可以在后文中找到答案,初学义理和经史部分时也觉得模棱两可,不晓得先生到底想讲什么,学完之后再看,已经可以理清楚一条线出来了。况且伤寒之六气更不可能被我们一下子理解,六气本是一气,所以我相信太阳病篇的疑惑,也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被解答。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怎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那里是那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这句也是梁启超说的,虽然听了先生的课之后,觉得有些“骄盈自慢”,好像看不起那些在学校学习中医的同学,同时还有些“怯懦自馁”,觉得自己连太阳篇讲啥都弄不明白,但是引用这段话的重点还是在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开卷总有益,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太阳寒水今日解,伤寒门路从此开

楚奥

说来也是荒唐,学医也有四五年了,而在这个夏天之前,竟不解太阳寒水,《伤寒论》对我来说也只是一部可望而不可及的经典,除了束之高阁,未能参其分毫。

往日在学校也学过太阳寒水,也了解过阴阳寒热,也听过营卫之别,但可能是个人原因,抑或是其他原因,始终未能在脑海里对此有个直观的感受。以前也知道阴阳的对立与转化,也知道阴阳本一体,互根与互用,但总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内心对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老是会有断档和跳跃,认同得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听了马师精讲的太阳寒水与营卫运行的生理与病理变化,才对阴阳的一体两面,它们的藏与用,有了更深刻直观的体会。才明了为何六气本一气,说六气就是说一气,此一气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产生了不同的变化,表现出了六种具有显著特征的属性,于是一而化六,化六只是为了方便我们对人体和疾病状态的精确描述和认识,并非真的又出现了六种气。而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以前却不甚明了,所以对六经的联系与传变理解的是那么生硬,就像没有了灵魂,完全不能窥得一眼中医之美!以前觉得六气是死的概念,而现在它动了,它活了,才明白了老师何以称其为龙,对老师的御龙之术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听了老师对麻桂二方的详解,及太阳病诸方的串讲,只觉一直笼罩在伤寒之上的迷雾开始散去了,终于可得一窥尊容。它仍是那么高高在上,但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老师已经让我们看到了阶梯所在,伤寒虽至高至妙,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拾阶而上,一点点接近它,至于是否能登临绝顶,看得全貌,就各凭本事和机缘了。

麻桂二方就是老师教给我们的规矩,可以此来度量整个太阳经病,乃至整部伤寒论。这二方是标杆,是法度,其他方都是以此为变,或是以此为基加减,或是以此为镜再立新法。老师串讲之时,滔滔不绝,信手拈来几十方,方方药物加减,理法之变,张口就来,如数家珍。我在下面听得口瞪目呆,那不是望尘莫及,而是尘土也吃不到啊!不过随后就释然了,只怪自己底子差,要是能随便跟得上老师的速度那才是奇事,这并不奇怪。只能抓大放小,先以明白法度为主,框架先立,砖石后补吧!

为何底子差,还不是大学没用心念,为何没用心,是因为这几年来,我并未看到自己在中医之路的希望,一门门学科学下来,只觉门门各自为战,乱七八糟,兴趣全无。之所以没有转投西医,是觉得那个没有美感,太过生硬粗暴,不符合我的价值取向!并且自己喜欢国学,很明白中医是很美的,只是自己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得真容!而我性子比较佛系或者说懒散,不似马师一般坚毅,无路就自己在书山生生劈开一条路,我选择的是静待机缘,老天总会给条路,若是没有,说明中医与我无缘。天生我材必有用,总会有一条我感兴趣并乐于为其奉献自己且可有所建树的路,若是没有,说明我不是一根材,那就泯然众人吧。

还好,中医还没有放弃我。得见马师,终于看到了希望。老师给了我一盏灯,使我能够开始探索中医世界,给我指了一条路,让我明了如何构建自己的中医体系。老师正在传授给我们正是解伤寒的利刃,至于能把伤寒解到哪种程度,就各凭己身了。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我的中医之路才刚刚启程。希望日后能够大吼一声:我有宝刀屠龙,可战天下群雄!虽略显轻狂,不亦快哉!

 南阳学伤寒小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中的这句话最能表达我最近这一个月的学习感受。

马昆老师的课非常惊艳,是我听过最好的中医类的课,此次能够随中医药大学的同学们一起现场聆听教诲,实属三生有幸。

作为中医爱好者,我和这些科班的同学不同,我既非科班出身,也没有拜过老师,这些年主要是因为兴趣自学中医,少年时因喜好老庄等道家之学,自然也就慢慢接触到中医学这个类别。而后随着认知的提升,感觉在目前的传统门类中,理论和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又能够广泛应用的大概首推中医,后又感于仲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常全,以养其生”之语,慢慢坚定了专职走中医之路的决心。

现将自己听课的一些感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一是中医世界观的建立。我们常说的“三观”里,首要的就是“世界观”,没有世界观其他就无同谈起,而中医世界观和传统道家的世界观应该大体一致,因为两者同源而生。世界观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对“道”、对天地宇宙万物以及其运行规律的整体认识,课程中反复提及并强调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其核心部分,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世界观的建立是任何一门学问建立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习研究任何一门学问的前置条件。如果自身没有建立与这门学问相应的世界观,那么就很难真正深入进去,更不用说能够得其髓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打开方式不对”。世界观,既是“底盘”,又是“钥匙”,没有底盘无法承载,没有钥匙无法打开。这些东西看似“玄乎”,甚至“迷信”,但偏偏就是最朴实、最实用、最切合实际,最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中医的世界观,所谓的“中医思维”就是无根之木,空中楼阁。这应该也是马老师在正式讲解伤寒论之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讲解“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一气周流”“天地生成”“阴阳五行”“星象”“八卦六十四卦”“龙即阳气”等中医世界观的原因。这应该也是包括中医在内的众多传统文化没落的最根本原因。就中医专业来说,世界观讲的最完整透彻成系统的就是《黄帝内经》。

二是“六经”模型的构建。在众多学派构建的学术模型中,六经模型相对来说最为真实、最为完整、最为简洁、最为直接,最符合“天道”这个大模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所以以六经模型为内核的伤寒论,应用在人身这个和天地大模型在本质上毫无二致的小模型上最为效验。相比起来,其他的模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所以只能在某些层面某些部分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而不能全面解决问题。

三是知识体系的建立。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学术成就的判断标准。中医知识体系大概主要涉及理、法、方、药四部分。《内经》重点讲理,也就是世界观,《伤寒论》主要讲法和方,《本经》主要讲药。三者一脉相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伤寒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以贯之”,所以理论和实践才能够相互参照结合,才可以“见病知源”。只有这种可以“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才可以称为一门完整的学问。由此可见,中医的学习和应用,绝不仅仅应该停留在“方证对应”的层面上,而应该有信心有决心可以圆融贯通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个学术体系,一方一术一法都不可取,而应在“道”的层面提纲挈领,一以贯之。而我从马老师的课程中感受最深的也是这个。医道传承,单靠一方一术一法只能说是舍本逐末,最终只能湮没无闻以至于断绝。

大道至简,这是这两次听太阳篇课程的最大感受。相比内经,以前觉得伤寒更加难读,多年前初读之时也曾信心满满,以为凭着对丹经道书黄老之学的理解,学习伤寒论应该不会太难,起码可以慢慢深入,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太天真了,读来读去总是不知所云,以至于后来都有些望而生畏。即便是这两年在实践中也时常运用一些经方,但实际上很多地方仍然感觉云山雾罩,基本处在只用伤寒之经方,只听六经之大名,但却不得六经之真意的状态。甚至于太阳篇中的中风和伤寒都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大多时间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太阳篇这两次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理清了单纯的太阳病只有桂、麻、麻桂各半三种,其他的都是夹杂了气血津液的变证,所有的症状归根结底都是阴阳在不同层面不同部位的变化,仲景在各个条文中提到内容其实质都是在提醒强调阴阳的变化。寒热冷暖,痰湿咳喘,疼痒胀麻,都不过是三阴三阳在人体非正常运转变化的应相,由相而知本,由外而知内,由阴而知阳,由虚而知实,一气周流化阴阳,阴阳体用分六经,六经配对成表里,相合五行应脏腑。开合转枢有规矩,不相违逆无病相,透过病相看本质,阴阳变化是真机。太阳病如此,其他病在理论上也可推而知之。

在听马老师串讲太阳篇方剂的时候,感觉之前散乱的方剂犹如一颗颗珠子,被一个个从地上捡起来串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串按规矩排列的美丽项链,看起来妙不可言。尽管只是刚刚摸到一点边,理论和实践都还缺失很大,但感觉这个大门已经打开,可以有机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接近真相,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非常期待马老师接下来的所有课程。

感恩感谢!

                     学生:王澒源

                       2020.8.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