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眼灼见|20世纪初日本和中国的文物造假(连载之一)

 thuringen 2020-08-12

原作:[奥]阿道夫·费舍尔

翻译:吕  澍

   王维江


原作者、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创办人阿道夫·费舍尔

【赘言】

本文作者为奥地利人阿道夫·费舍(Adolf Fischer,1856-1914),他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企业主家庭,尽管家境富裕,但他对此并无兴趣,而是融入了当时欧洲人热衷东亚艺术的潮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次到东亚地区旅行、考察,对当地的文物市场状况十分了解,自己也因此练就了一定的鉴别能力,购买、搜罗了许多出色的艺术品,在德国科隆创办了欧洲大陆第一个东亚文物艺术品的国家级博物馆,成为知名的东亚艺术学家。本文就是他回国后所写的考察记。

本文的两位译者,精通德文,长期从事“德语文献中的近代中国”课题研究,成果颇丰,近年尤致力于德国公私机构所藏中国文物的资料整理,本文即为其成果之一。文中涉及的日语专业用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甘慧杰先生校订。本文原载1912/1913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东亚艺术、文化史和民族学》杂志,译成中文后为八千余字。今蒙吕澍、王维江两位先生慨允,将译文交给本栏目首发,谨此深表感谢!

译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本栏目略加删节后,分8期陆续刊出。各篇小标题和配发的图片,均为编辑所加。

一、造假背景:加工业技术的发达/西方对东亚艺术的热衷

所有欧洲造假者为让买家自投罗网使用的招数,对于其东亚同行也不陌生。

在我们这个时代,日本绝对占据着东亚造假业的领先地位,训练有素的造假工业顺应现时需求,其产品不仅提供给日本、欧洲和美国市场,甚至也包括中国市场,尤其是在陶瓷和青铜器领域。

惯常的做法,是把外地人哄骗到偏僻的寺院,至其庭院深处的厅堂观看传世珍宝,宣称和尚们不信任古董商,故只可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才让来人过目。这些珍宝绝大部分是赝品,是古董商手里的滞销品,这是双方精心设下的局。

买家总是在天黑后被带到这里,神秘氛围和黑暗环境很适合提升买家的心境。

无良商家戏码中的固定角色,是贫困的寡妇、落魄的贵族和急需用钱的僧侣。实际上,他们只是参与骗局分得一杯羹而已。这些骗子在日本和中国极易得手,因为最近东亚古董业已成为周游世界的旅行家和交易商的猎场,而这些人其实对古老的东亚艺术品毫无概念,只不过他们相信,自己正在一步步走进东亚,那么,实际上也已逐渐具备了对深奥的东方艺术的理解能力。

日本工匠精心假造的良渚玉枕

 

外国投机家如潮水般涌入,迅速唤醒本地人的收藏狂热,对古代艺术品的疯狂追逐,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人原来与艺术毫不沾边。

日本原先的艺术品收藏者圈子,主要由封建领主和高官构成。随着从传统农业国向工商业国家的转变,财产占有也发生了巨变。如同在我们这里一样(指西欧地区——译者注),贵族在艺术品市场的地位日渐式微,甚至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日本的情形也是如此。出得起稀世珍品的令人乍舌高价的,不再是这个国家血统高贵的代表,而是日本财阀家族的成员。驱使他们大把撒币的动机,并非源于心灵的需求,而是各式各样的理由:既有虚荣心,也有投机心,很多时候则更多地是出于提高自身的信贷可信度,给人一种假象,使人们认为他们拥有巨额财产,并可用以奢侈品消费。然而,事实上却并不具备与艺术赞助人头衔相当的财力。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工具罢了。




《东亚艺术、文化史和民族学》杂志封面、目录和部分正文

  

推动造假市场的最大力量,是近年来欧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勃兴,以及他们所展现的大手笔,此外,当然也离不开东亚艺术品行情上升对欧美市场的影响。由于对远东艺术的兴趣直线上升,满足这一需求的市场就随之而起。在根本无法提供真品的情况下,无限广阔的造假领域就这样被开启了。
(未完。下期:《造假手段:贴金、摹仿、装裱染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