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鸡毛里掸落的过往》外一篇 茉莉花开

 作家文坛 2020-08-12

我们想用文学唤起你灵魂的崛起和清醒

所有参赛作品一经采用根据留言等各种情况而定,至少发布6家主流媒体,获奖作品还将发布12家媒体!

    1.鸡毛里掸落的过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月的最后一个清晨,终是迎来了今年冬天第一场姑且能称之为雪的雪。

  与前些日子相比,春节前的天气可谓是不尽如人意,正应了“干冬湿年”的说法。虽说气温极低,却丝毫没能阻挡住人们上街采购年货和走亲访友的热情。

  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许久未见的老人家们聊得那是一个兴起,阔别已久的娃娃们也是玩得正欢,就连和客人一起来访的随行礼物——两只鲜活的大公鸡,也时不时地在阳台上扑腾几下,引得几个娃间歇地就要去挑逗一番。如果不是捆得足够结实的话,估计就得鸡飞人跳喽!

  《美丽的公鸡》,还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学过的那篇课文吗?虽说原文已大抵忘得差不多了,但其中那首儿歌却是朗朗上口的,以至于到了如今仍能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一首歌谣,见证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也承载着童年时的快乐与欢笑!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院子里家家户户都会从货郎挑的大圆篓里挑上几只毛茸茸的小鸡,养在自家门前搭建的简易鸡舍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母鸡留着生蛋;而肥硕的公鸡,则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节日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每到节前,便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公鸡的哀嚎!一个杀鸡的,外加一群围观看热闹的娃(自然也少不了我),可以称得上是节前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果幸运的话,还能赶上一场精彩的人鸡大战。究其主要原因,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杀鸡的刀磨得不快,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是人为的技术把控不好,自是不能功到渠成;三是血放得不彻底,可以说是差之毫里、谬之千里。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挨刀后的鸡突然间蹦起来,然后带着一身的血淋淋发疯似的向外逃窜,惊得围观的娃娃顷刻间四散开去。待回过神来后,几个胆大的便和大人们一起对逃跑的公鸡实施围追堵截,逮住后再狠狠地补上一刀,“逃犯”便真的一命呜呼了。印象中,最悲催的那只鸡曾经被追捕了两次,挨了三刀才最终毙命。

  对于杀鸡,其实并不是太感兴趣,真正关心的是公鸡翅膀上的漂亮羽毛。收藏也好、做毽子也罢,那可是我儿时的一大爱好。踢毽子,是我们童年时最喜爱的游戏之一,现在的孩子仍在玩。毽子做法和样式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选材不同。现在多为人工合成的彩色羽毛,而我们那会儿用的却是公鸡翅膀上的羽毛,故称之为鸡毛毽子。

  说到这,其中不乏一些趣事。还记得宋丹丹为织毛衣而薅羊毛的小品吗?想当年为了做毽子,我也亲自薅过公鸡身上的毛。在杀过的公鸡身上取毛,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且手到擒来。而要在活蹦乱跳的公鸡身上拔毛,则需要费一番功夫。首先,要趁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把选中的大公鸡一一诱骗进屋,以便实施瓮中捉鳖的计划。每拔一根,鸡就会疼的嗷嗷直叫,为了减轻它的痛楚,也为了安抚内心的惶恐,便会一边给它按摩一边取毛。为了避免小品中的尴尬,会分别在几只公鸡的翅膀上各揪几根。这样,既避免了公鸡过度受伤,也不会被爸妈发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儿时的故事说完了,在阳台上折腾了一宿的两只大公鸡明显地有些乏了。但当门打开时,两个家伙却也立刻警觉了起来。其中的一只还怒瞪着双眼,似抗争、似不服,又抑或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一种凛然!自从搬进楼房,便不再养鸡,也不再自己杀鸡了。从选到杀,直接在菜市场便可轻松搞定,既省事又干净卫生,何乐而不为呢?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因“鸡”与“吉”谐音,寓示着吉祥如意。所以,大公鸡绝对是年货里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到了如今,传统的杀鸡方式已变成了流水线和机械半自动模式,一次可同时褪五、六只鸡。要是赶上逢年过节,排队的时间会很长,因为买鸡杀鸡的人很多。但真正从杀鸡、褪毛到开膛破肚却仅仅只需几分钟。在这里友情提醒一下:买的鸡一定要做个醒目的记号,不然等它和其它小伙伴一起光溜溜地从褪毛机时出来时,你会找不到它的!

  节日里的菜市场异常得热闹,商贩们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流动着的人群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来去匆匆地奔走于各个摊点间……步入其间时,一股浓浓的年味已扑面而来。

  2.新年习俗知多少

  

  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由民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除了要贴年画、春联和窗花外,各家各户已经开始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面食了。

  缘于南北地域差异,各地在这一天的习俗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在实质意义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家人欢聚一堂并以家乡最具特色的食物迎接新年的到来,也表达着在新的一年里祈求家庭幸福和美、工作顺心如意的美好祝愿。

  先生是典型的北方人,对面食格外的偏爱;而我却有着南方人的情结,对大米是情有独钟。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家多是发面蒸包子充当辅食,主食是大米;而先生家却是发面蒸馍馍充当主食。所以,当南、北方的饮食习惯相遇时,终究是要经历些时日磨合的,以便彼此相互的交融互补,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所谓的家的味道。

  一直都觉得在乡下过年比在城里更热闹、更有年味。因为它不仅隆重、仪式感强,而且每一天都有着较为丰富且不一样的任务安排和运行模式。记得第一次去先生家过年,不仅开了眼界,还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回当地人过年的习俗,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且无限感慨:年的味道,原来如此美好!

  北方人喜欢面食,先生家也不例外。祖孙三代同堂加起来二十几口人(小伙出生后便是四世同堂了),再加上春节期间要招待来访的亲朋和好友,所以食物的准备自是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光是面食的制作就需要五、六个人足足花上两天的时间,还不包括先前面粉和相应辅料的釆购和筹备。先生的父亲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许多活都是婆婆亲自张罗着,叔叔婶婶们也会主动地过来帮忙。和面的、剁馅的、烧火的……大家各有分工、相互协作,忙得是不亦乐乎!蒸馒头自是不在话下,还要做糖三角、炸馓子、炸圆子、炸焦叶子……做出来的数量堪称惊人,都得用大圆匾子来盛(四方桌那么大),而且堆得像小山似的!几年下来,但凡路过炸圆子的摊点,我已经能淡定的望圆止渴了!

  面食固然美味,而且种类繁多。但作为典型的南方人,可谓是无米不成欢,我也是如此,甚至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如果哪一天没有吃到,就好像没吃饭一样,所以每天必须保证至少有一餐要吃大米饭。而那时候的先生家基本上一日三餐都是面食,根本不见米的踪影,就更别提吃米饭了。咬着牙坚持了两天,终是有些熬不住了,不得不抛开自以为是的矜持……终于,又吃上了想念已久的香喷喷的米饭。

  自此以后,那一大家子也渐渐地爱上了大米。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清香、软糯与可口,其中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让大家得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既省时也省力!虽说自家蒸的馒头在食品安全上有了充足的保障,而且味道比机器馍好很多。但是抛去和面、发面、擀面所耗费的时间不说,就光蒸馒头的功夫米饭也煮熟了,而且一锅便足以一家人享用,而馒头却要蒸上好几锅。如此看来,还是吃米饭省事。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缘于多年的饮食习惯,长辈们还是偏爱面食多一些。所以,每年仍旧会制作一些面点,但再也不会像以往那般地大张旗鼓了。

  每每走近厨房,食材的香味便会裹着升腾的热气扑鼻而来。一家人围着锅台,有说有笑地一边忙碌着、一边分享着刚出锅的美食……

  年,就这样带着色、香、味、形、声,悄悄地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