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我的父亲母亲》方青伟

 作家文坛 2020-08-12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母亲在我眼睛里和普通农村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贫苦的农事。我十岁之前农村还没有电,每天用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来打发漫长的黑夜,蜡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的奢侈品了。大多时候都摸着黑听母亲讲和父亲的婚姻:“我和你爸结婚的时候啊,他们家什么都没有,就连结婚那天穿的衣服还是借别人的,更别说嫁妆了,新婚之夜也是在一个亲属家的屋子里,等有了你,才从那里搬出来,去朋友家房子旁边压了一间半大坯房子,住了十年……”我听着听着就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在父亲母亲的脑海里,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他们最大的动力,终于在我十岁的时候建成了三间内坯外砖的红砖房,那时候的父母才是最开心的。父亲说他只上过几年学,认识的字屈指可数,母亲更是没有读过书,更别说什么识字了。然而,我却很少能听到他们之间谩骂或者动手打架之类的事情,因为他们之间有个约定,不许辱骂爹娘的一些言语和行为,哪怕是两个人吵架也不可以,孝敬双方父母也被容纳进这个不成文的家训,让和睦善良成为这个家庭的主题。这个传统也深深的烙在我和弟弟的记忆里,也成为了将来我们成婚后的家训。
  记得刚盖完房子不久,生活还很窘迫,欠了许多外债,当时有很多外来乞讨人员(他们自己叫关里人,至于为什么叫关里,父母们也不知道,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反正只要是说话听不懂的就统统称为关里人)来我家的时候总是有点收获,一穗玉米,一块饼子,或者一碗稀饭,都能施舍一点,因为父母拒绝不了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渴望和无助,还有得到之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感激和脸上最灿烂的笑容。有一次天太晚了,还留宿了五六个人,在不太宽松的屋子里,听他们讨论天南海北新闻,不知道的还以为家庭聚会呢,可想而知了,当天晚上热闹极了,虽然我已经很努力的想听明白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结果还是睡着了。等早上父母让他们吃饱喝足走了之后我问父亲,他们把咱家的饭吃了那么多,我们没吃的了怎么办?眼睛里还有委屈的泪花在滚动。父亲说咱们的祖辈就是山东人,咱们也是这么走出来的,但凡有办法,谁也不能出来要饭,都很苦,不管他们是哪的,就都算是咱们的老乡吧,能帮助别人就帮助一下,人不能忘本,我和你妈没有读过几天书,但是明白这道理,以后你们也一样记住咱们俩的规矩知道吗?
  很多年过去了,父母都已经老了,鬓发皆白。我和弟弟也四五十岁了,可是他们仍然拿我当孩子一样去呵护疼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什么也缺,你们把自己照顾好就可以了。如今,我只有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给与我们的爱和养育之恩,因为他们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教我们怎样做人。
   

=======================    

作  者  简  介:方青伟,农民,普通打工者,喜爱文学。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