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中医的四诊里,舌诊尤为重要,我主张舍症从舌。舌诊作为下诊断拍板的关键,有时候甚至可以放弃其他的表证,只靠舌诊来辨证论治。但是许多中医往往把这个给疏忽了,将舌诊放在了最后。患者一来先问主症、兼症,最后才看看舌脉,这是本末倒置。 古人讲舍症从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症状和脉象得出的诊断结果矛盾了,则是以脉象为主。其实临床上好多病是没有症状表现的,比如说乙肝。乙肝患者有时是没有征候表现的,没有症状,你通过什么来辨?就要靠脉象,更可以通过舌象来辨证。所以舌象和脉象很关键,你怎能不放到第一位? 我们在四类虚证分类的时候,通常把舌、脉象放在首位。所以古人讲:“舍症从脉。”而我更主张:“舍症从舌。”因为舌苔更可靠,这是因为脉象诊断还有感觉的误差,舌象则不会出现这种误差,舌头是黄的就是黄的,白的就是白的,一目了然。 在临床上,有实证,有虚证,一会儿出汗,一会儿身软,一会儿肚子痛,一会儿小便频,一会儿又尿热,寒热虚实搞不清楚。而大多数病人见了医生就像是见了救星,恨不得从他几岁开始发病说起,而且有些病人表达能力不太好,说不清具体的病情表现,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掌握快速诊断的窍门。而舌诊就是一个诊断的捷径,比如看舌苔,一眼就可以看出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 大家也可以记住这几个要点:舌苔厚的是实证,舌苔薄的就是虚证;舌质红的偏热,舌质淡的偏寒。 普通人都有一个看病误区,觉得看病一定是医生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你自己也可以简单地判断一下。我看病的时候,经常会有病人问:“大夫,您看看我是什么体质?是阴虚还是阳虚?肾亏不亏?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吃的吗?”这种患者是对自己比较负责的,因为你了解了自己的体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最近有很多人问到阿胶,我就以阿胶来举例吧。很多女性会选择阿胶来调理身体,其实阿胶有些人能吃,有些人是不能吃的。即便是可以吃阿胶,也要清楚阿胶在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不能吃。 舌苔是光滑的,但是舌边有齿痕,一般是体虚的人;如果舌苔是黄腻的,又特别厚,说明体内湿气重,或者体内有实火,那就是属于实证的人。如果是体虚的人,就比较适合吃阿胶。如果你的体质是实的,就不能吃,而是要吃一些祛湿的食物,可以吃些薏仁米、芡实等。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阿胶。 我们也可以回家对着镜子看看,先不说你分得清分不清是阴虚还是阳虚,但至少能看出你适不适合补,这很快就可以从你的舌苔中看出来,一目了然。如果你想确定自己要不要吃人参来补一补,就可以伸出舌头来,要是舌头黄腻黄腻的,肯定是上火,吃了人参也补不进去,反而会有不良反应。这么简单的方法大家都可以来学一学,简单、方便、实用。 为什么我用舌诊作为确诊依据呢?望、闻、问、切是中医四诊,是患者或家属的主观感觉及诉述,结合医者直观收集的临床病变资料,所以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直接影响了诊断的精确度。 比如说脉诊,很多医生诊病是舍症从脉,但是脉象是根据医者每个人的理解或是经验得出,不同的医生诊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我帮你号脉,可能有的医者摸的是弦脉,我摸的时候可能另一种脉象,脉象都是古人描述出来的,每个人的理解又所有偏差,有较大的主观性,难免会掺杂“水分”。 比如说我给你看病,首先会辨虚证还是实证,我就会问你,你肚子疼不疼,可能你不疼的,但是受医生的引导,觉得好像也有点疼,可能会说有一点疼,其实这也给医生造成了一个假象,也给治病带来一些麻烦。 四诊中只有舌诊是最客观的,比脉诊更加直观,是真实反映病情的一项可靠依据。舌诊是医者直接观察,你伸出来白的就是白的,黄的就是黄的,除非吃东西染上了什么颜色,不然都是一望即得,一目了然,也骗不了你。舌诊是中医诊断的特色,在临证中,当真假难辨、证情错杂、难以辨证时,舌诊可以“一锤定音”。所以老刘主张“舍症从脉”,更应该“舍症从舌”,因此,舌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决定辨证的金标准。 舌象因病情不同而繁杂多变,显得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临证只要掌握其主要特征,就能执简驭繁,提高诊断的精确度,使舌诊更具客观性,更加实用化。 |
|
来自: 昵称1Z7nN02j > 《舌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