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家小门脸变成北京饭店——北京东城三源胡同手机速写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三家小门脸变成北京饭店——

北京东城三源胡同手机速写


    北京东城三源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南折。南起治国胡同,西止南八宝胡同,南与庆平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苏州胡同。全长264米。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三源胡同,民国36年(1947年)称三元庵,因胡同内原有一尼姑庵名三元庵,故名。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三源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三源胡同内建有巴黎饭店,是位德国老板娘开设的。巴黎饭店是座西式建筑。巴黎饭店的男主人叫杨振陛,祖籍天津。他的妻子是个德国人,中文名字叫杨阿娜,又名婀娜。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这个胡同中度过。他仍然记得这座巴黎饭店。他说,饭店就在他家对面,他一直以为饭店的女主人是法国人。当得知女主人来自德国时,赵先生也诧异,为什么饭店偏偏叫“巴黎饭店”。可惜的是,这个疑问随着巴黎饭店被拆除而成了谜。

    一个听上去还算合理的解释能解答这个疑问。原来当年崇文门大街上还有一座德国饭店,德国饭店当时主要为德国驻华使馆服务,具体建于哪一年现在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德国饭店比巴黎饭店早很多年。也许是怕混淆,杨振陛才将饭店命名为“巴黎饭店”。

    哈德门,这个让初到北京生活的人感到陌生的名字,却让老北京觉得亲切。哈德门是崇文门的前世,崇文门是哈德门的今生。当年哈德门西边是前门火车站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这里成为老北京内城和外城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中西方文化冲撞和共生的交汇点。

    崇文门内13条胡同,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洋人在这里开办了饭店、面包房、咖啡馆。几十年后饭店、面包房、咖啡馆和它的主人一同消逝,但踪迹却依稀可见,北京饭店就是从这里起家的。

    崇内大街上还有一家出售法式面包的面包房,招牌是J·AMOUROUS,在1917年登记,铺主是希腊人,住在孝顺胡同。档案记载男主人的名字是“叱呢来克斯”,女主人叫“达苏拉”。在这里居住近一个世纪的李老先生说,这家面包房里总散出阵阵香味,但住在这里的百姓不可能买得起,最多也只能闻闻香气而已。苏州胡同三家小门脸变成北京饭店。

    1900年,两个法国人邦扎和佩拉蒂在现崇文门内大街苏州胡同开办了一家3间门脸的小酒馆,这就是北京饭店的前身。第二年酒馆迁到现东单菜市场隔壁,并挂上了“北京饭店”的招牌。后局”办公点改建为北京第一邮务支局,1920年更名为崇文门内大街邮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设为营业处邮亭、邮务支局,1996年被改建为中国邮政博物馆。冯玉祥一家居住在船板胡同

    13条胡同里住过不少名人,让在胡同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都感到惊讶。如果不是档案里的记载,谁也不知道,原来这院墙上斑驳着石灰的老胡同竟是藏龙卧虎之地。

    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一家曾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居住在船板胡同21号和22号院。这个院子后来由他的兄长一家居住。张学良之弟张学恩曾在1931年居住在崇内,并就读于当时的汇文中学。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先生小时候就住在今三源胡同,他说他家旁边有一个煤铺,如今老煤铺的外貌依然可见。(摘自《法制晚报》)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