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斌:鸿海收购夏普,“陷阱”还是“馅饼”?(深度分析)

 混改风云 2020-08-13

文章声明

本文为知本咨询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谢谢大家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本文作者:刘斌

    近日,中国大陆、台湾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更加迅速和大胆。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收购目标企业已经从欧美企业进一步发展到日本企业。就在这几天,传来台湾鸿海集团以35亿美元收购日本夏普69%股权,同时,中国大陆美的集团宣布以31亿元人民币收购日本东芝的家电业务的消息。对于一直以技术和产品立国,一直靠收购其他国家企业为荣的日本和日本公司,出现很多知名企业同时被他国企业收购,在二战后可能还是首次。

不过,国人可不能被这样空洞的所谓自豪感冲昏头脑,近期在全球家电行业出现的中国背景企业收购浪潮,是收到了馅饼还是落入了陷阱,目前还难有定论。如果我们从TCL当年海外收购折戟沉沙算起,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失败还是远远大于成功的。这次鸿海巨资收购夏普,能否成为成功的另一案例,关键取决于四个方面,总结起来,是这样的:

协同是空的,成本是实的;

品牌是空的,价格是实的;

技术是空的,嫁接是实的;

市场是空的,渠道是实的。

以下我们分别就鸿海收购案例应该注意的问题,逐个剖析一下:

1、        实现收购协同,就是要实现成本降低

通过收购夏普,能不能帮助鸿海在相关产品领域实现成本的降低呢?夏普本次不得不出让控股权,原因就是其在日本本土的液晶面板工厂成本高昂,导致公司大量负债。鸿海在台湾和大陆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生产设施,如果可以整合这些成本较低的生产设施,就有可能实现新产品的成本降低,但是如果仍然利用夏普的本土生产能力,结果可能是鸿海被高成本拖垮。郭台铭先生说,如果给自己两年时间,就能够使夏普的日本工厂盈亏平衡,第三年实现盈利,可能就是指要进行生产设施的整合吧。

2、        利用收购提升鸿海产品价格,才会双赢

有些企业会天真的认为,只要收购一个知名的品牌企业,就能给本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利用品牌实现自有产品价格的提升,一切品牌价值都是一句空话。观察鸿海收购成败,不是评估夏普的百年品牌价值是多少,而是看看鸿海的同类产品,是不是有能力利用夏普实现价格的提高。

从客观事实看,鸿海产品价格的提高是有可能性的。收购完成后,鸿海将拥有世界第一,产能约为全球三分之一的生产体系,这样的寡头地位,可以为鸿海新产品寻求更高附加值的价格定位带来方便。

3、        夏普技术和鸿海技术的整合程度是长期价值的关键

技术优势通常会被泛化。一个技术公司凭借自有的体系可以有市场价值,但是通过收购能否保持或者扩大这样的技术优势,就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收购方不能够有效的整合技术优势,形成自有的技术体系的升级和优化,而是寄希望于被收购企业原有技术能力,这家公司的技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产生重大问题。要知道,如果一家公司的技术真那么优秀,那就不会被市场惩罚到要出售的程度了。

舆论普遍认为,鸿海收购夏普,主要是看中了夏普在液晶面板领域的核心技术,未来郭台铭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没有钱的夏普,如何持续保持技术领先?鸿海的既有技术,能否与夏普的技术有效整合,进而对鸿海的技术产生溢出效应?

4、        夏普的渠道+鸿海的渠道,能共荣吗?

当然,作为长期以来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鸿海此次收购夏普,也会有借助夏普市场能力,推动自有产业品牌化的战略意图。不过,一家品牌企业和一家代工企业,渠道整合的难度是巨大的,因为基础体系的差异就十分明显。鸿海集团如果能够完成这个使命,将会彻底实现转身,不然,夏普的这些品牌经营的市场,可能对于鸿海的价值并不能看好。

关于鸿海是否在两三年后向世界证明,已经成功的对夏普进行了改造,我们给出判断为时过早。但是,本文从成本、价格、嫁接、渠道四个关键要素,对这个交易的未来成功条件进行了分析,未来的鸿海,任务艰巨。

知本咨询简介

北京知本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管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咨询公司,汇集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管理学研究专家与世界领先咨询机构高管等综合背景人士共同组成的核心管理层和专家团队。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知本咨询已经为数百家中国500强企业的跨越式成长提供服务,是中国大企业管理咨询与实施的最佳合作伙伴,也是中国目前具有最多原创管理技术、成长最快的专业咨询机构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