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中秋是个团圆的日子,月圆人圆,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月饼、话桑麻,小酒一杯,开心快乐。 而如果追朔中秋节的起源,虽然说法较多。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每年的仲秋这个月,要孝敬老者,供给他们糜粥等食物。”如果结合西汉初期皇帝颁布的养老诏令,就知道,这是由官方推行的孝敬制度。 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无论以后如何演变,中秋节,阖家团圆,不能团圆的游子望月思亲,不忘本色,则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家和万事兴”,“家和”的根本在于孝。失去了“孝”的基础,团圆也就成了一种奢望。 中秋,很多人走在回家团圆的路上,带着暖暖的亲情,带着暖暖的孝心,也带着心灵上那一丝丝慰藉。 中秋,我也走在思乡的路上,而如今却已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路上,只能望月兴叹,采一缕暖暖的月光,抵御中秋之夜的秋凉;喝一碗自家做的糜粥,捧起再也圆不起来的相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