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伴侣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一吵架就说不出话、保持沉默,并因此感到苦恼。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沉默成本效应(sunk costs effect)进行解释。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因为决策时顾及太多而引发非理性决策。比如,一吵架就说不出话了。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普遍存在自我申辩的心理倾向(吵架的心理驱动力),而后又会因为害怕事态失控,而选择沉默;还有一种解释是,过去的生活中,争吵造成了某种损失,人们会为了避免再次损失而选择沉默。“沉默”无疑是人际交往方式中最令人感到困惑,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一种。故意采用沉默的方式逃避争吵则是一种情感操纵法,是一种被动的攻击手段。从某种意义上看,当我们把沉默当作是一种化解争议的方式时,沉默其实是一种对于对方的惩罚。沉默的背后往往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引起关注,他们自身也清楚做这样的后果,包括对双方的伤害。在吵架中,双方都有强烈的沟通欲望,保持沉默的一方与情绪激动的一方相比,通常是占据着主导位置的。比起他人,拥有更多的信息量,感受着多种的不确定因素。他们清楚对方的感受如何,想要什么,以及期望自己能够做出怎样的反应,他们手中始终掌握着是否回应的权利。当个人面临挫折或者剧烈冲突的时候,其内部心理活动会不自觉的产生紧张情绪,为使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减少内心的不安,进而会出现自我心理防御。在自我受到超我、本我或外部环境的压迫时,若心理难以承受压力,促使自己发展了一种机能,以此来缓解威胁,这便是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本质。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防卫,通过逃避和消极的方式来减轻自己在遭受矛盾时所感到的痛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对对方保护的本能反应。具体表现为在发生冲突时,感到说不出话,这种沟通方式往往与过去的交流经验有关。压抑自我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选择“动机性遗忘”,当个人面对不快情绪时,会不自觉地遗忘。我们常常说,“真希望没有这件事,再也不想发生了。”但是,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表面上我们把这件事遗忘了,事实上它始终存在着,有的时候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导致在平时生活中,做一些自己也不明白为何会做的事情。此类防御机制的不同在于,它具有反向作用,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会为自己找出各种理由来自辩,通过隔离手段来欺骗自己和他人。当我们个人的动机不受自己的意识所主导时,会选择压抑自我,即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成反比的。很多人内心深处对于吵架有一种抗拒感,认为吵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其实,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产生矛盾。面对矛盾,大部分人会直接逃避,因为他们不想与他人争执,自作主张的认为是自己在保护这段关系,然而关系早已渐渐疏远。无论有意或者无意,当事件牵连到他人时,内心会不安、自责,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疏远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以此来减轻心中的罪恶感。有研究者指出,人在面对巨大的、严肃的话题时,除了“站或逃”,还会出现一种“僵死”反应。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切行为和声音都被抑制,看上去如同没有发生一般,这也是最难掌控的局面。当对方咄咄逼人时,你的情绪会本能地推动你进行下一步,随之的就是漫长的沉默。而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常常出现矛盾与自身不协调的表现,在不同环境中,则出现相反的行为举动。作为沉默者,你的动机只要不是故意想要攻击对方的话,同样可以通过练习非语言的方式来代替表达。哪怕你自身的情绪已陷入过度紧张和焦虑,给予对方非语言的表达也是很有可能做到的,可以给对方传递出更多积极的能量。自己吵架时说不出话的人,还可以在平时记录下那些只在自己沉默时说的话,如“我现在很难过”、“我真的很想回应你,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从简单到具体,在发生冲突时,你便可以打开你的记录。吵架是表达渴望被关注、被注意、带有接触性的一种方式,而最强有力的沟通还是身体上的沟通,语言有的时候是苍白的,心与心的沟通才是最打动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