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小冬油画展》—— 8月29号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开幕

 唐茂恒 2020-08-14

策展人:李自健

主办方:李自健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0年8月29号—9月24号

展览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湘南路一段385号李自健美术馆C1.2.3.4展厅

油画写生札记(节选)

观看、观察、观照

  观看只是看见真实的存在,观察才是属于写生者的观看,在凝神屏气的那些时刻,写生的画者把自己个人化的情感判断深深地参与到特殊的观看当中,观察在这一刻实现。常想起佛经里的“能观与所观不二”。画家的观察就是“能观与所观不二”,写生的过程竟然奇妙地接近了修行者的觉知训练与观照状态。

  一行法师说:“如果我们非常仔细地观看任何东西的心,它会揭露自己。”

  这就是放下标签与概念的意思。这是最直接的沟通,最直接的“看”。在那一刹那,事物自然会揭露自己的真面目。

  看到原貌,进而看到因果。两种“看”的能力其实是一种能力的两个面向,这能力就是观照,就是宗炳的“澄怀观道”。静下心来,并不表示松散,而是更专注地吸收面前的一切。在“如是观”中,用一颗安静的心放下标签和概念,让自己内心归零,变成一个最佳接收器。

  看到事物的原貌就是看到事物的全貌,没有任何部分被阻挡,没有加上人为的伪装。用这种方式,就算看到别人的伪装,也能够去掉伪装的标签,看清楚这个人,同时也看到创造这个伪装的前因,以及这个伪装可能造成的后果。

  我们在写生的时刻,表面看是在画对象,当然更是在画“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过对自己的表达是通过对“自己的世界”的把握来实现的。你见到的真实,观察者毕竟是你,那已不再是简单的纯客观的真实,纯客观的真实其实是不存在的,你眼里的一切不都是经过了你的观察才被你感知的吗?这“真实”是只属于你的真实,表现真实也就是表现自己。

  我们的观察是通过了我们的选择和评判的,那往往是不自觉的,爱憎好恶都在起作用,看到就是被理解被感知的过程,这过程从来都是主动的,主观的。

  所以,千百年来画家们追索真实,真实像是永在彼岸,真实在时间里生灭。塞尚说:“眼前的一切都在不停地消失着,我得赶紧去画它们!”就像我们无法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过程没有尽头,最终完成的是追索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连续写生的绝佳体验,来自对眼前一切的热眼旁观,对眼前个性生命探究的穷追不舍。在与真实的热切交流中,同情、喜爱、欣赏、厌恶的复杂判断在每一笔里落实,笔下呈现的画面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约翰韦伯说:画家是眼睛,物只是存在,它们等着被发现被关注,像是被认领的生命。

———于小冬

于小冬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创作作品欣赏

《阿日扎的小学生》于小冬  2008年  186x200cmx4

《阿日扎的小学生1》于小冬  2008年  186x200cm

《阿日扎的小学生2》于小冬  2008年  186x200cm

《阿日扎的小学生3》于小冬  2008年  186x200cm

《阿日扎的小学生4》于小冬  2008年  186x200cm

《燃灯节》于小冬  2014年  200x186cm

《朝拜》于小冬  2009年  230x240cm

《渡二零二零》于小冬  2020年  200x400cm

《牛》于小冬  2019年  200x400cm

西藏写生作品欣赏

我选择画西藏的原因是,在西藏人身上还保持有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人类品质。善良、虔诚、简单、和谐于自然也和谐于心志是西藏对我们的启示。

肖像让我们触及灵魂。 肖像画是属于善良画家的题材,没有关怀就没有感人的肖像画。被画的对象必须先成为我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要通过一起生活,做到相互了解和信任。我只画那些接纳我,配合我工作,允许我画的西藏人。在画中挖掘自己本性里的佛性和古典精神。我崇尚平实、敦厚的画风,认定最直接的方式是最好方式,相信“返朴归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个道理。

———于小冬

《小僧人》于小冬  2016年  150x90cm

《角巴措》于小冬  2018年  90x70cm

《扎西多杰》于小冬  2018年  90x70cm

《吉先才让》于小冬  2016年  90x70cm

《羊忠吉》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新龙汉子》于小冬  2018年  90x70cm

《扎头巾的人》于小冬  2018年  90x70cm

《多杰措》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夫妻》于小冬  2016年  90x70cm

《洛藏东知》于小冬  2017年  90x70cm

新疆写生作品欣赏

与文字相比,文字出自大脑,总是说谎,或文不对心,画笔不会说谎,那些线条是心电图,画面是测谎器,它是最为真切的呈现,是一时一刻最直接感悟的记录,决无谎言。它们忠诚于岁月又忠诚于心灵。这便是绘画之快乐,所以让人停不下来,欲罢不能。

我们的感受力本该是越训练越敏锐的。真实必是个性化的,那是模特的生命特征,它是肖像画的动力所在。从学画一始,它就是最核心的训练重点。抓住了对象的个性也就击活了我们敏感于艺术创造的个性,技术为艺术而起步,绘画就有了生命的支点,变的妙趣横生,对模特个性的捕捉过程也正是对我们艺术个性的滋养过程。对所画人物只是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变成对一个灵魂的体验,让情感趋动画面。我称之为“手下留情”。

———于小冬

《阿依提拉》于小冬  2012年  90x70cm

《阿依沙汗和女儿》于小冬  2019年  150x90cm

《古丽扎旦》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阿依莎汗》于小冬  2012年  90x70cm

《镜子》于小冬  2016年  150x90cm

《达迪克和奶奶》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塔吉克新娘》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夏热瓦纳和她的狗》于小冬  2014年  150x90cm

《拉斐尔》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孜布热尼沙》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课堂写生作品欣赏

《附中女生》于小冬  2009年  150x90cm

《戎舒敏和狗》于小冬  2015年  150x90cm

《抱猫的沛文》于小冬  2013年  150x90cm

《小猴玩具》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着衣的任娜》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旧沙发和女孩》于小冬  2009年  150x90cm

《任娜和苏姗》于小冬  2019年  90x150cm

《有情人》于小冬  2019年  150x90cm

《画我的学生》于小冬  2018年  150x90cm

《送你一束花》于小冬  2018年  150x90cm

人体写生作品欣赏

《躺着的胖雪儿》于小冬  2012年  150x90cm

《苏珊娜背面》于小冬  2017年  90x70cm

《任娜绿衬布》于小冬  2019年  90x70cm

《背面有纹身的女人体》于小冬  2012年  150x80cm

《水果》于小冬  2017年  150x90cm

《梦海》于小冬  2018年  150x90cm

素描作品欣赏

绘画象生命现象一样,任何一个局部也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存活,更不能脱开整体而谈美丽。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合”,局部必在整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力,“格式塔”即完形之意,完形是指完整的形象,是研究造形整体问题的科学。对整体的把握和调整属人类行为的本能部分,是造化的赐予,因为人类的文明走错了方向,使得我们现在的人类只会局部的、分化的、机械的、分析的、拆解的认识事物。进而局部的个人化的小聪明算计着利益的得失,因而有了同类相残,有了战斗和争夺,有了世界大战、环境的破坏、民族的仇恨、有了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
整体感是我们每个生命天生具足的佛性,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真实“自性”,容格的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性之和,即是佛性,即是自然大道和宇宙宏理,即是和平。它就在我们的生命中。绘画要指向它,唤醒它,强化它,发展它,绘画的核心问题是整体问题,在整体的光辉之下素描变成了一个“大素描”的概念。
古人早以悟出书理、棋理、画理与禅机、剑法、音律及安邦治国都是相通的,都是整体的问题。“开悟”的时刻是与宇宙整体合一的时刻。

———于小冬

《凯丽比诺》于小冬  2019年  38x28cm

《两个小美人儿》于小冬  2020年  38x28cm

《巴基斯坦的猛男》于小冬  2020年  38x28cm

《卡纳克的女孩》于小冬  2020年  37.5x26cm

《阿米尔江》于小冬  2019年  38x28cm

《萨尼亚》于小冬  2019年  38x28cm

《克地热亚》于小冬  2019年  38x28cm

《古丽扎旦》于小冬  2019年  38x28cm

《索安本》于小冬  2019年  38x28cm

《夸泽本》于小冬  2019年  37.5x26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