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颡鱼高温期如何进行病害的防控?

 兽医匪浅肝肠通 2020-08-14

近期由于高温多雨天气,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困难,水质难以控制,极易出现蓝藻水华,水中的有害菌繁殖速度加快,水产养殖中出现了很多疾病的爆发,尤其是黄颡鱼疾病也到了高发阶段,必须要提前进行预防。

为什么高温期黄颡鱼病害高发:

1、黄颡鱼对溶氧的要求很高,一般溶氧需求3.0mg/L,低于3.0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而高温季节,水温越高相应的水体氧溶解度越低,黄颡鱼极易出现吃料差和病害多发的情况。

2、黄颡鱼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也在底层,因此底层特别容易积累有机质,加之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导致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夏季黄颡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

3、藻相不稳、蓝藻易发,在养殖过程中投饵量过大会造成水质恶化,同时水温高也会促进藻类快速生长繁殖,藻类大量繁殖或爆发极易造成水体各营养物质缺乏或失衡,从而造成藻相不稳,出现大量死藻或倒藻想象,使黄颡鱼发生应激反应,严重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

高温期黄颡鱼常见的三种病害:

1、爱得华氏菌感染(裂头病)

在6-8月高温时节多发,黄颡鱼养殖密度越高的池塘,发病率及死亡率越高。典型症状是前期病鱼头部充血,后期开裂,病鱼集群在塘边游走,出现“吊水”症状和肝胆肿大。并且发病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使用多种药物无效。根据爱得华氏菌为细胞内寄生菌的特点,其主要致病性为对免疫系统如肝脏、肾脏的伤害,往往治疗比较困难。

2、套肠病

常出现在7-9月投喂量大的生长高峰时间,天气急剧变化后3-5天开始发病,主要死亡大规格鱼种,典型症状为鱼肠道痉挛,肠道套入胃内或突出于泄殖腔外,肝脏发白,肠道内壁组织及胆囊组织病变不明显,伴随细菌感染的情况。

3、肝胆综合症

由于黄颡鱼的饲料蛋白较高,养殖过程中肝脏经常出现病变,肝脏病变会严重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导致饵料系数偏高,甚至引发死亡。加上高密度养殖模式中,养殖户往往过量投喂,在养殖前期没有提前做好保肝利胆工作的情况下,集中投料会导致鱼类肝胆承受不了,出现脂肪肝等肝胆综合征,有的养殖户在鱼有轻微问题的时候还猛投料,导致后来死鱼根本无法控制。

黄颡鱼如何安全度过高温期:

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症状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因素造成的,归根结底,鱼发病离不开三大因素的综合作用:水环境、病害、鱼体本身,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做好无病早防,防重于治。

1、一调

“养好一塘鱼,必先养好一塘水”,水质的好坏是养鱼成败的根本,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按时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止水质恶化,可促进有益藻类的繁殖,控制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

2、二服

在病害高发期,定期拌料内服胆汁酸、杜仲叶提取物,有效提升鱼体抗病能力,胆汁酸保护黄颡鱼肝脏,防治黄颡鱼的肝胆综合症;杜仲叶提取物有抗菌抗病毒、护肠道的功效,肝脏和肠道健康,抗病力自然就强。发病的塘口,做好药敏检测,利用高效药物针对性治疗,黄颡鱼细菌性病害较为有效的药物为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硫酸新霉素等。

3、三改

使用水质改良制剂对底泥进行螯合、分解,防止有害物质的扩散。可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氧化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同时释放的活性氧原子具有杀菌的效果对于池塘底部的有害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可以间接的增氧。

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会严重降低黄颡鱼的产量,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所以,一定要做好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