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纷纷 ' 回逃 ' 之时,贝壳找房却兴冲冲进了美股大门。 北京时间 8 月 13 日晚间,贝壳找房(BEKE.US)成功登陆纽交所。贝壳找房开盘价 35.06 美元,较发行价大涨 75%,最终收涨 87.2%,报 37.44 美元,总市值超 422 亿美元。 这一夜,狂热的华尔街让蓝色的贝壳格外耀眼。但如果剥离刹那间的鲜花和掌声,我们会看到一个中概股回国潮之下,依然坚持逆行的贝壳。 这绝不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但资本裹挟下,贝壳找房不由地脚步匆忙,它真的准备好了吗? 五年的上市合约 翻看过贝壳找房的融资历史,或许就能找到贝壳找房 CEO 左晖急于上岸的最核心理由。 据此前媒体报道,2016 年 4 月,链家(贝壳找房前身)在募集 70 亿元的 B 轮融资时曾签下了投资方的回购条款:若公司(链家)未能在 B 轮交割日后 5 周年内完成 IPO,投资人有权在该情形发生后的任何时间要求回购。回购价格为基本投资价格+每年 8%(单利)的回报。 如今一算,刚好是 ' 对赌 ' 生效的第四年。 不过这个 IPO 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刚签下 ' 对赌 ' 的时候,左晖走的是最传统的路子,希望通过不断地吞并收购做大公司市值。 那段日子,链家所到之处无不拿下:大连好旺角、成都伊诚、上海德佑、深圳中联等各地老牌中介公司接连收入囊中。最鼎盛的时候,链家号称在全国有 8000 家门店和 13 万名经纪人,交易额自 2016 年起就超过万亿水平。 链家的壮大也吸引了包括融创、万科、腾讯等明星资本在内的无数投资者目光,他们争相惦记起链家品牌的上市蛋糕。据天眼查 APP 显示,链家地产(现已调整为贝壳找房旗下子版块)截至目前融资逾 5 轮,融资金额超过 120 亿元。 这些都形成了当时链家的吞并循环链:不断地吞并抬高市值——吸引资本——利用新资本进一步吞并。 但房屋中介机构的工作性质,并没有让链家的市场命运在滚雪球中就此迎来 IPO,而是随着囊括的市场越多,链家牵涉的业务纠纷就越发复杂。据天眼查 APP 数据显示,链家名下的裁判文书就有 3000 多份,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就占 40%。 除此之外,作为地产行业的外延,中介机构们深受调控政策的影响。2018 年,国家对于房地产的调控决心慢慢显露出所谓 ' 长效机制 ',降低了市场的预期。 寒冬在中介行业开始蔓延。从 2017 年年底开始,就陆续有一些区域中介交易量下降,开始关店、裁员收缩。直到爱屋吉屋的倒闭,正式对链家们敲响警钟。 绞尽脑汁完成'对赌' 和感慨房地产太难的孙宏斌一样,买了一圈的左晖开始意识到目前的 ' 中介大联盟 ' 并不能带领链家上市。 2018 年 5 月,链家摇身升级为贝壳找房。招股书显示,经过此前 VIE 结构拆分重组,如今的贝壳找房囊括了贝壳找房平台、中介服务资产链家、德佑以及金融资产贝壳金服等。 当时的官方表示,贝壳找房是链家网的升级,在贝壳找房上除链家外,还有其他品牌的经纪人提供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左晖自己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欢迎不同的中介机构品牌加盟入驻,当然也包括了自家的链家。 区别于 58 同城通过卖端口位的方式,贝壳找房通过成交订单给平台和经纪人分佣,希望促使平台推进交易,提高行业效率。这种被贝壳找房称为 ACN 的模式,当时被许多机构品牌甚至是被贝壳冲击了市场份额的 58 同城不断炮轰,他们认为贝壳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垄断市场之嫌。 但左晖似乎并不在意同行的怒火,或者说,他只要确认贝壳的 ACN 模式能让华尔街动容就好。招股书里,贝壳找房认为他们在做的 ACN 模式在国内没有同类公司可对标,甚至认为贝壳找房的 ACN 早已超越了美国市场最常见的 MLS。 ' 教育成本可能是贝壳找房坚持赴美的最重要原因。' 有互联网平台从业人士表示,比起在国内从 0 到 1 地讲述 ACN,在美股市场通过对标 MLS 来说服投资人显然更加容易。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从链家到贝壳找房,不过是一次将重资产转变为轻资产的尝试,能不能成尚没有结论。 不过无论如何,左晖敲响上市钟声的一刻,意味着这支 ' 中国居住服务第一股 ' 完成了阶段性胜利。 催熟的资本故事? 华尔街还是欢迎贝壳的。 直至挂牌结束,贝壳找房收涨 87.05%,报 37.41 美元,最新总市值超 422 亿美元。 一起成为赢家的,还有贝壳后面那些一直不吝支持的明星资本。 招股书显示,腾讯以 12.3% 的持股比例排在机构类股东的第一位,软银 10.2%、高瓴 5.3% 紧跟其后。此前今年 3 月,三家机构联合红杉资本一共对贝壳找房投入 D 轮超 24 亿美元的融资,本轮投资后其估值已达 140 亿美元。 而目前看起来,明星资本们似乎更热衷于趁胜追击。据报道,腾讯、高瓴、红杉资本、富达均对以首次公开募股价格发行的贝壳 ADS 认购积极,共认购 8 亿美元。 曾任贝壳研究院院长的杨现领博士也曾表达过自己对贝壳找房的看好:' 绝大多数人都远远低估了贝壳对整个居住产业链的深远影响,‘后贝壳时代’的序幕刚刚开启。' 而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看来,贝壳找房是中国在数字化重构传统服务行业方面创新的代表,贝壳的海量楼盘字典甚至超越美国的 MLS。 但剥离所有预见式的华丽辞藻之后,留在眼前的依然是贝壳存疑的 ACN 模式。 2018 年 9 月,贝壳找房推出 ' 店东委员会制度 '。贝壳官方呼吁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决策,自治自理。换言之,链家时期就无法摆平的大量业务纠纷,贝壳名正言顺将其 ' 放权 ' 到店东们身上。对于贝壳来说,问题转移了;但对甲乙双方来说,问题依然存在。这并没有做到业务效率的提升。 另一核心问题是贝壳的 ' 真房源 ' 招牌有待商榷。 从贝壳找房成立以来,关于假图片、假信息的新闻从未断过。直至贝壳递交 IPO 文件前不久的 2020 年 7 月,还出现令人咂舌的一套房子三个年份的情况。据 1818 黄金眼电视节目报道,杭州的李先生买了一套二手房,他表示在贝壳找房平台上看到这套房子是 1996 年的 ,而中介业务员说是 1997 年的,实际交付后发现竟然是 1988 年的。而贝壳的官方回应则是核实有困难。 ' 实际上贝壳找房不过是链家模式被证伪无法上市之后的新尝试,打出的牌就是故事够新,看得见希望,一时间看不出可不可行。' 另一名从事城市存量资源整合相关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 贝壳这个新模式可不可行我不敢下判断,但最令人担忧的是贝壳找房把上市当成了目的,美股市场上并不缺为了上市而上市、最终退市甚至倒闭的中国企业。 贝壳找房依旧是一只烧钱的独角兽。 招股书显示,尽管贝壳找房的成交额和营收双双保持稳步增长。但 2017 年至 2020 年一季度,贝壳找房三年间净亏损分别为 5.38 亿元、4.28 亿元、21.8 亿元、12.31 亿元,合计超过 43 亿元。 烧完钱之后呢?不管怎么看,被华尔街拥抱入场都只是刚刚开始。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陈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