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日新河头村 | 年年有余

 东方文海传媒 2020-08-14

让文字传播深情

让信息创造价值


岁月日新河头村

文/年年有余

编辑/落英小桥

一日,朋友圈有一美女邀约好友们一起去乡村品美食。一幅美丽乡村图映入眼帘: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方格水田围绕小村,仿佛让人闻到淡淡的稻香;一家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红瓦房屋鳞次栉比;村前的一方池塘婉若一块无瑕的翡翠;绿的树与红的瓦金黄的水田相互交映,加上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带给人们诗情画意的享受。好一个美丽的新农村!

再放大图片细仔一瞧,咦!怎么有些眼熟呢。这不就是河头村!我曾发誓死后骨灰宁可撒入长江也不回去的地方。并不是我对此村有多仇恨,也不是我在此村有多不会为人,大概是还未爱上的缘故。看着这画面,多少人,多少事,多少光景,明亮似水,千滋百味上心头。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乡村。依山,山不高,但绝对傍着水。一条从咸宁高山上流出的水经过河头港注入粱子湖。小乡村默默无闻,不争春来不争香,如同一位安详的老人静默在河港旁,看流云飞逝,看日落西边。这个朴素宁静的村庄被我忽略了数年。

记得刚结婚时,我也在此生活了三年。虽说当时的村风不让人认可,但我脑海中仍刻印着许多难以忘怀的画面。

这里有四妈带着我谁家姑娘出嫁去送袜子礼,谁家老人庆寿,教我烧长寿茶送去,谁家的外甥第一次来提醒我送上七彩线的许多记忆,让我学会朴实的民风习俗。这里有勤劳持家的崔家婶、李家婶教我制作泡菜的场景;这里有手巧的兰婶、英子嫂、秀莲嫂教我织毛衣、纳鞋垫、做拖鞋的场面;这里李家娘四芳嫂教我学会抹上大人纸牌来消磨时间的画面;这里还有永远维护我、夸我知书达理的柯春华老师和昭华爹。我更记得我屋后已经作古的柏林爹朱家奶。那时每天早上催我起床的是两位老人的吵闹声。柏林爹年高耳聋,朱家奶就是他耳朵,在他身边提高音量传递信息。朱家奶老来眼晴模糊看不清,柏林爹就大声详细指点。这两位老人在柴米油盐中吵吵闹闹一辈子。但老人的婚姻却成了年轻人楷模。在哪个没有鲜花,没有钻戒的年代,一句承诺就相扶一辈子。

村口的池塘更是村里的大舞台。清晨妇女们在此清洗衣物、八卦着村里东家长西家短的新闻,隔岸喊戏声、捣衣声、谈笑声、鸭子觅食的追闹声,让池塘的水更欢了。夏夜,没有空调的村民吃过晚饭摇着蒲扇不约而同地相聚池塘边乘凉。男人相互递烟问好,聊聊庄稼长势;女人拉拉家常或相约上街买家用品;孩子们借着月光捉那忽明忽暗的萤火虫……这些画面都是贫穷河头村的一股清流。

偏僻落后封闭的小村庄,村民们为了生存许多年轻人飘到天津、广州、深圳。在新时代春风吹拂下,如今的河头村也枝繁叶茂。燕子从南方飞来,越过东边的小巷,越过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越过长出嫩叶的樟树林,飞进每家屋檐下。村里桃园,露出粉红笑脸。花开满树的河头村,犹如插上飞腾的翅膀。村委会听取十九大乡村振兴的报告后带领村民们摆脱贫困,大步奔小康。

要摘掉贫困帽子,首先扭转村中赌博抹牌风气,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摇钱树。现如今对面小山包绿意盈盈的樟树林成了一道风景。村西边的荒地变成了蓝莓果园。村中晴天黄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现如今拓宽建成水泥路,水泥路面像被清清的河水冲洗过一样一尘不染,空气中再也闻不到牛粪鸡粪的味道。水泥路两边政府出资安上了路灯,每家门前免费发放了垃圾桶,整个小村清洁明丽。村里还建了文化广场,墙壁文化廉德兼容。村里孤寡、病残、贫困家庭在村委会的申报下,也得到政府的接济。村民的生话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

夜幕降临时,村委会前的活动广场上,由颇叔莲桂婶组织的锣鼓队敲响了。村妇联组织的广场舞蹈队翩翩起舞跳起来了。年关已近军了叔菊子婶的楚剧台已搭好。正月的花灯队的菱船扎好了。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脸上漾起了幸福笑容。

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脱贫致富,让村民看到了希望,村民的精神境界有了提升。这些除了感谢国家的帮扶,更感谢村民的自己努力。愿河头村乘风破浪,在这片宜人的土地上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作者简介:年年有余,66年11月出生, 实名余学君,鄂州人。小学语文教师。热爱生活,热爱文学。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平台部分图文音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