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杜故事(白话译文)之二

 鄂中京山 2020-08-15
清▪易本烺著,曾凡义译

十一、《清波杂志》的“后四学”廖明略

北宋泰州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周辉在江西上饶的三四年中,经常与寄居于当地的名士外出游览,走遍了溪山奇胜。其中有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的京山进士廖明略(字正一),还有徐师川、吕居仁、郑顾道、曾宏甫等。这些风流逸事尚去不远,当地人都还记得。

十二、 郑士颖生平

据康熙《京山县志》记载,河南荥阳人郑士颖,他的曾祖父因避乱迁移到京山,他出生于此地。稍大后,求学于汉水之东,因文章优秀打开了京山文坛的局面。他中进士的文章,主考官的姓名,策问试题以及他的籍贯姓名,四百年来几乎天下人都知道。同科进士及第者文天祥、进士谢迭山、陆枢密等三人的忠孝事迹也为《京山县志》收录。自有科举以来,宫闱应试的有关资料基本上难以见到,唯独宋朝时得以录传。宋朝的三百进士名录没有见到,只有朱晦庵应试的戊辰科与上述郑士颖科得以流传。直到嘉靖壬午年,汀州太守胥文公见到这一资料,于澄迈、尹吴济予以刻印。人们皆以为此资料的获取是神的呵护,并非偶然。万历乙未年,驻守浙江西部的道台胡世瑞再次刊刻,湖州人还将该科所有的进士名录附于书后。这种抢救古籍的精神与保存“商彝周鼎”同样重要。这一资料对东南地区的后进之士可得借鉴之益。追思前人,谁能不思忠义之心。现在此书往往被人收藏,看到郑士颖的名字,仿佛有一种芳香之气,正是所附的进士名录起的作用啊。

十三、京山鹿寨

宋朝乾道六年,湖广总领所干事江同祖自鄂州去襄阳时路过京山。某日晚抵达某村馆驿,馆驿的人说,有一大鹿群在不远的地方结成一个大寨子,便立即外出观望。放眼望去可达数里,发现无数巨大的麋鹿围成了一个很大的圆圈,皆以角向外,估计范围达数十里。还看见处于中间的两只小鹿在蹦跳嬉戏。附近的农田都遭到了践踏破坏。猎户徘徊于周围,都说不敢接近;稍一走近,外围的大鹿就以角抵触。第二天早晨,鹿群逐渐离去。猎人们拿着弓箭、长矛追赶,待强壮的鹿走远后,才敢捕杀那些小鹿、弱鹿,各人少有收获。(引自南宋文学家洪迈所著《夷坚支志》)

十四、程雪楼故廨

元朝元统年间,撤销群王内司并入艺文监时,文学家揭傒斯(字曼硕)担任艺文监丞。曾寓居京山大都双桥以北的“承旨故居”,离他办公的“奎章阁”有十多里路。(引自杨琚《山居新语》

十五、徐容斋轶事

     中丞徐容斋担任扬州抚台的时候,与荀确斋、程雪楼(即程钜夫,京山人。因在家乡建有寓“程门立雪”之典的“程雪楼”,人们称他为程雪楼。译者注)经常在一起,整天诗酒唱和。(引自元代学者盛如梓所著《庶斋老学丛谈》卷三)

十六、姚善造访贤士

晚明文献考据学家焦竑编撰的《国朝献征录》记载:“明朝建文帝时,京山人姚善任苏州知府,经常造访当地的贤达之士,征求为政之道。有一个叫王宾的隐士独居于偏僻的里巷,姚善总是徒步造访,自报姓名,执礼甚恭。访谈结束后,往往望门再拜后返回,礼贤下士竟如此。”

十七、明代输粟奖

明朝正统年间,为了鼓励民间富户参与救灾济赈,凡捐粮一千一十石的奏请朝廷,颁发盖有皇帝玉玺的圣旨予以表彰。连续两年者有七宝村的郝从善、易谦;富水村的袁昊、高容;白杨村的黎汝贤、黎亨;子陵村的田思贤;吕府村的王鉴。到成化二年,京山知县李清奉朝廷指示,凡经动员捐献粮食七百石者,发给朝廷赐予的表示荣誉的帽、带之类的饰物,同时给其住宅悬挂表彰匾额的有子陵村一里李煊。这些人都是好义乐施的好人。(录自康熙《京山县志》)

十八、严诚科举轶事

明朝正统甲子年,严诚乘船去参加全省三年一次的举人考试,即乡试。当时江两岸流传着一首童谣:“白鱼跃入船,严诚中解元。”船行途中,忽见一白鱼跳进船舱,同船人捉住鱼后将童谣告知严诚,于是严诚将鱼买下,投入江中放生。这一次严诚果然中了第一名举人,就是解元。(此事录自康熙《京山县志》收录的昆山人叶盛的《水东日记》)

十九、黎永明爵

     翁方刚学士的《成化七年二铜爵歌序》说:“瘦铜(此人名张埙)买到了两个铜酒杯,酒杯脚的内侧有文字说明:“成化七年四月吉旦知府黎永明置”。我进行了考证,是顺德府用作祭祀的器物。黎永明,字光亭,湖广京山人,景泰甲戌科进士。在任顺德知府时,有一个朝廷的达官贵人经过顺德,骄横跋扈,蛮不讲理,黎永明不畏权贵,一怒之下命衙役将他打了十几板以示惩戒。黎永明为了提倡君子道德风尚,在郡府前建了清风楼。(引自易镜清《二知斋笔记》)

二十、王希旦科举轶闻

曾任广东佥事的王希旦,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847年)参加会试之前,同村好友吴必显为其饯行送别。当晚,王希旦就寝后进入梦乡,梦见与吴必显同中进士,醒来觉得好笑:“吴必显又不参加这次考试,怎么会有中榜之事呢?难道是鬼神在嘲笑我吗?”到了春榜揭晓的时候,有使者来报:“你中了305名。”王希旦立即去看榜,305名竟然是吴必显,没等看完就懊恼地离开了。路上遇见一人,见他不高兴,便问他是为什么。王希旦告知了原因,那人问:“你叫什么名字?”王回答:“王希旦。”那人说:“你考中了第165名,我叫吴必显,刚才使者来我家报喜称名王希旦,所以我才知道。”于是两人一同前去看榜,果然是这样,便笃信不疑了。(康熙《京山县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