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敬生平及学术特质述论

 鄂中京山 2020-08-15
摘要:郝敬是明末湖北京山著名经学家和思想家。他早年经历坎坷,年过而立混迹官场十余年,在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情况下辞官回乡,潜心著述 35载, 终成“穷经巨擘”。他解经注经不拘成说, 自成一家;研究儒学主张返璞归真,回归经典;学术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作用 。他充当了晚明学术的批判者角色,为日益走向玄虚的学界注入一股清新的学术风气。

关键词:郝敬;生平;学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 0768( 2013) 03 - 0042-07

郝敬生平及仕宦经历

郝敬,字仲舆, 号楚望, 晚明著名经学家和思想家。因世居湖北京山, 故称“郝京山先生”。其父郝承健,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 后核授四川嘉定州学正。任职期间清正廉明, 曾将官员聚敛的“河坝税”用于贩济贫寒学子。由于个性率真耿直,郝承健最高官职只做到直隶肃宁县知县。后因母丧归乡,终老田园。郝承健对《诗经》、《春秋》颇有研究。曾与同乡才俊组建诗社,与后来成为文坛领袖的李维祯相交甚好,曾命郝敬从李维桢受业。郝父的性格和学识,对郝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郝敬是郝承健次子,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 。郝敬天资聪颖, 少时即有神童之誉,五岁即随父学习时文及经书。有明一代, 程朱理学是科举取士的标准,可是郝敬自小就对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导致童子试四试不第,后得其父至交李维桢相助,25岁才得传诸生籍。可是也就在这一年,父亲郝承健病殁,自己又被诬作杀人犯身陷囹圄。郝敬在晚年所撰的《生状死制》详细记载了此事的经过:

比府君丧,而邻有病叟,与家奴善,过而饮食之。醉饱,一夕暴亡。其子来殡, 有嗾之者曰:“盍讼诸? ”又有嗾之者曰:“讼奴不如讼主,奴主方失怙,不赂我辈,得免乎? ” 余闻而诮之,逢其怒,其党峰起。诬告余杀人。(1)

《明史》所载郝敬“幼称神童, 性跅弛, 尝杀人系狱”〔1〕, 指的就是这件事情。父亲的去世加上冤案的拖累,郝敬穷困潦倒,幸得李维桢不负郝父所托, 不仅为郝敬洗清罪责, 还为郝家提供居所,在经济上给予极大的帮助。在李维桢的关怀下,郝敬从此“折节读书”, 万历十六年(1588 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在郝敬的这段生活中,李维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晚年郝敬在《心丧记》中写道:“先生贤我亲我者至矣, 幼而多难, 微先生则为釜中之鱼, 机上之肉矣。”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维桢的帮助,就没有后来的“穷经巨擘”。

万历十八年(1590 年), 郝敬被任命为浙江缙云县知县,一年后改调为永嘉县令,由于政绩颇佳,三年后升任礼科给事中。郝敬在此任上仅一年,即因家事告假归家,三年后复补户科给事中。在这个职位上,郝敬极尽谏诤及纠察之责, 屡屡陷入政治争斗,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挂冠而归。

郝敬担任户科给事中时正值万历皇帝因屡屡受挫而消极怠工之际。倭寇侵扰,财政混乱,郝敬不负纠察之责, 曾在十个月内连上谏书十二份弹劾奸臣。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山东税监宦官陈增贪横,为益都知县吴宗尧所奏,神宗没有加罪于陈增, 衮衮诸公噤若寒蝉,唯独郝敬挺身而出。他在弹劫陈增的奏章中写道:“开采不罢,则陛下明旨不过为愚弄臣民之虚文。乞先停止,然后以宗尧所奏下抚按勘核,正增不法之罪。” 神宗置之不理。不久,山东巡抚尹应元也上书指出陈增的不法行为,惹得昏庸的万历皇帝勃然大怒,不但不降罪陈增,反而重责尹应元,斥吴宗尧为民。面对这颠倒是非的裁决,郝敬再上言曰:“陛下处陈增一事,甚失众心。”〔1〕郝敬指出:“开采一事, 诸臣百言而皇上百不听”, “开采之役不停, 内臣之差遣不罢,虽禁其勿扰, 而实教之扰也”, 甚至提出“乞将臣疏与宗尧所奏一并批发, 臣言是,陛下鉴其直而有其死,臣言非,则诛戮之、斥逐之,亦足以毕臣之言责, 彰陛下之英断。倘一概含糊留中不发,忠欵徒勤,天听愈远,疾痛呼而不应,蟊贼猖而不诛,日积月累以致天变人离,虽遍大地为黄金,尽河沙为珠玉,而瓦解之势成,天下之事去矣。然后取臣今日之言,追思之取今日败坏天下之小人而族灭之,亦何补于危亡之数哉?”( 2)这些言辞激烈、咄咄逼人、矛头直指万历皇帝的奏疏让神宗如鲠在喉。也许是自知理亏,也许是良心发现,他没有对郝敬施以“廷杖”,郝敬也算幸运,只受到罚俸一年的处罚。

郝敬任职礼科与户科给事中期间, 朝廷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为救民于水火, 郝敬“数有所论奏”。《钦定续文献通考》收有郝敬《条议钱法敬条议》及请铸大钱等奏疏, 可以看出他对钱法、理财亦有独到的见解。明朝的钱法朝令夕改, 货币管理制度极为混乱,郝敬上疏条议钱法,提出了七条切实可行的货币方案:责专官、定规则、广铸局、采铜矿、处工本、 算岁息、 听贩卖〔2〕。郝敬的提议不但周密详细, 而且充分考虑到具体操作的复杂与难度,具有切实可行性。但万历皇帝虽然同意他的意见,却未依计行事,以致银钱钞问题愈演愈烈,以致难以收拾。

与每一个青年一样, 年轻的郝敬也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刻苦钻研经世之学, 严格遵守言官“侍从规谏, 补阙拾遗”的职责, 不畏强权, 不顾生死, 竭力维护朝廷法纪, 提出了很多切中时弊的建议。时人曹学佺对郝敬的奏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言某事, 则中某事之窾, 机宜晰矣。必能行焉而后言之,区书当矣,有所忌焉而敢言之,丰采凛矣。上已示意, 下已见隙, 而始终言之,执持坚矣。”( 3)准确地概括了郝敬奏疏的因时制宜、远见务实的特质。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郝敬很可能成为一位治世能臣, 但在万历年间的政治环境下, 忠直之臣很难有所作为。再说郝敬的性格过于率直,他曾经公开弹劾首辅赵志皋,多次指陈皇帝的过失, 次次锋芒毕露, 处处不依不挠,逐渐为当权者所不容。那些凝聚着他的心血的奏疏多被留中不发, 让他对时局越来越失望。他在《省中遣怀》中写道:“未信忠为诌, 言多数转穷。忧时空有泪,补阙竟无功。” 可见其内心的彷徨与苦闷。另一首《省中寄王不疑》 谓:“病骨衰残难报主,微躯捐尽总成疑。……寄语墙东高隐士,青春作伴是归期。”( 4)已经流露出辞官归隐的念头。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年) 郝敬在京官春考中被评为“浮躁”, 降为宜兴县丞, 次年改任江阴知县。面对昏乱的时局, 郝敬痛心疾首地写道:“祖宗养士二百余年来, 未有阉然无气息若今日者。上既贱士,士亦自贱。不知天下后世,谁执其咎。方今国家多事, 根本未植, 忠正之心膂日 退,小民之膏血日枯。”( 5)士风日 益沉沦, 郝敬深感痛心和无奈,他只能独善其身,用自己的行动做螳臂当车般的努力,即使在贬官江阴期间,他仍念念不忘教化民众, 亲自 口授父老子弟“圣谕俗解”, 但期满后的“下下”考评及再降的官职让郝敬彻底失望。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年) ,47 岁的郝敬“挂冠而归”,从此潜心学术, 再未涉足官场。位卑未敢忘忧国,直到天启二年( 1622 年) , 这位赋闲京山的一介布衣又撰《天山评》, 讨论应对辽东危机之策,其拳拳爱国之心,天日可鉴。

中国知识分子讲究“三不朽”, 辞官还乡意味着“立功”的大门永远关闭了。对自 己忠君报国却屡遭贬抑的仕宦生涯,郝敬以坦然替代了怨恨:“余少壮有志恢弘先业, 而中道颠踣, 不能立功显扬所生,天也。其立德立言为贤人君子,以不辱其先, 此自 不关天。子孙有志, 亦为之而已矣。”( 6)由“立功”转向“立言”, 这是政治上的退却, 也是文化上的崛起。从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年) 辞官回乡到崇祯十二年( 1639 年) 终老田园, 郝敬最后35 年的生活可以“筑园著书, 不通宾客”来概括。《明 书》 中这样描述他对学术的痴迷:“堂不设宾席, 几点窜涂抹纸札, 压匣中, 每岁除夕,辄令侍儿以楮囊示客, 衡之中石, 相与大笑,曰:‘聊以为豪永日 也。’ 因号‘术痴’ 自 嘲。邑令至不识其面。婢侍圉仆,秃裙敝履,操作户外。枕藉图史,虽幽忧疾痛中不暂辍。”〔3〕

在郝敬的学术生涯中, 有三个人对他影响巨大,一是他的父亲郝承健。郝敬不仅继承了父亲耿直不羁的性格,也继承了家学,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接受了最早的学术启蒙。第二个是他同为京山才俊的老师李维桢, 郝敬在他的指导下学习词章制义,顺利获得功名,踏入仕途。郝敬对他的老师十分崇敬, 称“先生高才博学, 为一代文章宗盟”、“德行道谊尤为一代词林人物之孤表也”, 甚至说“自孔孟没而六经义理曲畅旁通者百不得一焉,经术与文章浑融一贯者万不得一焉,惟吾师兼之”〔4〕。学生对恩师的赞颂, 不免有溢美之嫌。李维桢曾直言自己对郝敬的学术研究没有多大启发:“余卤钝面墙, 仲舆徙游久, 於经无半字发明指授。”〔5〕这句话显得过于自 谦, 但确有合理的成分:李维桢的成就集中在文学领域,而郝敬毕生研习儒家经典, 经学成就远高于自 己的老师。第三个是郝敬在永嘉任知县时结识的良师益友鲍观白。两人初次见面, “倾盖片语, 相视而笑, 莫逆於心,遂成忘年之好”〔6〕。郝敬中进士前后, 以撰写制文见长,他的八股文一度广为流传,成为士子的范文。与其同年进士的探花陶望龄对他的八股造诣给予极高的评价:“吾同年郝楚望诸作, 能投弃绳检, 恣心横口, 枯者必腴, 死者必活, 直透此机,何题可缚?”〔7〕可是郝敬与鲍观白 相交后, 兴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论学遍及三教,无所不包, 让年轻的郝敬视野一开, 俗情一扫, 学问体系逐渐完善, 治学方向随即从应试八股转向经学和理学。二人切磋砥砺,不断迸发思想火花,为郝敬辞官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年) ,47 岁的郝敬“挂冠而归”以后专注学术,35 年笔耕不辍, 成为著作等身的一代宗师。

郝敬学问非常广博,著述相当宏富,在明代汉水流域诸学者中, 著作数量仅次于陈士元。其中《九部经解》 达一百七十四 卷、 一百六七十万余言。除《九部经解》外, 还有《山草堂集》, 此书分为内编十五种和外编十二卷, 内 篇有《谈经》 九卷、《易领》 四卷、《问易补》 七卷、《学易枝言》 四卷、《毛诗序说》八卷、《春秋非左》二卷、《四库摄提》十卷附录一卷、《时习新知》六卷、《闲邪记》二卷、《谏草》 二卷、 《小山 草》 十卷、 《啸歌》 二卷、《艺圃伧谈》四卷、《史汉愚按》八卷、《四书制义》六卷、《读书通》 二卷;外篇多为史学和唐诗品评著作,有《批点左氏新语》二卷、《批点史记琐琐》二卷、《批点前汉书琐琐》 四 卷、 《批点后汉书琐琐》四卷、 《批点晋书琐琐》、 《批点三国 琐琐》、《批点南史琐琐》、《批点北史琐琐》四卷、《批点旧唐书琐琐》四卷、《批选杜诗琐琐》 四卷、《批选唐诗琐琐》二卷、《蜡谈游艺之怀》六卷, 合计达一百五十二卷。其著作数量之巨, 价值之高, 涉猎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 74 岁的时候, 他召集家人为自 己择日 卜 地, 自题 “明给事中郝敬之墓”。崇祯十二年( 1639 年)的冬天,郝敬离开了 人世, 时年 82 岁。《湖北旧闻录》所记其临终行状也极富传奇色彩:

早起衣冠,脯忽不怪,命内外埽,沐浴隐几,连草八札别友人。亲旧 咸来视, 危坐榻, 拱手称别,语止,笑乘鲭车至西山, 索笔题别 墅柱云: “升沉难定,但深壑藏舟,夜半凭谁有力; 来去自 由,如惊风飘瓦, 天公于 我 何心。” 少 顷 色 变, 属 纩 绝 而卒。〔8〕

纵观郝敬的一生,他少称神童但命途多舛,25岁险成刀下冤魂;年过而立混迹官场十余载,虽立志报国但为世不容, 最终未成大器;后 35 年勤学苦思,笔耕不辍,终成“穷经巨擘”。他性格耿直、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即拔剑而起,直言清议连皇帝和首辅也不留面子。他身上有十分浓烈的书生义气,这种气息在别人眼里就是狂狷、浮躁。他也曾想在政治舞台上践行孔孟之道, 但十余年的宦海生涯让他对官场彻底失望,于是毅然挂印归家,从此笔耕不辍,用另一种形式拯救日益沉沦的世风。即使在学术研究中,郝敬仍不失狂生本色,阐释义理,不以阳明为宗,注经解经,剽削朱子之道,不拘成说、锐意创新成为郝敬著作的基本特征。“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 风流”, 此谚可谓郝敬人生的真实写照。

郝敬的文学理论和史学成就

中外学者研究郝敬,多着眼于其经学和理学著作,其实他在文学理论和考据学上也有独到的见解。郝敬毕生研究四书五经,不仅不遗余力地注经解经以光大孔孟之道,对经典的语言、文字之美,郝敬也情有独钟。他认为经典之所以能广为流传, 垂范后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字简单, 语言通俗, 妇女儿童都能看懂, 读书人的文章创作,应该学习经典的文风。明代后期, 以“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 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 走上复古的道路。郝敬坚决反对这种理论, 他认为汉唐文辞根本不值得师法:“夫子之文章, 较古书易, 尤为平雅。然而含蓄蕴藉,深思隽永。孟子之文, 光风霁月 , 疏快明爽,而义理日 新。至於汉唐以来, 泛滥敷衍, 温丽华婉之尚。而名 理废为刍 狗, 则 衰世浮薄之习矣。”( 8)也就是说恰恰是汉朝以后, 文章慢慢地脱离了经书平易通俗的特征,流于华美的形式,失去了“文以载道”这一文学创作的根本目 的。再说对汉唐文章的刻意模仿必然使文章丧失了 新鲜感,从而使创作变得毫无价值。对经典作品的继承,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而要继承经书中具有深入底蕴的本质内涵。综合郝敬的文学理论, 大概有以下三点:首先, 文贵简易。秦汉文辞晦涩奇险,不值得学习,先秦四书五经及受其影响的诸子之文才是文章的典范。他对古文辞派在现实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深感忧虑,认为韩愈、苏轼的文章较好地继承了经典的文风, 是科举士子应该学习的对象:“韩、 苏二子生千载后, 起而鼎新。事难功倍,谈何容易。今士子薄唐宋为庸浅, 远托( 司马) 迁、( 扬) 雄, 竞趋奇险。此古文之习气, 而时文效之大病也。盖韩、苏二子,於时文近。迁、雄、相如,於时文远。韩、 苏二子之文清畅, 迁、 雄、 相如之文沉着也。”( 9)其次, 文以载道。“经术制义,原为圣贤传心,国家以此程士。”( 10)时文写作不是单纯的科举考试答案,阐释义理、光大孔孟之道才是文章灵魂所在。再次, 文必创新。“创始则新,已陈即故。白天为膏雨, 落地成混潦。即使阳春白雪,一唱再唱三唱,市人皆效之, 不足听矣。”( 11)拟古复古让才智平庸之辈徒事剽窃, 所创造的全是文字垃圾;要赋予文章新的生命, 必须推陈出新。

郝敬对历史学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例如他研究《史记》的《史汉愚按》和《批点史记琐琐》两部著作, 既在疏解字词、考订史实、 辨析取材方面用力甚深, 也对司马迁的思想观念、《史记》 的体例和写作特色有很多颇有新意的评论,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郝敬渊博的学识。如《史记琐琐》 卷二《楚世家》:“熊咢子熊仪, 称若敖。若敖子熊坎立,称霄敖。楚文王熊赀囏子熊翰立,称杜敖。康王子员立,称郏敖。按:贵人称敖, 楚语也。楚庄王时,灭若敖之族,即熊仪之族越椒,官为令尹,非楚令尹通称若敖也。韩信在楚, 为连敖。” “敖”字的意义,至今未有定论。杜预在《左传》注释中以“莫敖”等为楚国官名或封号。郝敬自 己便是楚人,他利用家乡方言反驳杜预的说法,认为这个字在当地用于指称位尊之人, 这种解释确实比杜预的可信。关于孟子师从的问题, 由于《孟子》语焉不详,导致后世众说纷纭。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 刘向认为孟子是子思弟子, 后学班固、赵岐、韩愈、施德操等皆附议于刘向,陈士元又从子思和孟子的年龄记载入手, 得出了孟子和子思不在同一时代的结论,认为孟子师从子思门人。郝敬对孟子师从子思或师从子思之门人两种观点都予以反对,在陈士元考证基础上, 提出孟子“学无专师”的观点。古来主张孟子师从子思门人的多依据《孟子· 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 予私淑诸人也”之语, 郝敬认为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

……或谓孟子私淑子思之门 人, 非也。夫以伯夷、伊尹、颜闵、 游夏犹曰, 舍是此, 何人而能以孔子之道开来, 岂在尹、 夷、 颜闵 下? 而孟子顾没其师使后世无传乎? 则 其人可知也。善无常主,学无专师, 前章以庶民造端, 此章以诸人结毂, 盖道惟人为付讬, 惟几希为 私淑。故自 任继孔子而不言其事,即无言之述,点识之旨也。几希抉其微伦物指,其实仁义挈其领旨,酒善言四事,博其趣,故孔子亦不言事,而但举春秋,以正人伦。七篇之言仁义,即春秋也,所以为私淑也。〔9〕

郝敬一生的学术研究精力主要集中于理学和经学。他站在传统学者的立场, 认为史学是经学的附庸,也许正是这种立场偏见,致使他虽广读史书,却少有精诣。但他以其渊博的学识, 引 经据史,经史互证,往往发先儒所未发,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孟子“学无专师”的考证, 拓宽了考证思路,对后人很有启发。在明末玄虚空疏的学术氛围下,郝敬善用材料,搜罗毕具,以资考证,实为清代考据学开风气之先。然而郝敬在经学上造诣太深, 名声太大, 以至于其史学成就多为经学所淹没。

郝敬的学术历程及经学研究

郝敬曾这样总结自 己的思想发展历程:“早54 岁出入佛老, 中年依傍理学, 垂老途穷, 乃输心大道。”〔10〕中年之前, 他醉心于佛老之学, 曾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说:“昔我堕无明障, 轮回七道中, 垂十五年, 阅历众生多矣。惟有老兄一人, 妙净不染,每蒙慈诲,拔济弘多。别后二载,嚼铁吞针,以日为岁。”( 5)随着对理学研究的日 益深入, 他对佛学的态度由笃信到怀疑, 最后转向彻底的批判。他撰写《驳佛书》 阐述佛教对世道人心的损害,说:“浮屠所以害道者, 不始于灭伦, 而始于苦空,惟其以众生为苦,故并父母君师,皆谓之魔。惟其以世界为空, 故举天地万物, 皆谓之幻。如此, 又焉知有人伦礼法?败常乱俗,自此始矣。”( 12)这种思想转变可能因为他宦游期间目睹官场腐败又无力改变,进而把世风日 下归咎于佛学。中年他曾一度专注于理学,但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郝敬渐渐对诸家学说皆不满意,遂决心致力于解经注经,“输心大道”,自成一家之言。这正是他晚年专注经学的原因。当《九部经解》 这部集多年心血的大成之作完成的时候, 他在《送九经解启》 中写道:

经教之衰,亦无如今日 者矣! 三百年来,雕龙绣虎, 作者实繁, 而含经味道, 羽 翼圣真, 寂乎无闻。是子矜之羞,历 代之阙典也。某一介腐儒,有志未酬,十年闭户 ,揣摩粗就,而瓠落无用 ,抱璞求沽。盖道有宗盟, 非关私请, 如百川 望海, 岂辞未( 5)同 ?

上述之“一介腐儒”、“揣摩粗就”只不过是谦辞而已,抨击先儒、标榜自身才是郝敬的本意。他自视甚高,认为三百年来只有他真正理解孔孟之言、圣人之道, 如今“为往圣继绝学”之大任普天之下非他莫属。其中《九部经解》 是他穷二十年之力完成的得意之作。之所以名为九经而非传统所言的五经, 是因为郝敬认为, “三《礼》 皆礼也,《论》、 《孟》 皆 传 也, 犹 之 五 也, 五 用 九, 天 则也”( 13),因此他在五经之外加上《仪礼》、《周礼》、《论语 》、《孟子》, 合为九经, 其书目 为:《周易正解》二十卷、《尚书辨解》十卷、《毛诗原解》三十六卷、《周礼完解》十二卷、《仪礼节解》十七卷、《礼记通解》二十二卷、《春秋直解》 十五卷、《论语详解》二十卷、《孟子说解》十四卷, 合计九部共一百六十六卷组成。在各经解的卷前分别有归结其要旨的论文《读易》、 《读书》、 《读诗》、 《读周 礼》、《读仪礼》、《读礼记》、《读春秋》、《读论语》、《读孟子》各一卷,以上总计达一百七十四卷、一百六七十万余言。本文仅以《论语》研究为例, 一窥郝敬解经注经的特色。

郝敬认为,《论语》在众经中地位最高。他说“ 《论语》是孔子精神所寄,《论语》未通,六经不可领略。心不开明,耳目手足无所禀受。六经如律,《论语》如例。例熟则五刑之属三千, 皆可引 附;《论语》熟,则六经之言, 迎刃解矣”〔11〕。既然《论语》为众经之首,那么注释《论语》自 然是“输心大道”之关键。郝敬注经解经, 从来不拘成说, 对包括朱熹、王阳明在内的先儒提出很多率直的批评。如《学而》“贤贤易色”章, 朱子认为“贤贤易色”、事父 母、 事 君、 与 朋 友 交, “四 者 皆 人 伦 之 大者”〔12〕, 而郝敬则认为四 者不能并列, “贤贤易色”为后三者之出发点。他说:“贤贤易色, 即好仁者无以尚之, 此忠信之心, 制行之本。事亲竭力,事君忘身, 交友有信, 皆自 此一念流形。朱注配列为四皆人伦之事,非也。”〔11〕对于与自 己有师承关系的王阳明及心学后进, 郝敬也不留情面。如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 郝敬注曰:“或曰:‘温故离文字’ , 非也。焉往非学, 何况文字?天下义理,尽归六经, 合古训空谈良知, 则殆矣。凡圣人言知即是行。义理著于经籍, 良知根于天性。外资诸经籍, 内合诸良知, 不昏而置之,不强而索之, 潜玩而徐思之, 顾諟而存养之, 日 用作止语默, 有惺然会心处便是知所未知, 孟子云‘有事无正无忘无助’ , 此之谓也。”〔11〕这显然是对良知学的批判。在批驳朱子学和阳明学的基础上,郝敬经常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如他在解释《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时, 指出“行恕是心上事,在默识躬行”〔11〕;在解释《雍也》“哀公问弟子”章时,指出“圣门学者, 聪明才辨, 笃实躬行,两等不乏人”〔11〕。借注经阐发义理, 可谓郝敬的注经特色。

郝敬注经解经,与其说是注释,不如说是借注经之名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从未把研究重点放在训诂考据上,也没有满足于批驳朱王空疏、玄虚之弊,而是强调由虚返实, 回归经典的治学理路, 继而提出重实践、重实事的思想精神,并突出利用经典解决当下问题的现实意义。这种治学理路, 无疑为晚明日益走向玄虚的学界注入一股清新的学术风气,让经典因顺应时代潮流而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郝敬的学术特质

郝敬的学术成就, 出要集中在经学和理学两个领域。实际上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阐释,很难做明确的区分。郝敬晚年致力于“输心大道”的名山事业,所谓“大道”就是圣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潜藏在儒家经典之中, 只有通过解经注经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解经注经便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其目的不在于疏通训诂字句,而在于揭示经之中的孔孟思想,在于传承圣人的精神,进而通过对这种精神的发扬解决人生、 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总结郝敬的学术特质,大概有以下三点:

不拘成说,自成一家。在郝敬看来,历代大儒的注释都未能准确阐释圣人的“神”。他的老师李维桢在其书《谈经》 卷首这样解释郝敬解经的目的:“病汉儒之解经, 详于博物而失之诬, 宋儒之解经,详于说意而失之凿。而自 为解。”( 14)郝敬在选择注释文本时, 就已经突破了“四 书”、 “五经”的传统注经体系,他在五经之外加上《仪礼》、《周礼》、《论语》、《孟子》, 合为九经, 做《九部经解》,这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无疑具有与宋儒立异的特色。郝敬的学术思想有非常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但在批判朱子的同时, 也反对王学的空疏、玄虚之弊, 其思想不属于当时的任何一个流派, 形成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

返璞归真, 回归经典。这种特质在他的《诗经》注释中得到了最佳体现。郝敬在青年时期就对朱熹的《诗集传》 心存疑惑, 专致学术以后, 他极力批驳《诗集传》, 呼吁学界回归经典, 重新认识《古序》的价值。这首先表现在对《诗》 的功能作用的认识上。郝敬认为:“诗皆古贤达闻人感事托兴, 劝善遏恶而作。苟不关法戒, 则圣人不录。《三百篇》皆治乱兴衰之迹, 不独为歌舞之节而已。”《诗》固然可以和于乐舞, 并以乐舞的形式咏唱流传,但是《诗》的根本功能绝非娱乐而在于劝 善 遏 恶。朱 熹“专 以 乐 舞 论 诗, 遍 改《古序》”〔13〕无疑极大地贬低了《诗》的价值, 因此《诗集传》在出发点上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由于朱子解《诗》 不尊《诗序》, 主张纯就《诗》 的本文来论《诗》, 因此望文生义, 提出《国风》 中有多篇“淫奔之诗”,郝敬认为这种说法不仅贬抑了神圣经典,而且败坏了 学风:“朱元晦于《国风》 诸篇,语稍涉情致,即改为淫奔,遂使圣人经世之典,难以谐讲,初学血气未定,被卷生邪思,环席听讲,则掩口而笑, 致使蒙师辍讲, 父兄不以授其子弟,甚违圣人雅言之意, 其关系岂浅浅哉!” 郝敬认为朱子所谓的“淫奔之诗”实际上是“和勤之音, 性情之始,非发男女之事也”, 其意在因情利导, 使正常的感情得以宣泄, 因此孔子“思无邪”之论,才是真正道出了《诗》 的真谛。郝敬的对朱熹的有力批判,对《诗经》后期的解读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知行合一,注重实践。郝敬在继承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上, 倡导“先行后知”说, 突显行的价值和地位。郝敬认为, 知是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道德良知,知不可离开行,唯有付诸行的知才可谓真知;同样, 行亦不可离开知, 行要以知作为内在依据, 知行两者在根本上是同一的, 因此,知行合一的过程便成为一个不断化知为行、 由行明知的过程。在知行先后问题上, 郝敬解释道:“行出于知而先知, 犹阳生于阴而尊阳也。无阳则阴不开,无行则知不彻”( 15), 正所谓“圣人知在行前,天道也;学者行而后知, 人道也”( 16)。学者和常人的心常常为无明所遮蔽, 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行为才能将被遮蔽的灵心重新呈现出来, 因此对于我们常人而言,行先于知,行的价值和地位与知同样重要。基于对行的重要性的肯定, 郝敬提出了“力行”的主张, 所谓“士必力行, 然后知之”,即在寻常日 用中践行孔子所言“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等具体行为, 让人潜在的道德良知在日 常生活中自 觉地呈现出来。这种思想,无疑是对王阳明“不离日 用常行内, 直造先天未画前”的进一步发展。郝敬的学术研究贯穿着一条主线:依循圣人之道而倡实事、 实践。他说:“盖大道无隐秘, 六经无奥义, 惟是日 用子臣弟友之常,身心视听言动之间而已。”( 1)其反复阐述论证的不过是入孝出悌、 与人忠信这些儒家基本的伦理准则〔14〕。

对郝敬这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大儒,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赞扬他“发先儒所未发”, “疏通证明,一洗训诂之气。明代穷经之士,先生实为巨擘”〔15〕,但也有人批判他“书中所解, 往往失之粗犷,好议论而不究其实”〔10〕。不管是毁是誉, 都说明其学说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位大儒的深邃思想和学术地位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

注释:

( 1) 郝敬 :《小山草》卷九《生状死制》, 明万历至崇祯间郝氏 《山草堂集》刻本。( 2) 郝敬 :《劾内官陈增再请停开矿疏》, 《湖广通志》卷九十一,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3) 曹学佺 :《旧刻谏草序》, 郝敬 :《谏草》, 明万历至崇祯间郝氏《山草堂集》刻本,第 5 页。( 4) 郝敬 :《啸歌》卷二 《省中寄王不疑》, 明万历至崇祯间郝氏《山草堂集》刻本。( 5) 郝敬 :《小山草》卷七。( 6) 郝敬 :《小山草》卷八。( 7) 郝敬 :《小山草》卷五。( 8) 郝敬 :《艺圃伧谈》卷四《杂文》, 明万历至崇祯间郝氏《山草堂集》刻本。( 9) 郝敬 :《艺圃伧谈》卷四《间燕语》。( 10) 郝敬 :《艺圃伧谈》卷四《论制义》。( 11) 郝敬 :《艺圃伧谈》卷二 《辞赋》。( 12) 郝敬 :《四书摄提》卷一, 明万历至崇祯间郝氏《山草堂集》刻本,第 2 页。( 13) 郝敬 :《谈经题辞》, 《谈经》, 明 万历至崇祯间郝氏《山草堂集》刻本。( 14) 郝敬 :《谈经》。( 15) 郝敬 :《四书摄提》卷八。( 16) 郝敬 :《四书摄提》卷五。参考文献:〔1〕 张廷玉,等.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文苑四〔M〕 . 北京:中华书局,1974:7386.〔2〕 汤勤福. 明缙云县令郝敬考论〔M〕 / /黄帝文化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3〕 查继佐. 明 书〔M〕 / /二十五别史. 济南:齐鲁书社,2000:2537.〔4〕 郝敬. 心丧记〔M〕 / /黄宗羲. 明文海:卷四百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5〕 李维桢. 旧刻攫经解序言跋〔M〕 / /郝敬. 谈经.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5:4.〔6〕 郝敬. 时习新知〔M〕 . 台南:庄严文化事业出 版有限公司,1995:3.〔7〕 陶望龄. 歇庵集:卷十六〔M〕 . 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6:15.〔8〕 陈诗. 湖北旧闻录:卷四十· 文献七〔M〕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733.〔9〕 郝敬. 孟子说解:卷八〔M〕 . 济南:齐鲁书社,1997:42.〔10〕 纪昀. 四 库全书总 目 提要〔M〕 . 北京:中 华书局,1965.〔11〕 郝敬. 论语详解〔M〕 / /续修四库全书:第 153 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程树德. 论语集释:卷二〔M〕 . 北京:中华书局,1990:31.〔13〕 郝敬. 毛诗原解:读诗〔M〕 / /续修四库全书:第 58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 董玲. 郝敬思想研究〔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1.〔15〕 黄宗羲. 明儒学案:卷五十五· 诸儒学案下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314.〔责任编辑:陈如毅〕
作者简介:左攀(1985 -) ,男,湖北竹山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汉水流域历史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