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竟陵派与京山黄玉社(11)——王应翼曾为珍版明刻本《宋元詩》作过序

 鄂中京山 2020-08-15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元詩》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唯一一部明人所选的宋元诗集,其中有京山黄玉社诗人王应翼为宋代诗人林逋的《和靖先生诗集》作的序。

诗歌总集的编纂刊行,反映一个时代对詩作风格的认识与品味。晚明时期名人辈出,流派峰起,宗唐崇宋,各有妙论。纵观明人编选的前代诗集,以汉魏盛唐为宗,而厌薄宋元。因此,万历四十三年新安人潘是仁刊刻的《宋元詩》可谓独树一帜。

《宋元詩》又称《宋元名家诗集》、《宋元名家诗选.》。由26家宋人诗集和35家元人诗集汇集而成。就内容而言,无论是对诗人诗作的择取,还是其中留有的诸家序跋,均涉及到当时方兴未艾的诗学热点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晚期的文化氛围和文学走向。此书不仅是明代为数不多的宋元詩选本之一,明人辑刻的宋元诗集流传至今者,更是独此一家。故民国以降,藏书家视《宋元詩》为珍本,郑振铎得半部书而如获至宝。请看郑振铎的跋语:“修须堂有此书,余初未得之。后从琉璃厂书肆得此消息,急驱车往取之归。余旧有此书残本半部,殊珍视之。今获全书,益感书福大佳矣。1956年7月1日西缔。”此书的刊刻者是潘是仁,安徽歙县人,本人没有功名,也无诗文集流传。但他与当时知名的文人学士情谊深厚,可以说是晚明文坛的一个选家,刊刻《宋元詩》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这部由众多学者参与编订的诗集丛刊,最后由潘是仁刊刻而成。这部诗集曾两次刊行,一是万历四十三年本,42种,208卷,30册,第一册收有《林和靖先生诗集.》6卷,王应翼作序,李维桢作《宋元詩序》。时隔7年后的天启二年第二次刊刻,61种,273卷,48册,亦有李维桢和王应翼作的序。《宋元詩》的两个版本中,共有潘是仁所作序、引20篇,李维桢序一篇,焦竑序一篇,王应翼序一篇。如此珍贵且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诗歌丛集,竟有两个京山人被邀请为之作序,足见京山人在晚明文坛上有相当的地位。明代诗人万茂先在《古树斋制艺序》中指出:“三十年京山、公安、竟陵以风雅擅宇内。”将京山与公安、竟陵并称。京山的风雅主要是指黄玉社这般诗人,他们在全国的影响竟长达30余年。李维桢自不必说,,他是“后五子”盟主,文坛大家,是京山风雅代表之一。王应翼能为其作序,说明他在晚明文坛也有着相当的地位。只是我们对他是作品发现的少,对他在文坛的活动了解的少,没有引起重视。如果我们仔细地挖掘,将能更全面地认识他在晚明文坛上的地位。可惜只知道他作序的信息,尚未看见序文,序文中一定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

《宋元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所选的不是在文坛上影响很大的诗人的诗集,如苏轼、王安石等一概不选,所选的多是隐逸诗人。这些诗人虽然名气不大,但其詩艺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还选了三个民间女诗人的詩。这种不拘一格,把目光投向下层诗人的择选眼光是难能可贵的。如林逋就是一个诗作造诣较高,且个性鲜明的隐逸诗人。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浙江大里黄贤村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20年不如城市,终生未娶,是著名的隐逸诗人。常驾小舟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詩友相往返。每逢客至,叫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斌(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敬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詩唱和。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詩,时趋孤山与之唱酬。

王应翼独选和靖先生的诗集作序,固然是仰慕他的人品才气,同时也说明他对林逋的诗作有较深的研究。序文里一定反映了王应翼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原则,也应该是黄玉社诸子共同的詩学理念。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