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别的主题于是整体趋于理性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告别是分阶段的。

抛开童年懵懂的无所谓或者全力真情流露,当勉强算接触社会以后,我们会认真地面对告别。因为每个人都要读书,以及生活,所以最早的告别都发生在同辈之间,尽管不可避免地进入现实的节奏,但基本上并没有完全被世俗污染。在这样背景下,情感的确相对纯粹,无论即便再见的是熟人还是一般人,也会发自内心地感慨,关系和情谊的至少临时性中断(当然,熟人会有更多内容在里面)。再加上尾因效应的作用,个体心理上会有“回忆美好定律”提前出现的反应,此时此刻之告别,有着一种非常感性的冲动。

这个叫做“以前”,我们的目标大多都还很天真,有一些努力的大方向,但伴随而来的也是找不到边际的具体过程。正因为如此简单,于是还保留着本能属性的对外视角。考虑太少,所以对幸福、快乐、喜悦这类积极能量的标准会比未来在沉重生活压力和单一现实选择来得更加摆脱自身条件的限制。其中也和感性有很大牵扯,那个时候,情怀还是可以假设的元素,集体代入感大概是统一的。这就是原因。

同时,我们对生活的定义在扩大,无论读书还是休闲交友,环境赋予的轻松感能使人心理会融入人文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会把别人当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将来也有别人的戏份,但绝大多数不过是擦边的各种程度不同的符号。告别作为一种判定,可以把个体引入生活,发现自我,使之在融入社会前先觉醒相对隐秘的本能。

最初的告别方式具有轰炸性,短暂的强烈搭配长期的记忆边缘,常规操作。但虽然有些告别注定会成为岁月流逝的牺牲品,许多原本在一块可以随时谈笑风生的认识双方也会逐渐沦为交集绝迹的尘埃,再想起已然十分陌生。不过在告别的那一刻仍然会充满激情,内心自然会萌生出并不刻意的真诚。尽管告别很正常,也无需太计较,但超越具体对象的真诚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告别如果以感情为来源,那么会有一个延续的过程,直到此间反应最终几乎完全消失为止。

和感性相对的就是理性。以前也会有,比如太过没有接触只算见过面的准陌生人,个体因为群体联系被动告别,就是相对理性。但那没有代表性,这种方式的告别通常会发生在我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以及执行着作为社会一份子该有的生活情节时。理性的告别虽然也掺杂着感情的部分,或许份量还不低,但起到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内涵还是理性。理性的告别,需要合理心态支撑,所幸那只是本能,大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自动获得。

理性绝非感性的反义词,而是在强调对于告别理解的不同,以及对关系和情谊更加符合现实的判断。告别中使用的很多仪式感,会让整个过程印象深刻,个体的心理因此格外注重相对应的经历。不过生活总在变化,正如其定义,早晚会从整体转型为个体。而告别所代表的生活意义,并不能完全激发人的情怀输出,因此会慢慢成为过程的一部分,而非脱离出来的某套仪式。

再者,人生的每次久别重逢都是相遇。倘若永远的告别成立,那就算缘分的意外吧。理性还有一层意思,要明白现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