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间旅行和时间旅行

 氧气是个地铁 2020-08-15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从内向转向外向,那么他估计会拥有两套系统,因为我就是这个样子。可以独立思考不依赖社交就能屏蔽一切无聊,同时对世界本身产生兴趣开始热衷起旅游来。旅游这回事大概都是烧钱的,但如果基本满足需求下的最低消费并不夸张,每个人的依赖也不同。我认可的趋势是见识不同文化生活情境,于是境外成为首选,并且信仰至少单人自由行一次。港澳台被收集完成,接下来就是偏向朝圣的美国洛杉矶或克利夫兰,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

不过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

美国和西班牙暂时变得没必要,资金、语言和习惯都是原因,但这些外界因素从来都不能阻止我不重视任何一项计划。根本在于,空间旅行好像并没有为我提供什么人生觉悟——为了拓展情感而展开的相关事项除外,本篇重点讨论为服务个人思维规划产生的单人自由行,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我憋得慌还可能跑去如果开放签注后的台湾再逛逛,但空间旅行对我再也没有活跃过当初那种激情了。

相比于空间旅行,我更看好的是时间旅行。时间旅行并非科学概念下那种穿越时空,我虽然号称“上帝”但毕竟只是在引用修饰手法,不存在超能力。生活状态下的时间旅行是什么情况呢?就是靠现阶段的一些操作偏离人生轨迹趋势,达到平时宇宙的效果。简单说就是,创造和坚持某些习惯,争取积累底蕴,兑现大胆假设。换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时间旅行是不可逆的,没办法真正决定未来,也不可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切割记忆,将过往的形象塞在虚拟漂流瓶中,禁止参观。我就有意识到我的2020年是个人世界末日后的新世纪。这不完全,毕竟我的生活论物质并没有太过明显的突破,精神层面也是自我高压下形成强烈趋向不平衡的危机意识。自我开始接触自媒体后,时间旅行就已经注定会成为主题了。

所以我喜欢宇宙,但仰望星空只适合跟人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想要活跃意识,还是靠数学模型下的科普画面,以及只需要花钱就能阅读到的专业人士终身成就。目睹庞大的银河系不过量子,被爱因斯坦的公式和历史精神虐待,下结论神学的尽头是科学。唯一比较难受的是,体育爱好者中脑残太多,它们会像狗一样嗅准位置,每天都来咬快十次,还无法拉黑。这样的人性让我回归现实,有点脾气。

时间旅行的最大导向还是跟这个社会和解,任何叛逆都是为了让自己正常。我不清楚别人换成这样的经历会达到什么高度,但眼下的模式是多重客观结合后反过来影响客观的选择。这或许就是老熟人们共同话题正在消失的原因吧,生活让每个人都性格分裂。我也庸俗,但我想庸俗得不那么庸俗。我每天大概烧脑十二个小时,但最后一篇文章结束后瞬间会产生释放压抑的快感,随即又感觉迷茫,接着就是为思考准备的思考。创作这回事,随时都要亢奋着状态,别无选择。

时间旅行,就是这么一回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