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嫡一庶:朱元璋的两种教子方式(上)

 零壹贰012 2020-08-15
朱元璋十分注重家族伦理、礼仪的教育,提倡孝道,遵循亲亲尊尊思想,而等级制度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因此,朱元璋对嫡长子即太子与其余诸子的教育安排各有侧重。

朱元璋一生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通过栽培皇子,朱元璋力图实现建立一个家天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

庶子
朱棣的真实身份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明太宗实录》《明史》等正史记载燕王朱棣之母为马皇后,实则是朱棣于靖难之役后为树立自身合法性而篡改的史实,不足为信。关于朱棣生母大体有5种说法。一是马皇后生5子,朱棣为第四子;二是马皇后生2子,即朱棣与周王;三是马皇后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周王,朱棣为达妃之子;四是朱棣之母为元顺帝妃子;五是朱棣之母为碽妃。

经过古今学者的考证,朱棣之母实为碽妃。明代中后期即有学者对朱棣生母的身份产生疑问,万历时人何乔远曾于南京见到《太常寺志》,该志明确记载朱棣为碽妃所生,这与玉牒记载朱棣之母为马皇后冲突,何乔远一时也无法分辨真假。南京《太常寺志》还记载碽妃在明太祖孝陵配享神位中的位置是“穆位第一”,这更是彰显了碽妃的特殊地位。太常寺作为掌管皇家宗庙礼仪的官署,对祭祀事宜记载的可信度极高。南明弘光朝,名士钱谦益还利用自己身为礼部尚书的便利条件,打开孝陵寝殿一探真假,果如南京《太常寺志》所言。而现代著名史学家吴晗与黄云眉均曾考证过这一问题,都得出碽妃是朱棣生母的结论。

马皇后像

朱元璋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儿时曾跟蒙馆老师上过几个月的私塾,认得一些字,但远远达不到行文作诗的程度。后来遭遇战乱与灾荒,朱元璋便四处流离,为生存出家于皇觉寺,四处云游化缘,不可能有学习的机会。从军后,随着不断与文人接触、交往,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中年后的朱元璋不仅能够写通俗的口语文字,行文作诗不在话下,还精通史书,具备了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朱元璋自身的求学经历令其深深明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不遗余力。朱元璋十分注重家族伦理、礼仪的教育,提倡孝道,遵循亲亲尊尊思想,而等级制度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因此,朱元璋对嫡长子即太子与其余诸子的教育安排各有侧重。这一教育侧重差异,更是深刻地反映了朱元璋对家天下权力的布局,即太子是主理内政的未来天子,其余诸子是镇守各地的帝王助手。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的成长就是朱元璋践行两种教育方式的代表。

实习政事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培养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明孝陵(明楼)

自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皇位继承制度一直是一朝的关键制度之一,对政局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元璋在明朝立国前就对皇位继承有所考虑,元代皇位继承的混乱给他留下深刻的教训:

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以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

因此,朱元璋明确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封朱标为皇太子的册文中,朱标的嫡长子身份被充分强调:

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今基业已成,命尔标为皇太子。于戏!尔生王宫为首嗣,天意所属,兹正位东宫。

而太子的品行又与国势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在诸子中,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培养最为尽力。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在朱元璋为吴王时,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被立为太子。

朱元璋十分注重太子德行的培养。早在朱标六岁时,朱元璋就令其跟从名儒宋濂学习经学,立国后,又为朱标配置一帮德高望重的文武大臣作为东宫官属,其中不乏刘基、章溢等知识渊博之人。

宋濂像

朱元璋曾对太子宾客王仪等人说:

朕命卿等辅导太子,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然后于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及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与之论说。日闻谠言,自无非僻之干。积久以化,他日为政,自然合道。卿等勉之。

又教育朱标道:

天子之子与公卿士庶人之子不同。公卿士庶人之子系一家之盛衰,天子之子系天下之安危。尔承主器之重,将有天下之责也,公卿士庶人不能修身齐家,取败止于一身一家,若天子不能正身修德,其败岂但一身一家之比?将宗庙社稷有所不保,天下生灵皆受其殃,可不惧哉!可不戒哉!

在如此强调品行的教育下,朱标与朱元璋严刑峻法的形象形成剧烈的反差,仁爱宽厚,多次为犯错的弟弟们求情,在诸王中威信极高。

在朱元璋来看,强调德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磨炼太子治国理政的能力。为此,朱元璋早早就让朱标主持部分祭祀活动,之后更是令其直接参与处理政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作为古代最关键的两件大事之一,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而古代祭祀的对象多种多样,从天地、宗庙到自然山川。朱元璋为历练太子朱标,主要令其主持祭祀皇陵与祖陵。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就有意让身为世子的朱标祭祀皇陵。吴元年十月,13岁的朱标奉命率领弟朱樉回凤阳老家祭祀祖父母之陵寝,沿途所经过郡城城隍庙、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当然,此行不仅仅只是为祭祀这么简单,朱元璋还有更深刻的意图:

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的确,朱元璋诸子生长于深宫,从小就享受着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父亲儿时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是很陌生的事情,朱元璋希望通过祭祀祖先令太子体会到创业之艰辛,更利于其坚定守成之决心。此外,诸如祭旗纛、摄北郊等祀礼也由朱标主持,而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重大祭祀活动,朱标必定会在场旁观。朱元璋如此安排,无疑是在培养太子的参政意识和经验。

最能体现朱元璋对朱标予以重大期望的是,自洪武十年(1377)始,朱标被允许参与政务,“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对这一安排,朱元璋解释道:

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朱元璋之勤政,古今罕见,尤其是废除中书省后,朱元璋亲自处理的政务更多。吴晗先生曾统计过,自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时间里,朱元璋看了1660件奏札,共处理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处理400多件事,可谓是起早贪黑,“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并非虚言。朱元璋之所以令朱标参与政务的处理,既是锻炼其执政能力,也是早早让其体验执政之不易。

另外,朱元璋自建国后,一直抱有更换京城的想法,一度要将凤阳老家作为都城,甚至付诸了实践,在凤阳大兴土木,然而,凤阳的格局注定其无法承担京城的重任,这一设想未能兑现。朱元璋又把目标转向历史名城西安,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令太子朱标前去观察风俗,衡量建都的可行性。在文武官员的护送下,朱标启程,然而刚渡江,天象有变,朱元璋连忙传谕太子:

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

其中蕴含着父亲对爱子的深切关怀。朱标回京后,献上了西安的地图,但身染重病,病中还向朱元璋表示了自己对于建都的看法。遗憾的是,次年四月,朱标不幸病逝。

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的病逝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不仅是因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更是因为丧失了自己倾注心血培养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对太子成为一名德行出众、守成有功的君主的期望,伴随着朱标的逝世而破灭。


- 未完待续 -
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历史·拾伍》
(东方出版社出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