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是反映季节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象征温度变化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现象的,惊蛰、清明两个节气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两个节气是反应农事活动的。
2、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节”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有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 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
3、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为春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为夏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为秋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为冬季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立春,日期是公历2月3-5日,含义是春季开始;
雨水,日期是公历2月18-20日,含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日期是公历3月5-7日,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日期是公历3月20-22日,含义是昼夜平分;
清明,日期是公历4月4-6日,含义是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日期是公历4月19-21日,含义是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立夏,日期是公历5月5-7日,含义是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旺盛;
小满,日期是公历5月20-27日,含义是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日期是公历6月5-7日,含义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日期是公历6月21-22日,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日期是公历7月6-8日,含义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日期是公历7月22-24日,含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日期是公历8月7-9日,含义是秋季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日期是公历8月22-24日,含义是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日期是公历9月7-9日,含义是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秋分,日期是公历9月22-24日,含义是昼夜平分;
寒露,日期是公历10月8-9日,含义是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日期是公历10月23-24日,含义是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
立冬,日期是公历11月7-8日,含义是冬季开始;
小雪,日期是公历11月22-23日,含义是开始下雪;
大雪,日期是公历12月6-8日,含义是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日期是公历12月21-23日,含义是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日期是公历1月5-7日,含义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大寒,日期是公历1月20-21日,含义是天气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