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行之魂:新乡南太行自然绝景与人文荟萃

 文殊院士 2020-08-16

南太行秋色    图:邓晓婷

千里壁仞之绝景

巍峨、壮阔、险峻的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至河南与山西交界的王屋,绵延800里横亘于中华大地中北部地区,它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中国北方的景观中心。

而在25亿年前,这一片山区却是汪洋大海,经频繁的地壳运动,最终于240万年前大幅抬升,逐渐形成今天的太行山脉。

千百万年来,这里在冰雪侵蚀、河流切割之下,形成横谷纵列、万壑沟深的地貌,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垂直崖壁和深不可测的陡峭峡谷。

由于太行山北高南低,山体走势从高原向平原过渡,于南部又进行了东西方向的转折,于是在太行山南部地区景观尤为壮丽多姿。有人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南太行。此话一点不假。而这最美的一段,到底有着怎样的容颜?

初秋时节,我们一行人步入新乡境内的南太行景区。首先是巨大的红色砂岩绝壁伫立眼前,它们犹如扇面般的屏障展开在山间,与峡谷和天际形成奇险景观,令人叹为观止。继续行走于崖壁间,头上是壁立千仞,天路入云;脚下万丈深渊,令观者惊魂,行者惊心。

如果你以为这便是南太行精粹的全部,那就错了。这里不仅有这雄劲惊险的石壁景观,也有妙曼秀雅的泉水绿林,令人惊奇不断。

在以山峰著称的万仙山景区,可见群山环抱,若众仙来朝,层峦叠翠间沟壑纵横,点缀其间的古朴山村里,一栋栋太行崖石砌成的石房子,述说着古老的战事与世代太行人的传奇。站在这万仙山的观景台,我长时间地打量着对面的红岩绝壁,以及在这惊险的岩壁上凿开的1250米长的挂壁公路,那是太行山人改造自然、生生不息的抗命杰作。

到了八里沟景区,这里植被葱郁,泉水潺潺,奇山伫立,移步换景间,犹如到了塞外江南。而八里沟景区正以自身实力打造5A景区。

关山地貌的雄险非常有名,从平原北望,俨然一座巨型石屏拔地而起,是万夫莫开的铜墙铁壁。行走于关山,山高林密,峡谷壁垂,三步一潭,五步一瀑,怪石洞穴点缀其间;一片片红岩绝壁上清晰的裂纹,犹如来自远古的倾诉。

当穿越挂壁公路,行至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是到了齐王寨。齐王寨被称为南太行的绿色明珠,这里小桥流水、浓荫遮避,颇有几分桃花源的感觉。

此外还有湖底遍布泉眼的百泉景区,竹林七贤曾于泉畔林下饮酒作赋抚琴;美在水与石的九莲山,碧绿的水与斑斓的石,皆展现着岁月沉积的大美……

无论是山峰绝壁,还是绿水林泉,亦是乡趣野味,南太行的丰富景色可谓荟萃了北方山水之精华,融“雄、奇、秀、险、幽”于一谷,被称为太行之魂。

“凤翥龙蟠势作环,浮青不断太行山。九重殿阁葱茏里,一气风云吐纳间。”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诗作,正是对此大美山川的写照。

巍峨壮观的壁仞

人文荟萃的牧野大地

巍巍太行、黄河汤汤,山川大美映照着新乡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留下了诸多遗址令人怀想、凭悼。

在古代,新乡名为牧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牧野之战,便是在这一带展开。《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至今在新乡街头巷尾,仍传颂着与牧野大战相关的故事与歌曲。

在新乡原阳县东南隅,立着一块古香古色的石碑,上书“古博浪沙”,这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韩国遗族张良锤击秦始皇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

而在卫辉市孙杏村娘娘庙附近,留存着七冢战国时期魏国墓葬,被称为“汲冢”,这里出土了先秦古书“汲冢竹书”,其中包括珍贵文献史料《竹书纪年》。《竹书纪年》类似《春秋》,系编年史,所纪先秦史实比较接近于真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竹书纪年》与孔壁藏书、敦煌藏经洞、甲骨文一起,成为从西汉到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

另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孟庄遗址,则是新乡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这里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其文化堆积十分丰富,依次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早期文化、龙山晚期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春秋文化和战国文化。遗址发掘了房基、城址、墓葬、窑穴、陶窖、水井等,出土了大量实物陶器、石器等,它们对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

三国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也曾来到这里,他们隐居于太行之阳,游走于白鹿山、苏门山、百泉等地,在这里饮酒、谈玄、抚琴、作赋,写下一段段彰显魏晋气节的佳话。至今在山阳村仍存有纪念这七位名士的古迹七贤祠供人凭悼……

南太行群山景象

聚焦太行精神

在这片人文荟萃的牧野大地上,还缓缓走来诸多名人义士,他们为这一方水土树立起太行精神,树立起新乡的精、气、神。

生活在5000年前的共工是炎帝的后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治水英雄。古时新乡境内的黄河洪水泛滥,对当时以农业为主的共工部落造成极大威胁。为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部落人民不屈不挠地与洪水顽强斗争。毛泽东曾在1931年的战争岁月里写词,用共工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精神鼓舞红军战士。

直言敢谏、道德高尚的比干,被后世称为“谏臣极则”,即谏臣的典范。比干眼看着纣王暴虐,朝纲不振、社稷濒危,不畏剖心,勇于死谏,不断直谏于纣,指出纣王的过错。如今在卫辉市城北的比干庙村,有由比干墓而建起的比干庙。比干庙多次重建,历代帝王尊崇忠烈,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逆耳批鳞第一人”“浩然正气忠良臣”。现今留存的比干庙,建筑多为明代弘治七年明孝宗皇帝重建。

过去的新乡县刘庄村,是当地有名的穷村。

1952年,上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史来贺立下誓言:挖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他在岗的50余年间,带领全村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终于把一个昔日的穷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史来贺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出了名的史来贺,到全国县市巡回演讲,为农村干部授课,传授由穷变富的经验,他兢兢业业,艰苦朴素,保持了农民的朴素本色。

天界山游览区

此外还有谋士姜太公、智勇名士毛遂、发明家杜诗、数学家张苍、北宋词人贺铸、民国总统徐世昌、新乡工业之父王晏卿等等。他们都以自身的才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谱写着太行山壮丽的诗篇。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这股不屈不挠的精神,还藏在南太行郭亮村村民们一锤一锤凿开石壁建成的挂壁公路里,藏在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里,它们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带着“太行精神”的光芒,照亮了曾经的黑暗,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