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和朝鲜、琉球的宗藩关系为何瓦解?背后是日本的险恶阴谋

 浩然文史 2024-03-10 发布于山东

并星标我们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五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展走上快车道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抛弃了数千年历史的沉重负担,以火箭般的速度大踏步走入先进国家行列之中。但狭小的国土根本无法满足日本迅速发展的需求,而与日本做了千余年友好邻居的中国,在被迫开国之后,却并没有日本这样的好运气。沉重的历史传统使得中国现代化的每一步都走得极为缓慢。日本国内一场针对中国的阴谋悄然展开。 

一、东亚秩序的挑战者

传统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体制,我们所奉行的是宗藩体系,在此制度下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并不断向外扩展的世界格局。除中国本土之外,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朝鲜、琉球、安南等藩属国。藩属国并不隶属于中国政府的直接管理,但他们要以中国为尊,定期向中国进贡,也就是说,这些藩属国围绕中国本土构成了一个中国的“保护圈”,他们与中国共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东亚秩序。

中国固有的外交体制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增,它不再满足于东亚岛国的地位,意图与中国争当东亚一哥。但相较于“巨无霸”似的中国,即使日本开国维新,也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就击败中国,对日本来说,首先要对付的并不是中国,而是围绕在中国周围的藩属国,打台湾、夺琉球、灭朝鲜,一步步拆解中国的宗藩体制后,再进攻中国本土。

日本也是这样去一步步去做的,自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至1895年的《马关条约》,日本用20多年一步步瓦解了中国在东亚构建起来的秩序,自此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领导者。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要从1871年那份看似“平等”的条约说起。

琉球王朝

二、“平等”条约里的文字陷阱

历经五个月交锋,1871年9月,中、日在北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但这份被后世学者称为近代历史上第一份“平等条约”的条约,真的平等吗?

首先,条约中就两个国家的称呼与最高领导者的名号,中日两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按中国传统观念来说,“天”是至高无上的,即使是中国的皇帝都不敢以“天皇”自称,更何况是日本这等小国的统治者呢。日本担心在称呼上纠缠下去会耽误其他大事,所以作出一定退让。

影视剧中的明治天皇

其实在文书中最关键的争论点是两国的国号称呼。清朝本以“中国”作为条约里的国家称谓,但日本却认为“中国”一词是一种地理方位上的称呼,是相对于周边朝鲜、琉球、蒙古、新疆等地的称呼,在条约中只能用“大清国”的称呼。请注意,这里日本给中国设下了一个大陷阱:

若清政府坚持以“中国”自称,就意味着清政府将蒙古、西藏、新疆乃至朝鲜等排除在中国之外,这无疑给日本日后的进攻提供了绝佳的借口。

若清政府采用“大清”国号,又意味着“中国”并不是纯正的华夏文明,而是掺杂了满、蒙、藏等所谓的“外夷”文明,就连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东北也成为了外夷之地,这无疑再次证实了日本、朝鲜所持有的明清鼎革导致中华文明倾覆的观点,自此华夷杂糅,“蛮夷”取代“华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通过条约内容的设置,日本成功地给清朝设下了诸多文字陷阱,而且当大清国与大日本国在条约之首签订时,就已经使日本与清朝站在了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就这样,条约为日本日后的种种行为埋下了伏笔。

三、步步拆解中国宗藩体系

条约签订了,日本在名义上取得了与中国平等的地位,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日本的野心,日本维新以欧美为目标,而当时欧美远强于中国,所以日本的逻辑是:既然日本与欧美比肩,那么日本自然高于中国,更高于比中国地位还低的朝鲜、琉球等地。很明显,日本将朝鲜、琉球视为“下等国家”,对它们的侵略也就显得顺利成章。

自1880年代开始日本一步步完成对朝鲜的侵占

1871年发生了牡丹社事件,琉球使臣在海上漂至台湾,被台湾土著居民所杀。这本是藩属国琉球与中国台湾省之间的事情,但由于日本擅自将琉球视作日本保护下的土地,就趁机进攻台湾。

战后,中日两国谈判善后事宜,日本向清政府仅仅索要50万两白银。这看似很小的数目背后,却有着日本慎重的考量:一旦清政府答应赔款,那么日本保护琉球就成为了理所应当,也就是说,日本用“小钱”换取了“大义”,这件本与日本毫无关联的事件,就成了日本宣示对琉球主权的绝佳机会。

其实,日本处理这件事的逻辑十分简单,那就是以西方现代化的外交体制去碰撞中国的宗藩体制,在西方那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但在中国这里却不是,类似朝鲜、琉球等地,既是中国的藩属国,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双方之间的关系用西方外交体制的角度来看是十分模糊的,日本就是要通过牡丹社事件,逼迫清政府对宗藩体制作出决断。

1874年日军侵台遇难者纪念碑

但日本的伎俩并没有被清廷所察觉,这给了日本进一步进攻中国的“勇气”。日本采取以进为退的手段,对清政府提出占领台湾的要求,日本当然知道清政府是不会答应的。其实日本也清楚,以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正面对抗清政府,之所以得寸进尺提出吞并台湾,一是想刺探清政府的退让底线,二是想逼清政府拿琉球换台湾,如果清政府坚决不答应割让台湾,那么放弃对琉球的保护权,就成为了清政府可以接受的条款。

就这样,日本自条约的签署开始,一步步对中国的宗藩体制进行拆解,先取得与中国平等的地位,后夺琉球,再至80、90年代争夺朝鲜,使朝鲜独立于中国,最后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占据台湾,在这20多年里彻底拆解了中国宗藩体制。

《马关条约》标志着日本彻底瓦解了中国宗藩体制

文史君说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路,负重前行的大清朝依旧坚持和奉行传统的外交体制,尽管中国固有的外交体制不能称其为落后,但在连续的败仗之下,任何固有的事物都会被扣上“落后”的帽子,日本便是利用这种情况,借助西方外交体制,完成了对中国外交体制的彻底拆解。

参考文献

廖敏淑:《〈中日修好条规〉与甲午战争:以修约交涉为中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4期。

韩东育:《日本拆解“宗藩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虚实进路:———对《中日修好条规》的再认识》,《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刘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