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茂林之家 2020-08-16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三国演义》里最感兴趣的桥段,除了精彩的武将打斗之外,还有那些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故事。如王允的美人计、周瑜的离间计、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的空城计等等,一个比一个绝妙。今天呢,糖豆就跟朋友们聊聊这其中的两个小故事。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司马懿弃走空城计

对于空城计,想必朋友们都非常熟悉。小说第95回,司马懿夺取街亭之后,乘胜又连攻三城,率领15万大军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而当时西城里都是些老弱病残,兵力不足一千,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那怎么办呢?就在这万分紧急之时,诸葛亮命人把旌旗隐藏起来,大开城门,随后又吩咐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清扫城街。诸葛亮本人呢,则携两小书童,坐城楼上悠哉地弹起了琴。

当司马懿大军气势汹汹地赶过来后,看到城楼上镇定自若的诸葛亮,只见司马懿眉头一皱,微微思索了一下,便下令撤军。一旁的司马昭很是不解,忙问为何撤军?司马懿回答说,有伏兵。于是,15万大军就这么浩浩荡荡地按原路返回。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这一幕,是不是很戏剧性?初看,诸葛亮准确把控了司马懿的心理,料定他不敢进军。是诸葛亮的智谋,吓走了15万大军。然而,再细想呢,有没有发觉不合乎常理的地方?

司马懿撤军,是认为有伏兵,行,就按这个逻辑来。当时司马懿有15万大军,他完全可以派五千或者一万军士先到城里探探虚实。如果没有伏兵,则可以生擒诸葛亮,倘若真的有伏兵,城外还有14万大军做接应。面对如此巨大的回报,司马懿都不敢赌一赌,实在是有点“小气”啊。

就算他的“小气”是与生俱来,省不得那点军士,可以,也能理解。那么,派个弓箭手把城楼上的诸葛亮射死总可以吧?然而,司马懿啥也没干,就稀里糊涂地扭头走了。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司马懿这一系列的反常举动又该如何解释呢?是他太笨吗?非也,司马懿其实是看破了空城计,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放走了诸葛亮。

司马懿撤军,是他权衡利弊后的结果。首先,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司马懿生擒了诸葛亮,回朝复命了,那么等待他的是加官进爵吗?错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鸟都打没了,弓箭也就收起来了;兔子都打没了,猎狗也可以吃掉了。那么,作为唯一可以克制诸葛亮的人,司马懿就是魏国打猎的弓、追兔子的狗,一旦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其实司马懿辅助曹魏三代,一直活得很压抑。从曹操开始,就对司马懿格外防备。按理说,司马懿适合领兵打仗,可是曹操都是给他文官,这专业不对口啊。说白了,就是曹操刻意为之,避免日后司马懿“拥兵自重”。而且曹操临死之前还特意交代,永远都要防着司马懿!可见,曹氏家族从来都没有信任过司马懿。如今,诸葛亮要是死了,司马懿也必定被主子所杀掉。

所以,此时此刻,面对空城,司马懿心里就琢磨了:诸葛亮不能死。至于这其中的缘由,司马懿明白,诸葛亮也明白。故而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才这么胸有成竹地坐在城楼上抚琴。

其实,他们两人目光相对的一刹那,就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于是,这一对老冤家就非常有默契地开始演戏:我弹琴,你退兵。你放我一条生路,也保全自己的性命。结果是,皆大欢喜。

可以说,空城计是三国里最“狼狈”的一计,当然,这个“狼狈”取自“狼狈为奸”。两大顶级谋士,彼此心照不宣,堪称世间难觅的“知音”。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诸葛亮假道出祁山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匡扶汉室的遗志,出兵北伐中原,那么首先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定进军路线。当年,对于进军路线,诸葛亮是这么走的:兵分两路,一路走斜谷道,佯攻嵋县;一路出祁山,进至陇右;立稳脚跟后,再择日攻取长安。

然而,魏延却对诸葛亮的进军路线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还有第三条路线可以走,就是穿越秦岭,经子午谷直逼长安。那么,我们先来看他们二人提出的出兵路线。

诸葛亮部署的两条路线,见下图: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魏延提出的第三条路线,见下图: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比较二人的进军部署,魏延的第三条路线距离最短,但是这条路线崎岖难走,一旦被敌军发现,必陷入重围,所以诸葛亮拒绝了。但是呢,魏延不识趣,接着又说:“我只需五千精兵,便可出其不意,直捣长安。”

随后呢,诸葛亮是这么回答的:“北伐乃兴亡大业,万万不可险,我大军当循陇右平坦大道,依法进兵,步步为营。如此进军,我纵然不能速胜,也万万不会失败。”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部署,我们也看到了,六出祁山,并没有多大进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那魏延提出的建议又如何呢?

《孙子兵法》里有一计: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打仗先用大部队正面佯攻,然后以奇兵制胜。魏延的计谋不正是这样的吗?一方面,诸葛亮亲率大军正面对抗,另一方面,魏延领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这样的“正奇搭配”不是很完美吗?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可能有朋友会问,这样的“正奇战略”能成功吗?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胜率当在七成以上,因为有事实为证。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将领邓艾,就是经子午谷出奇兵偷袭了蜀国国都,致使蜀国政权宣告灭亡。

我想,如果当初诸葛亮听取了魏延的建议,或许历史就是另一番模样。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呢?

有人说,诸葛亮生平谨慎,这样的犯险出兵肯定是不同意的,而且当时的蜀国国力也不允许。可是,魏延也说了,他只需要五千精兵,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连魏延带士兵全军覆没,投入不大嘛,为何不试一试呢?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诸葛亮根本不愿意这样北伐成功。嗯?这句话如何理解呢?说明白点就是,诸葛亮明知道魏延的计谋更好,明知道这样可以大获全胜,但是,他就是看不得魏延成功。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魏延历来有矛盾。魏延是杀了自己的主公,进而转投刘备的,在诸葛亮看来,如此不忠不义之人,是不应该受用的,甚至诸葛亮死后,还设计杀了魏延。那么,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建议,仅仅是因为魏延的不忠义吗?我想,未必。

因为当年跟魏延一同投降的还有一个人,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老将军,那诸葛亮讨厌魏延,为什么不讨厌黄忠呢?再说了,转投刘备的人多了去了,连赵云都是,也没见诸葛亮对别人这么刻薄啊。所以,诸葛亮讨厌魏延,并不只是因为他投降来的,而是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

可能有些朋友不同意了,你怎么能这么说诸葛亮呢?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其实,细看《三国演义》,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积极,这是事实。可是他的自私小气不容人,也是事实。

以前的蜀国政权下,猛将如云,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可后来呢,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谋士方面呢,卧龙凤雏齐聚一堂,可后来呢,只剩诸葛亮一人。诸葛亮一死,连个接班人都没有。而这一系列的变化,恰恰都是在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管理权之后,不知不觉发生的事情。

诸葛亮能力虽强,可是他见不得比自己更强的人,甚至和自己差不多的都不行,遇到人才就打压,以至于魏延提出更好的计谋,诸葛亮心生嫉妒,故而压制魏延。

从《三国演义》看人心权谋,揭露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恐怖真面目

其实,这种心理是人之常情,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危机感”。好比在一个大公司里,一个优秀的部门经理,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是手下人呢,往往很草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打压人才啊。一旦有能力比经理更强的人出现,或许经理就被公司一脚踢开,换人了。这种事呢,古今一理。

所以说,诸葛亮和魏延的路线之争,实际上是个人发展之争,也堪称三国计谋当中最能体现职场厚黑的一计。

结语:计谋的实施已经够复杂了,可是,人心比计谋本身更复杂。

@糖豆文学 感谢阅读,欢迎点评★

#贵圈十万个为什么 理娱计划征文#

#今日经典影视##文史那些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