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辈同行忧虑成疾 医圣张仲景开一偏方 令他在讥笑中病愈

 智慧男孩罗智允 2020-08-16

前辈同行忧虑成疾 医圣张仲景开一偏方 令他在讥笑中病愈

东汉末年,神州中原大地的南阳涅阳县,涌现了一位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医学大家张仲景。

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功垂后世的医学巨著。

张仲景的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曾在朝廷做官。

由于家庭条件充裕,使张仲景从小接受到良好教育。10岁就拜师同郡医生张伯祖,学习医术。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

特别是从史书上看到神医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令张仲景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钦佩不已。(“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对医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到了献帝时期的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人间劫难。

张仲景的家乡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出现瘟疫大流行,无数人因此丧生。

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从建安初年开始不到十年功夫,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恼恨王朝乱世,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痛下决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决意制服这个瘟神。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

他记得医书《素问》中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加以探讨,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行医中,张仲景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包括民间验方也从不轻视。

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病方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实践,广积第一手资料。

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张仲景依据大量资料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并且“大行于世”。成为中国继 《黄帝内经》 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明显,后世从医者必读此书。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尊为“医圣”。

清代医家 张志聪 断言:“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又加以整理完善。宋代时被分为 《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张仲景原著的杂病部分。

后来,张仲景的著述流传海外,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业务研读的重要典籍。

有人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张仲景著作的影响。

直到今天,《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并不自傲,仍然不失时机地向同行学习。他还曾虚心为同行前辈医过病。

当时,许多郎中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不外传。

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疾。

闻讯的郎中,上门来给沈槐看病,都畏难而退。觉得沈老先生的病难以治好。

张仲景知道后,也奔沈槐家来,帮助这位前辈除疾。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认为是心情忧虑所致。

望着沈老先生的愁容,张仲景微微一笑。他来到外间,提笔开了一个药方,让沈家的仆人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张仲景走后不久,沈槐知道了药方,心里对已是名医的张仲景的行为觉得鄙夷可笑。

他竟然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有熟悉的郎中来看他时,他也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哈哈!”

沈槐一心只想张仲景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竟好了。

这时,张仲景赶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放肆了”

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深感惭愧。

张仲景诚恳地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内心十分感动。

从此,他把自己积累一生的医术,全部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民间还广为流传,是张仲景为给百姓治疗耳疾而发明了人们喜爱的美食“饺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