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你犯了几条?

 福_星 2020-08-16

近几年来,池塘养殖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的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市场及生产成本增加因素外,养殖户对养殖环境的自然规律不了解而造成的成本浪费是最基本的因素。池塘养殖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归纳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清塘:现在仍有很多养殖户对池塘硬件条件不重视,存在几年甚至多年不清塘的现象。不清塘可造成以下多方面危害:野杂鱼多,造成池塘耗氧增加、饲料消耗增多、料比增加;存塘鱼数量不准确,造成饲料投喂、售鱼计划、效益等各环节预算偏差较大,直接影响养殖效益;淤泥较深,池底有害物质积累增多、耗氧增加、病原微生物增多,池水较浅、水质不稳定,病害增多,池塘生产力下降等。

2.乱用粪便肥塘:很多养殖户喜欢使用生物粪肥,如鸡鸭粪便、猪粪等进行肥塘,且使用量还非常大,殊不知这些未经处理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经过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是导致养殖品种发病偷死的罪魁祸首,同时对养殖水体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破坏了养殖池塘的生态平衡。

3.水透明度越大越好:在精养池塘中要求水质清新,但不是透明度越大越好。水体透明度是水体肥瘦的一种表现,透明度越大,说明水体越瘦,水中浮游植物越少,光合作用也越弱,而池塘中溶氧含量的绝大部分来自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透明度大时,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就会减少,会经常出现缺氧或低氧状态,影响鱼虾蟹等养殖品种产量。

4.苗种投放密度越大越好:一般来说,鱼种密养是提高池塘养殖产量的措施之一。但并非放养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池塘养殖各种模式的水容量有一个合理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鱼种密度过大,产量虽有提高。但养成的鱼体规格相对较小,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反而不合算。同时,加大饲养密度,势必提高投饵量,升高饵料系数,鱼类摄入过多,会产生过多的排泄物,又会使池塘的水质恶化,引起缺氧和鱼病暴发。在养殖过程中,若鱼类生长良好,浮头较少,饵料系数低于一般水平,则证明放养密度不合理;若鱼类生长较差,经常出现浮头,且出塘的鱼规格小,饵料系数较高,则证明放养密度过大,应适当减少密度。

5.消毒越勤越好:在池塘水域环境及鱼体内部都存在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它们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同时其拮抗作用也可抑制和杀灭有害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一直存在于水体和鱼体内,在良好的水域环境中它们的作用是被抑制的,但当环境恶化、平衡失调时,它们便会发挥作用,引起鱼病暴发。定期消毒是预防鱼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并不是消毒周期越短、药效越大越好,定期消毒会不断杀灭水中的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如果不注意调节水质使水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就会造成池塘水域微生态环 境失衡,长此以往,鱼类排泄的废物得不到有益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便会形成有毒或有害物质在水体中沉积,埋下隐患。

如何避免养殖误区?

1.养成每年晒塘清淤的好习惯:晒塘清淤既可清除野杂鱼、提升饲料利用率,又可有效改善池塘的水质、养殖鱼类生存空间,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养殖户准确计算放鱼数量、准确投饵、计算药饵剂量、制定理想的售鱼计划,最终为提升养殖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2.要做到科学肥水:在养殖水体中引入“藻种”(小球藻、硅藻),让池塘根据环境条件和养殖品种需要,选择易培养,对养殖品种有益的藻种,同时补充藻种所需的定向肥,使有益藻成为水体中优势种并长期在水中稳定,从而维持整个养殖池塘的生态系统稳定。

3.在养殖过程中,以透明度作为肥水的标准,不同的藻类具有不同的标准。硅藻(小环藻)的透明度通常为50-100cm,绿藻(小球藻)的透明度通常为30-50cm,硅绿藻的透明度通常为40-50cm。透明度低要少补肥(定向硅藻肥、定向绿藻肥、藻动力),多补菌(光合细菌、超效益菌宝);

透明度高要多补肥、补藻种(小球藻、硅藻活力素)。

4.合理安排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源情况、鱼的种类和规格、养殖模式、管理水平等来确定合理的密度。

5.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和鱼体情况确定消毒时间,而且在消毒后要及时调节水质,少量施肥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的微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为鱼类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