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17岁辍学,民工转行做琴师,曾一年卖出上千台,只想做台好琴

 豫西人文摄影 2020-08-17

我叫徐念耕,44岁,是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一名制琴师。小时候家里穷,没好好上学,就跟着父亲学泥水匠,后来村里兴起了制作古典乐器,刚开始给别人打工,后来学习古琴制作。17岁时,背着自己做的琴到邯郸找老师调音,老师直接说:“你也别浪费这材料了……”我不服输,不信命,坚持到现在,一年能销售一千来台古琴,和很多弹琴的老师成了朋友……#我的故事#讲述:徐念耕 整理:河洛乡村

我是75年出生的。兰考县以前穷,因为风沙大,种庄稼没收成。那时候我父亲为了活命讨口吃的,就带着叔叔们开始搞建筑,偶尔我也跟着干,15岁时候,我就能独立砌墙,初中没上完,就在工地干活。父亲希望我学门轻巧的手艺,于是回来跟着村里的作坊学做琴。刚开始学的是古筝,我看古琴卖的贵,能挣钱,就慢慢自学做琴。做一把好琴,首先得选好木料,有虫眼、坏纹的料,敲一敲,听一听,大概就能判断八九不离十了。

没文化,也不懂音律,刚开始做的琴,只是照葫芦画瓢,像个样子。那时候村里做琴的也有三四家,都是跑北京、天津找老师给讲一讲,调一调。我找的老师在邯郸,用一张大床单缝成布袋,包两三台琴,背着,先步行到县里,再搭车到开封,坐火车去邯郸。我去找老师看琴,老师摸了一下,噗嗤笑了,对我说:“你也别弄这了,净浪费材料,回家干点别的吧……”做了半年,听见这评价,哎……

我这人不服输,老师说浪费材料,肯定是做的不行嘛,那咱就学,不懂就问。以前兰考风沙大,防风治沙种的桐树最多,那时候木料也便宜,多买点树解板,自己慢慢琢磨。后来才知道,新木料做琴,就是不行,容易开裂。老师做琴用的料,都是农村人家拆房子拆下来的房梁,放了几十年的老料……

古琴种类多,工序繁杂,刚开始只能做一些低端琴,好在以前做的人不多,竞争不大。最开始去卖琴,都是站到火车门那儿,琴放里边,人在外面保护,就是踩着脚了,挤着人了,也得保护好琴。一台琴做下来,最差的也得40来天,好的需要几个月,能卖几百块,比人都娇贵。

我们几个人背着琴去上海,就是用薄被子把琴包起来,再装到大布袋里面,唯恐磕了碰了,心疼。

古琴琴体是用两块木板粘起来的,厚的上板一面刨成弧面,另一面挖空膛腔,再用一块薄的桐木板封起来,之后是安装音柱。这些工序都是没办法用机械的,全都得靠人工。

你说木料里面要是有个虫洞、钉眼,或者节疤,机器根本没法弄,都得靠人看。眼里有活的人学的就快,看不见活的人,也就没法干这行。现在全村90多户人家,60来户都做琴,只有做高端的好琴,竞争才小一些。

低档琴用的是木器漆,高端琴用的可是生漆,就是漆树上割下来那种漆胶,和上“鹿角霜粉”,上一边漆,打磨一遍,一台琴少说也得上十几遍漆,做出来琴才能声色清亮。

做古琴还有一个难点是定徽,古琴上有十三个徽,每个徽又有7个音阶,徽定不好,琴也就废了。一台高端琴需要200多道工序,全部做完最少需要一年多。

漆树主要生长在山区,湖北、河南西部都有,兰考县算是黄河滩,没见过漆树,也不知道会过敏。刚开始也没经验,都是皮肤直接接触漆料,白天只觉得手腕、胳膊痒,也看不出来啥症状,忙着忙着也就忘了,到了夜里头,那真是钻心的痒,睡不成觉。

那时候也不知道有治过敏的药,就靠硬抗,可是难受了好多天。慢慢的也就习惯了,现在别人不敢上生漆,怕过敏,我不戴手套也没事了。

干这个活,就是脏,一遍一遍打磨,头几遍还能用磨光机,等到了最后,全凭手感。现在天气热,订单来了就得干,你不干,客户就去找别家了。

脖子上挂条毛巾,一天都没干过。要是冬天,身上能穿棉袄,手不行呀,带上手套就失去了质感。你看干我们这行的,哪一个人的手是细皮嫩肉的?

选料,掏膛,合体,装天地柱,上漆,打磨……工序太多了,现在我叔、我哥几家人都在这儿帮忙,要是光凭我一个人,说啥也不行。咱家五六个人,一年,也就能做一千多台琴。

现在管上漆的是我婶子,我们也按照工序分工合作,比一个人做得快。现在后悔当初没好好上学了,我起步不算晚,论起规模来,只能算一般化。后来上大学回来的年轻人,就厉害了,会上网卖,那生意好……

生意最好做的时候,应该是16年到17年,那时候快递刚进村。以前都是送到开封发货,这两年快递、电商发展起来了,就别想压订单,刚做出来一批,马上就被抢光了。

不是说一道工序做好,马上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了,这是木头,刷上漆,你得放,看漆有没有和木纹结合好,不能到了客户手里,起皮了,开裂了,那不行。

咱这儿主要还是作坊式加工,平时都是我媳妇负责琴体检验,给装上琴穗。俺俩老笨,不会弹,也就没有专门盖展厅。前年时候掏了10节课的钱,去县里学琴,就学了5节课,不行,学不会,加上家里忙,也就算了。今年又让学,让孩子去了。到了咱这个年纪,就想着做一台好琴就行了,真是不会弹,也不想学了。

在家里,我是负责最后一道工序,装弦定音,现在有音律矫正器,好多了,不懂音律的人也能安装,再说我们村里的人多少都懂一点儿。

我刚学那会儿可不行,做成半成品,需要找老师试音,完工了,还得请老师调音,一趟趟的跑……

现在都是做订单,正常情况下,家里也就存百十台左右的样品。我不敢说订单排到一年后,那是吹牛,但谁要是说过来定一批货,年里边肯定是做不出来了。

古琴是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这么多年来,感觉不光国内,国外也有不少学习古琴的,我虽然不会弹,可是会听,这琴声呀,还真是好听!

**************

您是否也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过往?

如果有兴趣分享你的故事,欢迎联系小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