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月婴儿参加睡训趴睡窒息?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被忽视的细节

 宛爸育儿 2020-08-17

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阅读需5分钟

最近有一则新闻在妈妈圈掀起了轩然大波
就是网络上转发的
三个月女婴疑似因为妈妈参加睡训
自己翻身趴睡窒息
简单梳理新闻内容:
一位妈妈付费参加了训练课程
对三个月的女儿进行“睡眠引导”
在宝宝一直哭泣时
妈妈看着监控里的孩子
担心“进去看娃就是睡训功亏一篑,将来还要复训”
迟迟没有进入房间查看
而是在微信群里问其他妈妈怎么办
最终导致女儿窒息送医救治

这件事已经过去几天了
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热搜下已经快淡出公众视野

其实在这件事爆出后第一时间
我们就关注了事件的发展
并分析了网络上流传的监控视频
对于网络上很多人抨击的
认为是妈妈的责任
培训机构的责任
我们不是亲身经历者
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是分析完视频
我们有话要说

▽▽▽

从网络上流出的对话记录来看,妈妈所在的社群里,认为对宝宝进行“睡眠训练”是正确的,有必要的,睡眠引导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就是宝宝能够自行翻身,“解锁趴睡”。
那么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宝宝哭了怎么办呢?
对话中有一位妈妈这样回复:

看到这样的回复,不难联想到妈妈们经常听说的“哭声免疫法”。
正是“解锁趴睡”和哭声免疫法,让这位妈妈一直在进房间还是不进去之间徘徊,犹豫中也有过疑问:

但最终还是对“睡训”效果的认可,没有到房间里查看,错过了孩子的抢救时机。

关于宝宝趴睡的问题,无论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合国儿童基金会,都反复强调,对于还不能实现180°自由翻身的宝宝来说,最安全的睡眠姿势只有仰卧。

而“宝宝哭了不能马上抱起来”,“宝宝只要不是大哭不干预”,这种说法就是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声学的创始者——约翰·华生,在1920年做一个小阿尔伯特实验,让他坚信:儿童是可以被训练的,并由此提出了“婴儿哭了不能抱”的哭声免疫法,认为这样父母养育才会更轻松,宝宝长大也会更加听话。
这套理论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导致儿童心理出现扭曲和异常,甚至毁掉一生。
我们今天不想讨论趴睡和哭声免疫法这些已经被多方面证明并不合理的育儿方式,而是想和各位妈妈分享一些我们从视频中看到的问题,或许更应该让家长们引起重视:

我们看到了网络上流传的三段视频:
第一段视频:
宝宝入睡后翻身:

如果如网络上所说,视频中的宝宝是三个月大,她用了8秒的时间完成了翻身-趴的动作,胸、肘、颈运动协调,那么她的大运动发育还是不错的。

从视频第8秒开始,宝宝用了40秒的时间,双腿蹬踏30次,从床的右侧往中间移动
这时的监控视频上显示的时间是4月16日13:01
聊天记录显示也是这个时候,妈妈听到了宝宝的哭声,比较焦虑,开始在群里找答疑老师询问宝宝宝宝入睡突然翻身哭了要不要进去帮宝宝翻过来,但是答疑老师都不在线。

第二段视频:
脚第一次进入床围栏缝隙:

这段视频的时间显示距离刚才已经过去了一小时,宝宝还在哭泣,身体开始变向,在视频第4秒时,脚第一次插进床围栏的缝隙里。

过了20秒,在24秒的时候,宝宝的左脚又移动了一些,抬上去插入另一个床围栏缝隙。
这时时间是14:01,妈妈在几分钟前询问宝宝大哭要干预吗?有其他妈妈回复“不是大哭不干预”,接着妈妈问“怎么样算大哭?”还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我听到她脸抵到床的声音”。

在这段视频35秒的时候,宝宝出现左脚被床围栏卡住的情况,因为脚被卡住了身体不能移动,宝宝开始双手用力抓起了身下褥子。
而在13:57的时候,妈妈就已经在微信群里表示“听到了她头抵到床的那种声音”
这是宝宝由于长时间哭泣、趴着消耗了体力,已经没什么力气抬头,所以妈妈才会听到宝宝头抵着床的声音。

视频从35秒至1分21秒这四十几秒的时间,宝宝不断想挣脱被卡住的左脚,或许也有呼吸不顺畅的原因,双手乱抓,把身下的褥子右上角抓出来在面部前形成一个“山包”

第三段视频:

短短21秒的视频,宝宝在18秒的时间内呼吸了急促呼吸了11次,左脚在围栏中已经卡到近膝盖处,同时因为体力消耗,颈部力量无法支撑头部,导致面部直接陷入刚才抓起的褥子形成的“山包”中。
这时监控视频显示的时间是4月16日14:08
妈妈在微信群里,14:11的时候表示“没声音了”“我怕她闷死去”、“她解锁了”,同时也有疑问“但是感觉脸正朝下呀”
或许正是这种略感欣慰“她解锁了”,让妈妈忽视了宝宝正在经历的危险。

一直等到一个小时以后,15:04,妈妈在微信群里发出这样的信息:

看到这里我们想说,如果妈妈能及时发现宝宝的脚已经被卡在床围栏缝隙里,哪怕在最后一刻听到宝宝头抵着床的声音,进房间里看一眼,都有机会挽救这个生命,如果妈妈不是执迷于所谓的“睡训”,在听到宝宝哭泣的时候马上进房间抱起宝宝安抚,也能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
我们从视频中看到的问题,还是家长看护经验不足,护理的细节没做好,再加上相信了所谓的“睡训”,最终造成这次惨剧。


借这个视频,提醒各位家长,宝宝睡眠问题中要注意:
 
1、不要搞睡眠训练
睡眠这个事情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宝宝不需要训练也不需要所谓的强化。吃饱了睡,睡醒了玩,玩累了睡是一种身体机能调整。所谓的睡眠训练可能适合成人,适合失眠的成人,但是未必适合孩子。
 
2、婴儿床要注意四周防护
婴儿床为了兼顾透气现在是以格栅为主,格栅之间距离不能超过6厘米。格栅可以防止孩子跌落,同时保证通风透气,但是家长容易忽略格栅的间隔空间会卡住宝宝的手脚,限制身体的转动和移动。同时格栅的材质比较硬,容易出现撞击和踢踏的风险。所以,宝宝使用婴儿床时要多加关注。
 
3、宝宝床铺不需要褥子
宝宝的床铺,家长可能会感觉要柔软、温暖,才能有好的睡眠体验。但是柔软的床铺,过软的褥子对胖孩子来说,会让骨骼和肌肉更加疲劳,瘦孩子会延缓肌肉力量的释放。
如果安排儿童床,棕榈垫+被单就可以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需求。
 
4、宝宝哭喊要及时查看
宝宝不会无缘由的哭喊,这个哭喊其实和成人的说话一样,生理需求例如饿了困了热了疼了,心理需求例如想让妈妈抱抱都需要进行沟通,在不会说话的阶段,只能通过哭喊来表达。
所以家长在遇到宝宝哭喊时,要及时回应和判断,分析原因,再去考虑如何回应。回应后和宝宝互动,完成双向交流,来解决问题。

有的妈妈可能会问,婴儿床在选购和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我们建议家长关注以下几方面:

油漆材质品牌这些就不说了,有几点容易忽略的

1、婴儿床格栅间距要小于6厘米

2、结构要稳固,不易破损,床头床尾的隔板不要有镂空、雕饰,避免刮伤孩子或挂住孩子衣物造成窒息。

3、围栏高度要合理,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围栏的顶部距离床垫的距离应不低于26英寸(即66厘米)。在宝宝还没学会站立前,可以适当降低高度,以便爸爸妈妈把宝宝放进婴儿床。

4、床垫的大小必须完全符合婴儿床内部尺寸,防止孩子滑落到床和床垫的缝隙处

5、床上不要放枕头、毛绒玩具、厚被子,或者其他柔软的物品,婴儿容易不小心把这类东西盖在自己口鼻处,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6、尽量不要在床上挂床铃,如果孩子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或双膝爬起来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把床铃拉下来砸着自己或扑向玩具,非常容易失去重心而受伤。

7、不要在婴儿床的上方悬挂画、架子等物件,如果墙上物品松动,将发生很大的危险。

8、当宝宝学会坐之后,要及时把床垫降低点(围栏相对高),防止宝宝掉落。

当宝宝快要学会站了,要再降低床垫,降到最低。

当宝宝站立而乳头线达到栏杆高度时,婴儿床就不适合宝宝了,要更换其他更适合宝宝的床。

我也是妈妈,我的宝宝从出生可以说就是一枚“睡渣”,所以新手妈妈被小婴儿晚上不睡觉、接觉难、夜醒、夜嗨、白天小觉多等等睡眠问题备受折磨的心情我是感同身受。
可是宝宝和妈妈在情感上存在着天然的连接,很多时候专家或者家人给的建议,都比不上妈妈母性的本能和直觉。
我们在工作中面对妈妈们对宝宝睡眠问题的提问,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对妈妈进行心理疏导,让她能够从严重睡眠不足引起的焦虑烦躁中能够尽快恢复理性,同时让她了解婴儿睡眠模式和成人的差异,给出一些温和的哄睡方法,让妈妈参考,给妈妈一些启发,让妈妈们能调整出适合自己和宝宝的睡眠方案。
最后,分享一段《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的话:
宝宝最终会断奶,
有一天他会彻夜睡觉,
这种高需求的育儿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宝宝在你床上的时间、
吃奶的时间
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那些爱与信任的记忆会持续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