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发展缩影,浅谈大理国之兴衰

 瓜子心 2020-08-1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如此长时间的发展之中,经历了许多国家形态以及政治体系的反复,这让我们能够更好更加全面地区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氛围。但是我们知道随着历史经验的积累,后面的国家会吸取前人的经验,可以更快的发展。在中国古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政权,它在中国的唐宋之际就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制社会向成熟封建制度的发展,这就是在我国云南地区建国的大理国,以及其前身南诏国。下面我就将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地方政权的发展历程,并且分析其发展过程与中原地区的异同。


部落兼并与中央政权成立,南诏立国

中国的云南地区在唐朝初年还没有正式的中央政府,中原地区的隋唐政府也没有在这里设置郡县,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南方的少数民族,还在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大致分为白蛮与乌蛮两种,其中白蛮受汉化影响较深,其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乌蛮则保留了相对原始的生活习俗。后来白蛮在部落之内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无论是在生产力还是在军事能力上都远远超过了乌蛮。至此,云南地区大致被白蛮所控制。

《白史》记载:“蒙舍诏、蒙雟诏、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越析诏,是为六诏。”

再后来白蛮内部逐渐分化成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其中的蒙舍诏位于六诏的最南端,即现在的云南省巍山县一带,所以被称为南诏。蒙舍诏的酋长与唐朝世代交好,因此获得了唐朝政府的支持,在唐朝的支持之下,南诏先后平定了其他五个部落,完成了云南地区的统一。

今南诏古城

《旧唐书》记载:“蒙舍诏率众归诚,累代如此。”

在完成统一之后,南诏国并没有停下自己扩张的脚步,他们逐渐向西向南扩张自己的领土,最终建立了疆域包括现在整个云南省以及贵州少量地区的庞大王国。

南诏风格佛像

在建立王国之后,南诏国仿唐制采用三省六部制度,后来又将六部制改为九部,不过由于语音问题,南诏的制度被称为九爽制。虽然在政治制度上,他们对唐朝进行了模仿,但是社会形态不够发达的他们显然无法完全照搬唐政府的法令。在当时的南诏国境内,还残存着部落制度的影子,而且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奴隶,之前的部落贵族依然过着奴隶主一般的生活,其余中原地区的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有着显著的区别,奴隶们在奴隶主的手下完全没有自由与人权,而且其生存也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大理国替南诏,废除奴隶制

南诏在建国之后,由于其受到过唐朝的帮助,因此是亲近唐政府的,不过其西边也有吐蕃的强大威胁。在吐蕃进攻南诏的时候,南诏国王向唐政府请求援兵,当时唐政府迟迟不发救兵,于是南诏王国便投靠了吐蕃。之后南诏与吐蕃更是多次进犯唐朝的西南边境,且屡次大败唐军,其中泸南大败就是最经典的案例。

吐蕃士兵

不过在后来的战争之中,唐军开始取得一定胜利,南诏与吐蕃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当时的西川节度使韦皋便从中离间,并且给予了南诏国王大量的财物,在他的努力之下,南诏终于脱离了吐蕃的统治,重新变成了唐的属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南诏与唐朝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知道后来权臣王嵯颠之手,他背弃了与唐朝政府签订的和约,对成都等地发动了进攻,由于唐朝当时中央政府已经式微,而且对于西南边陲的防务也没有太在意,这次入侵令南诏国满载而归,而益州的经济则遭受重创。自此以后,唐朝政府便在西川等地设置重,一直防范南诏国的骚扰,南诏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就此告终。

《旧唐书》记载:““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

后来南诏国内的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杀光了南诏国的王室,云南地区进入了新的时代。其后大理的政局先后被不同的群臣把持,建立了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等政权。在义宁国时期,滇东白蛮贵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得到了诸多部族的支持,起兵夺取了政权,之后他便自立为王,建立起了大理国,定都大理。

郑买嗣塑像

在建国之后,段思平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之前的领导人施行暴政,不得人心,因此在称王之后,段思平立即下令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广大的奴隶。并且将之前的部落制的社会向前推进,段思平开始分封土地,受到封赏的人中既有段式子孙,也有为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段思平的种种举措正式将大理国推向了新的时期。

《滇史》记载:“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明正罚爽,表暴贞良。”

分封转制郡县,权臣专权乱皇权

在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之后,他便将大理国建设成为了封建制国家。在其中央依旧沿用了之前南诏国的九爽制度,基本等同与旧唐制。我们知道在唐朝的时候,中原实行的是郡县制,不是分封制度,因此这样的制度与大理国的国家体系并不契合,后来的国君亟需改变这一情况。

大理开国之君段思平像

当时的大理国虽然看似统一国家,但是其实还是一个多民族的部落共同体。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大理的地方行政依然设置了六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其实就是各部落的首领,也是之前分封的功臣们。为了削弱这些节度使的权利,加强皇权,段思平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了节度使以及地区都督的职位,将大理之外的地区分为八府,四郡,四镇。而这些行政单位都直接受到中央的领导,于此同时对于地方行政的管理,段思平依然需要依靠个部落首领的帮助,因此这些人被任命为地方长官,管理一切事务,不过其要受到地方的管辖。

云南水田

在这次改革之后,大理国内部逐渐被聚合成为一个整体,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段思平死之后,大理国内部的统治阶级开始了长时间的内部斗争,导致大理国的中央政治系统近乎崩溃,因此大理国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变得微弱。加上之前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地方政府的长官已经拥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的反叛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理行纪》记载:“溉田千顷,以至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灾。”

终于在段思平去世七十年后,洱海地区的领主杨允贤发动叛乱,当时的国君段思廉无力抵抗,只得向滇池地区领主高智升请求帮助,高智升于是领兵平定叛乱,并趁机控制了洱海地区。在此之后,高氏家族便控制了大理国的中央政权,大理国的重要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高氏,之后丞相高升泰更是直接被拥立为国君,改国号为“大中国”。当时的大理国国主段正明只能被迫出家。

傀儡皇帝段正淳

虽然后来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将国家交还给了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但是高氏依旧把持着大理国的朝政,高氏的家族族长被当时的人们称为“高国主”或者“中国公”。直到大理国灭亡,段式都没能再次恢复其权力。

《滇考》记载:“一门之盛,半于大理。”

在高氏执政的150余年中,高氏一族依靠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全国各地分封高氏子弟。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八府,其长官都为高氏子孙。在这样的政治布局之下,大理国逐渐由封建制的国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其政治形态与段式大理完全不同。

结语

大理国从原始的奴隶制社会到高度发展的集权制国家,其发展只用了不到五百年,这样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中原政权的进化速度。这一方面与其领土较小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其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从中原政权中吸取了大量经验,才能够快速完成社会进化。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社会的进化流程与中国的发展及其相似,从部落制向联合部落的转化像极了我们的前三代社会。而后面的郡县制改革则是秦汉时期的政治行为,就连后面的权臣专政似乎都是在重复中国历史的老路。唯一不同的是,其较早便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我认为这与当时中原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且其成因来自于皇室子弟对于权力的欲望,这也与五代乱世十分相似,因此大理国的发展虽然可以看成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当时环境对于这个进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白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滇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