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古村落(12)历史悠久风光宜人的庙头镇宜湘河经村

 探秘桂北 2020-08-17

     编者:以下是经继洪先生为自己的家乡撰写的初稿,因该同志身在四川,有些资料尚待回全州后进一步完善。小编感觉他基本上是按桂学会的要求写的,觉得还是不错。期待专家学者与读者们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便继续修改,出书时减少差错。

     宜湘河经村位于全州县东北部,属庙头镇管辖,距县城37公里,现有居民800人左右。国道322线由黄沙河镇转入紫岗公路再过庙头镇政府后约1公里便见宜湘河大桥横贯南北。举目眺望,群山环绕之处有数十里开阔肥沃之地,宜湘河水自西向东缓缓而来。河两岸分布三五村落,其中河南岸有路野村、渡头村、歌陂村。河北岸有宜湘河经村、唐村以及大溪洲村等。

  过宜湘河大桥后往左为文桥方向,往右为庙紫公路(全州庙头镇至湖南东安紫溪镇)起点。往左前行约300米,路边右侧仰视有一雄伟高大的牌坊,上书“宜湘河经村”五个金色大字,牌坊后约10米正中央有一庇佑古村多年的大樟树。(村落地理位置)

 宜湘河村由来已久。北宋末期,经氏族人经嘉绩高中进士,官至御史。经嘉绩家居祥符县(今开封)高桥里,号高桥,妣夫人祥符高氏,故称“三高御史”。宋末1127年,御史经嘉绩赴湖广巡察,此时正值金人攻陷开封,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经嘉绩北望家国,饮痛疾首,遂寓居广西全州城北门。经嘉绩后裔在全州城下传5代时,1348年11月反抗元朝廷的靖州瑶族首领吴天保率领起义军攻占全州县城,经嘉绩后裔在县城北门的房舍尽被焚毁,其中包括前家谱资料,椿孟、朝孟、端孟等兄弟六人被迫举家乘船沿湘江至庙头夷襄河汇水口时逆流而上至河流最宽阔处,这里也是四周田野最宽阔之处,经氏族人观此地“水聚山环,罗城镇口,满天星斗,绵世发祥因家焉”。便在此地安顿下来,这里当时属湖南辖地,恰村前河流古称“夷襄河”, 久之经氏后裔在此地安居乐业,蓬勃发展,故称村前河流为“宜湘河”,村名亦被称为宜湘河经村(亦含移湘之意)。 (村落的由来)

  宜湘河经村座南朝北,祠堂与古民居均为此朝向。村东面和南面三里范围均为广阔的肥沃水田。2012年新建衡柳线宜湘河特大桥由北向南紧邻村东面而过。村西与唐村紧邻,自古以来经、唐两姓和睦相处,通婚联姻较多。

  宜湘河经村在此建村以来,以孝友家风传世,修建有嘉绩公祠、克铭堂、芴堂公祠、德安祠、忠爱堂等五座公堂及一座忠义庙,由于抗日战争和文革“破四旧”等原因,目前尚存芴公祠堂和克铭公祠堂。古民居多座,岁月更迭,保存较完好的有七座。

       建造最为精美壮观的御史堂现为宜湘河村村委会所在地,现仅存残破的牌坊树立在宜湘古街市路旁。


  嘉绩公祠,即御史堂,其庄严雄伟除从老一辈听说以外,在《经氏谱碟》中有完整图纸记录,在此节选经日章所作《祠堂落成诗並序》的诗词以佐证其繁华。

     “翠飞画栋倚云天,冠盎旌旗杂管弦。胜压三湘低晚照,灵钟五岭占先鞭。

命隆汤季发祥远,福自尧封衍泽绵。千载一时光爼豆,不勝歌舞兴翩翩。”

  残存的牌坊上石刻精细,美轮美奂,依稀或能从中感受当年之气派。

  克铭公祠堂经历文革年代后,现已摇摇欲坠,急需进行采取清理和加固措施。目前尚存基本布局,整个祠堂前宽约20米,高约16米,进深40余米。前大门高4.5米,门框架、石门槛及两扇大门均还在。祠堂分上下两厅,跨入门槛3.5米即是天井,整个祠堂尚存石墩8个,每个柱子直径40厘米。最顶梁高20米。檐下雕刻精美。

       德安祠已毁,原址在人民公社时代建了大队礼堂。坐落于村西南角的忠爱堂以及村东南的、忠义庙、海公祠均已毁。


   《重修克铭堂记》(录自《经氏谱碟》)

     记有之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无敢弗尽。仲尼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古之,以达孝推武周者,曰:修其祖庙,胥是道也。吾族之有克铭堂原自先人创建以祀,吾五房所自出之世祖铭公者也。奈彼时绌于费,故规模狭小,嗣后丁户基繁,祭之日子孙拜奠,宴饮颇苦其隘。王大父辅昌公,暨族伯缉熙、得元公有志谋新,因他故迁延未果。越嘉庆廿三年戊寅,先君子笏堂公偕族兄得爵公,族侄师闻欲继前志,乃央请新村两房房长壁成、光廷二公,告以重建之意。二公有难色,曰:事属美举,奈无从筹费,何爵兄与先君同声应曰:无虑也,今老村三房尚生放有一项,以子孙之余资,新先祖之寝庙,谁曰不可壁成?光廷二公,乃改容起谢,曰:诚如此,非惟祖宗在天之灵,寔式凭之。即我阖房,均叨福芘矣。即以是年择日,壤其旧址,庀材鸠工,大启尔宇,宏建丕基,积已卯庚辰两载而告成焉。道光元年辛已悬克铭堂,并科第人文各额沿旧也。今而后上下二厅,以及门楼四周墙壁,莫不屹立润色,岿然焕然庶几哉。奕世云仍于斯洁醴明姿以歆祖考揆诸反古复始,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之义其有当乎,则先君子及得爵壁成。光廷、师闻诸公之孝思惇笃,实不敢没也。爰撮其颠末而序言之。

                               时庚午孟秋既望之吉也

                                                裔孙葩园氏启诗谨撰

  芴公祠堂保存基本完好,大门上有有两祯石刻,一书“笏堂公祠”,一竖书“旌表孝友”,祠堂内分堂屋、耳房以及天井,里面尚存有经存敬石刻画像,画像高一米二,分两部分,上部画像雕刻细腻,栩栩如生。

            石刻下部为陈九经所撰《笏堂世伯大人像赞》

            于休先生,当代耆英,恭温慈惠,纯孝天成。上闻帝阙,载锡荣旌。何来遇叟,写入华屏,谓予桑梓,允是仪型。仰而观焉,粹然者面,谛而视焉,穆然者神。宜因褆福介祉佑启其后人。

                                                       世愚侄陈九经顿首拜题

         祠堂内另还存有“皇恩簇表”石刻,该石刻高1.3米,宽0.43米,每字宽26厘米,高32厘米。字体为宋体阴刻双线条。石水缸一个,外形雕刻精美。石水缸四脚均雕刻狮头像并向两侧延伸狮身。

             祠堂两侧对称设有两月亮拱门,拱门上方砌扇形并内书文字,整体造型美观。

           《经氏谱碟》附录中大清同治十年岁在重光协洽孟秋月癸卯乡进士保举即用知县世愚侄陈九经所撰《旌表孝友经公笏堂世伯老大人祠堂记》

    明嘉靖年北京国子监助教经彦宣旧居保存尚好,为一四合院布局,分上下堂屋。中部为一天井,上堂屋设天地君亲师位,堂屋左右两侧居室,后有两居室及两耳房,均为对称布局。其大门五年前本已摇摇欲坠,其后人已做了加固处理,总算没有让这一本是全木制的门楼倒塌。

    按其思斋公(经彦宣号思斋)旧居布局,东侧房为厨房和“脚跶”(待核实)加工房。

     此幸存民居经历战火能保存,确是不易。1945年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抢掠之时,当年年少的经承发躲在屋后亲眼看见日本鬼子为找煮饭的柴火而用斧头劈在木柱子,还好那日本鬼劈了两下觉得难度大而放弃,此两个斧头印现还在那下堂屋右居室木柱上,成了日本鬼侵略宜湘河村的罪证。

(另有两座保存较好民居待回村拍照一并记之)

    宜湘河村古街、古巷尚存,整齐划一,只是原有古街、古巷铺设的青石板,由于年久失修,当年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数年前均已被水泥硬化覆盖,甚是可惜。明清两代由于宜湘河村地处湘桂古道要塞,且又有水运连接湘江,故行人和交易商贸者络绎不绝,甚是繁华。现古街市两旁尚存商铺多座,然越发残破,急需得到保护和开发,尤其是宜湘古街市原铺的条石的相当齐整,需要修整还原,古街市两旁旧居和店铺更勿再拆除,宜进行加固和复古,以能更好保存古街市原貌而开发古村旅游。

      当年来往于湘桂两地的行人经渡头过船来到宜湘后便是经古街市至村东街尾继续延沿湖广官道前行,在通往湖南的大路上,现还存有三座石桥,名为饭铺桥、步云桥、~桥。

  沿湘桂古道前行五里有一属宜湘河经村的文物:夏屋经唐氏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据《经氏谱碟》记载“孺人唐氏,沙坪处士茂鸾公女,宜湘市儒童经公讳朝信、字存友老先生之贞配也”,其详细见附文。      整座牌坊坐北朝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间,高4米,宽8米。正间顶端横额竖刻“旄表”两个大字,顶端有宝瓶和鳌鱼。正坊横额从右至左刻“节寿”两个大字,四围高浮雕着双狮戏珠、人物图案和阳刻缠枝花纹。两次间的正面花板上分镌有“冰心”、“玉质”楷体字,背面花板则锩有“松姿”、“柏性”楷体字,次间其余前后花板分别雕刻有狮子和鹿、花纹等纹饰。柱础呈长方形,长1.7米,宽0.5米,高0.6米。柱前后共有10块鼓抱石。两内柱的顶端上立有两狮子,两边柱上立有宝瓶。现该牌坊的顶端和两内柱上的狮子被盗。

   《存友公旌表节考唐孺人》孺人唐氏,沙坪处士茂鸾公女,宜湘市儒童经公讳朝信、字存友老先生之贞配也! 孺人故望族,母仪内则有所自来而幽静寡言,在姊妹行笑频不苟盖又其天性也。年及笄归存友公,凡五易寒暑,而存友公遽捐馆。孺人时年仅二十,育子女各一,子名启斡字果斋,女名庆姑,皆襁褓中人也。自公捐馆之日,孺人一哭几绝,誓以身殉,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家人讽以存孤延祀为重,始稍稍进饮食。嗣是服必缟素食,惟蔬糠齿晋古稀而茹蘖饮冰之志,兢兢乎若一日。居常勤理内政,凡半丝半缕一浆一勺,胥亲任其劳,丸熊课子读而迪之以义德,故其令嗣果斋君获成立为醇谨士,初绳昌公无嗣,以存友公为其后,存友公实辅昌公之第二子也。绳昌公辞世早,而辅昌公夫妇寿逾耋耄,孺人以为亡夫所自出尤敬事,如舅姑无少懈。道光甲午大宗师国子监司业池公视学,吾粤采而闻之,褒以“节孝可风”,四字额盖,以此是年冬乡之人,以为不容殁其美也。备辞请于官而方伯花公大中丞惠公亟思旌其善也,即以上于朝,孺人遂得仰邀,钦表节寿,敕旨建坊焉。……”


       宜湘河古码头两处,一在宜湘河经村、唐村交界之地,一处距宜湘河村下游一里,两处均为连接湘桂古道码头,于今码头伸入江心所砌条石犹在,对河渡头村码头处有碑记。


  宜湘河下游码头旁建有一风雨亭,风雨亭紧邻码头靠河堤,以两层大青条石筑基础,六根石柱支撑,上为木梁结构,南中柱有石刻“宜湘经存敬偕男启恭、启诗、启献、启澜、侄启幹、启瀚、启桓、启模建造”。经考证该风雨亭建于道光年间公元1835年左右。

  湘桂铁路庙头铁桥修建于1937年,与宜湘河经村风雨桥及古码头为邻。铁桥与风雨亭、古码头现构成了宜湘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

(村落重要历史人物)(村落重要历史事件)

 正如卜者所云,宜湘河经村“水聚山环,罗城镇口,满天星斗”,实乃“绵世发祥”之地,如今由宜湘河经村迁徙到其他地方建村达62个,其中仅全州县庙头镇管内就有经姓村落27个,全州县大西江镇、咸水镇、才湾镇等均有经姓聚居村落,另迁徙至灌阳县、灵川县、资源县、永福县等地也有零散经姓建村。另经核实,远赴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经姓村落主要有五个。经初步统计,经嘉绩后裔迁徙至宜湘河村繁衍以来已达2万余人口。

     宜湘河经村至今还传承着自己的文明和传统,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便是自古以来桂北最大的圩日,这天宜湘河大桥及两岸的公路上、村前的圩坪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价廉物美的商品琳琅满目。这里荟萃了当地所有的风味小吃、农机具和农作物品,记忆中随处可闻的“卟、卟、卟”的木制小喇叭声已很难寻觅了,而那金灿灿的麻圆粑粑依然是所有赶圩人心仪已久的美味。除三月三外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扒龙船,正月十七闹元宵舞龙、舞狮等,这些节日依然是宜湘河畔老百姓们最热闹的日子。

  宜湘河那清澈见底的河水依然安详地流淌着,是那样的细腻而绵长,她承载了宜湘河两岸辉煌的历史,她悠扬着历史的古老和沧桑,她是宜湘河两岸人的母亲河,她哺育着我们的祖祖辈辈,于今依然是那样的淡泊和平静。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阅读:

(话说全州事6)全州县古村落座谈会确定桂学会古村落写作范文(原创)

(原创)写古村落,全州消灭了空白乡!

第70期:献给年轻人的寄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