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传统村落(40)悠悠岁月塘头脚(征求意见稿)

 探秘桂北 2020-08-18


塘头脚概述

塘头脚村位于桂林市全州县咸水镇西北部,距全州县城33公里,村落坐东南向西北,地势较高,面对着越城岭,三面群山环绕,古木参天(特别是香樟居多),有一口自然泉眼。在村中心有一池占地三、四亩的大水塘,塘水自村口向外流。村中民房及一些古建筑都以水塘为中心,绕塘而建。原塘周围竖着数对道光年间的石碑,地势高而不受洪灾,但水量却极其丰富,像茶壶一样,仅一个有壶口一般的出水口灌溉千亩粮田,旱涝保收,此处秀丽的山水与丰厚的人文环境孕育着世世代代蒋氏后人。

塘头脚村村名溯源

据黄沙田蒋氏家族谱记载:递及元末一世祖梓荣公迁至黄沙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清朝康熙初期尚臣房(十一世全善系启文公)从黄沙田新村移至塘头脚定居。村名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启文公当时家境不是很好,生活较为困难,以放牛、养鸭维持生活。一天,启文公在放牛时来到一处,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古木参天,中间有一峡谷,长年冲积成一盆地(二十多亩),有一大水塘(四亩多),泉眼一口。此地一年四季香气宜人,烟雾缭绕,水流清澈见底,终年不干涸。于是启文公每天到这里放牛放鸭。夏天水牛在水塘里嬉水,奇怪的是明明只有八头牛,塘中却出现九个牛头。于是启文公断定这里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在与家人商定后决定移居这里。经过风水先生的观察和罗盘定位测量,决定把住址选在水塘上头,便下基脚建房定居,故取名塘头脚村。定居后果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人才辈出。祖辈开垦田地,忠厚垂训,经过历代人的辛勤劳作,村民们拥有粮田数千亩,生活富裕,安家乐业、人才辈出。清朝年间有二人授进士,迪功郎一人,国学二人。村落以水塘为中心,四下辐射,不断扩大,三十多座古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结构精致,造型美观,现已有四百多人。

塘头脚村的古建筑:

塘头脚村保存了占全村建筑的60%的传统建筑,现存古建筑4000平方米(部分已损坏)。无论是居民房、公用房还是地主修建的碉楼都建在塘周围。它们给人以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美感。山墙造型多样,多数采用翘檐和山字形小墙。山墙墀头多绘塑鸟瑞兽图,屋内采用木隼结构,门窗、屋梁和前檐都雕刻着花草鸟兽;建筑构件雕饰精美别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古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水塘的西北侧和东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奇学系全善支天峧分支十五世蒋德熙所建的八座居民房。八座居民房四正四横,同时下基脚开工,迁居,二正房中间二米五的巷道一分为二,巷道和外围道路铺设鹅卵石。房连房排列整齐,四通八达。不论天晴或下雨,路经之人的都不会晒到太阳或者淋湿;不使用明沟排水,采用四方天井下水道,雨水和生活用水都一并经过管道排入塘中;八座房外围建有两扇大石门和四扇小石门,傍晚时分关闭大门,外人无法入内,既防匪防盗,又能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八座居民房均为小青瓦硬山顶穿头式砖木结构,其中四正房高翘檐,门窗及房内构件雕饰精雕细琢,山墙墀头多绘塑花鸟瑞兽,飞龙舞凤,栩栩如生。

(二)公堂:

村内修建有上下两座蒋祠公堂和一间杂用房,总面积约500平方米。蒋祠公堂两扇大门南北朝向,由上堂—天井—下堂组成,左右两侧设账房和物库房,雄伟壮观。村中重大事宜和红白喜事都在公堂内举行。公堂前的大空坪靠着鱼塘,自古以来是大人小孩聚集聊天嬉戏的好地方。现又设立了幸福院,院内设备齐全,应有尽有。集文化公益事业于一体。

地主蒋新民的住房和碉楼:

蒋新民是当时咸水乡乃至全州最大的土地主,拥有良田上千亩,长短工几百人,粮食几十万公斤,总资产过亿元。不仅如此,他还雇请专门的护守(家丁)十多人,拥有枪十多支,可谓是财大气粗称霸一方。他家兄弟几人共有居民房十余座,有六正四横的青瓦房结构房屋、专用吊楼、厕所、厨房、粮食储蓄房等。其中粮食储蓄房为两层楼房,下蓄粮,上住人(解放后,绍水区政府设在本地粮食储蓄房内,可容上千人开会和住宿)。房子连着房子,四条大门,防匪盗,十分安全。蒋新民资产众多,为保障安全,不惜花重金修建了远近闻名的碉楼。

碉楼为砖木结构,主体墙用青石和青砖砌成。一进村口一座青砖青瓦的高大建筑矗立在眼前:楼房坐南朝北,四方的炮楼向外突出主体墙一米左右,本是长方形的建筑此时便变成像“哑铃”形的模样了。楼宽约14米,高约22米,深度约27米,共三层。大楼一楼只有对开的两扇大石门,二楼除两扇大门外,四面则各有一扇一平方米的安装铁栏栅的窗户(后国民党陆军西南步兵学校驻扎该校内时开了十多扇窗户通风)。二楼内设房间四十余间。二层楼的门柱、门槛、门楣都是由青石精细打磨雕花镂草后再镶嵌而成,很是精致。外墙一米五以下的墙体均用几吨重的大青石打磨镶嵌而成,墙体坚固平滑、美观大方。从大门进去,抬头可见两排射孔,孔呈八字形,内阔外窄,便于移动射击瞄准,楼与楼之间形成交叉火力,护卫墙体。通观整座房子,外墙砖石结构厚实牢固,(青砖都经人工打磨),内庭则是清一色的木隼结构,内门窗构件都雕刻龙凤花鸟瑞兽,十分美观大方。可惜的是,内庭除立柱之外,其他构建大多已经损坏了。当时二三楼装修为跑马楼,人在二、三楼都可以四处行走,其内全部房间和厅堂一旦有战事和匪患,可相互支援,非常便利,这分明是一座军事碉堡!

在如此偏僻的小山村,怎么会建起这么坚固美观的楼房呢?村上几位八十几岁的老谈起:修建这房子的蒋新民,在他父辈以前就比较富裕了,出租田地和收租稻谷,请人劳作,加上比较有经济头脑,穷人借粮度日到期不还就划田还债。这样年复一年,累积土地上千亩,到了他这一代更是资金雄厚,家里还有专用炼金炉。他将收到的散银、金币用火炉炼成方块,一连码了两间厢房。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国家动乱,匪盗猖獗。据《全州志》记载:民国初年到十九年,全县匪乱如麻,有大大小小18股,多达百余人不等。蒋新明丰厚的家产更是让他成为匪盗眼中的一块肥肉。他曾多次遭受匪盗打劫,最严重的一次是匪徒到他家要钱,不给便被匪徒绑在稻草上烘烤,直到匪徒拿到了粮钱才得以脱身。为了自身安全,也为了给村里同姓同宗的乡亲们一个避难场所,他请来有才之士中西结合,设计建造了这座碉楼。不过他与家人、仆人从未住过碉楼,而是住在碉楼旁边的居民房里,与碉楼仅一巷之隔,两幢楼房大门间还有走廊相连,来往十分便利。

几位八十几岁的老人还告诉我们:这座碉楼始建于民国十三年,民国十八年竣工,足足花了五年时间,耗资上几百万元。为了预防洪水和匪盗的侵袭,房子周围一米五高的墙体都是用几吨重的一块的青石砌成。所用原料从北宅矿山约五公里的地方用最古老的撬滚方式运达,花费了巨大的劳力。墙体由精雕细琢后的青石堆砌而成,不用一点灰浆。砌房青砖都是一块一块的精细打磨后再砌。据说为了修建这楼,不知换了多少砌工,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楼房建成后,地方官员纷纷参观,赞叹不已。他还雇请了十多名家丁,购置了十多支枪着家护院,从此再没遭受匪盗,确保了村民的平安。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某装甲团征用碉楼驻扎,后西南步兵学校又到该村设主部校部,学员很多,有些学员还驻扎南宅村,在村边的大坪上练兵,搭建一些临时住房,有一地称为中山石。官员多数住在碉楼,碉楼成为军事指挥中心。最高长官为少将(政治部主任)。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长官曾多次视察学校、看望师生。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部队从西南分校撤走,日本侵略者强行驻扎碉楼,1945年投降退出。

解放后这里成立绍水区(六区)政府,碉楼成为区政府所在地,区政府所有部门都在我村成立。集咸水绍水所有粮食于我村储备。当时成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村中十分热闹,年终区政府搭台唱戏,周边十几里的群众纷纷赶来看戏,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每次召开三级干部会时可达几百人。人来人往川流无息,直到人民公社成立,区政府迁至绍水。虽然政府单位迁走,村里地主的居民房和碉楼暂时闲置,但在不同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驻扎我村,地质队也几起驻扎,都是以碉楼为指挥中心,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该村才慢慢冷清下来。地主居民房分给了群众,碉楼仍属政府,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有人蓄意破坏及村民在其置放杂物圈养猪羊,现已部分残破,急需修缮。但整座楼主体墙仍然完好无损,岿然矗立,她是古民居建设中的精品,值得保护,值得挖掘。

古井

塘头脚由祖世人定居后,族人用青石料将天然泉眼砌成四方井,供祖祖辈辈及各时期的部门(国军、日本人、解放军、地质队、政府机关)使用。由于泉水清澈甘甜,过往行人总会在井边饮水纳凉,久坐不愿离去。整个县的人,凡是到了我村的人总会提起水井是如何的好。凡是到了夏天,附近村民就会到该井取水饮用。这口古井不但供人们饮用水,还流水灌溉良田。据老人说,这口古井不管天旱洪涝,水总外涌出。(高出地面二尺),从未因旱干涸少水、洪涝浑浊,总是清澈见底,中有鱼儿嬉戏。有两次大旱,不仅供应了别村的饮水,还保证了上百亩田地的供水,做到了旱涝保收。

这口古井,水质纯正,甘甜可口。经县防疫部门、地质队取水化验,并未发现任何有害物质,还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是一口不可多得的古井,具有开发潜力。

高速铁路

塘头脚村地处湘桂铁路和新建桂湘高速铁路中间,高铁穿村而过,为塘头脚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脚桥连接村东、村南,交通十分便利,招来外地行人驻足观看,一趟趟高速列车轰鸣而过,让人流连忘返。

塘头脚古村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千姿百态,排列整齐的居民房和雄伟壮观的碉楼,构建雕刻精细并且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解放前后曾是融文化、政治、商贸和历史人文于一体的村落。村落公路交通便利,又有塘头脚古村落—南宅村红色生态观光—蕉川的红枫生态—风雨桥—杨家寨这条旅游线路,是值政府和有志人士是开发的好地方、整理和维护历史文化、修缮碉楼和古民居。相信总有一天塘头脚村将成桂林大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178期:姑妈(往事)

第177期: 秋秋表姐 (小小说)

漫游桂北(31)大惠村 岭峻、瀑奇、景幽美

探秘(23)桂林市这个县区,民国时出了40多位将军,广西之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