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林伯治学原则再认识

 儒墨轩 2020-08-18

【题记】吴林伯教授,湖北宜都县人,1916年出生,1998年去世。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后入复性书院,师从马一浮、熊十力诸先生。著有《文心雕龙义疏》、《周易正义》等十六部专著,约八百万言,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论语发微》、《老子新解》、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先生诞辰100年之际,特写此文,以为纪念。


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吴林伯先生,是秉持“朴学”与“考据学”的当代重要学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治学原则与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继承、坚持的价值,特别是对于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学术浮躁风气,不啻为“镇静剂”与“清醒剂”。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日,吴林伯先生对新招收的几位研究生发表了学术训言,堪为治学信条与规范。

首先是关于治学“十项准则”:

其一,崇德。治学目的是追求真理,为人类作贡献;要坚持真理,严辨是非。其二,务本。要忠实、消化、熟悉原始材料;要过好先秦学术关,要读自然与社会的书。其三,尊师。要做到求师、择师、尊师。尊重师法,尊重师说,纠正并发展师说,即“正误、加深、补遗”。其四,及时。四十岁以前打下深厚基础。《礼记﹒学记》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其五,隆积。重视积累,学风端正,范围确定。其六,自得。要自学、自主、自立。其七,撝谦。发挥谦虚精神,实事求是。其八,博约(通与专),要当专家,不当常识家。围绕研究范围而达到通与博。其九,克勤。要勤奋,坚韧。其十,循序。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其次是“十项注意”:

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美学为武器。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文字、自然、社会)。三是要纠正原著本身及其解说的错误。四是要从整体着眼。五是要考查理论的源流。六是要重视语言特点。七是要补充加深。八是要抓住重点(宗与纲)。九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十是要突出“论”字。

第三是要有“八项功夫”:

一是“抄”。抄写原著及其有关精华,加强记忆,加深理解。二是“点”。要学会标点古籍。三是“背”。在理解的同时背诵。四是“注”。即注解。五是“译”。即古文今译。六是“问”。即研讨。七是“论”。即论述。八是“作”。即写作。

第四是要有“五项韧性”:

一是非议再多,坚定不移;二是处境再窘,坚定不移;三是工作再忙,坚定不移;四是困难再大,坚定不移;五是成绩再好,坚定不移。

最后要记住:“端正学风,明确范围,专攻一点,持之以恒”。

上述观点与要求,是吴林伯先生毕生遵循的准则与治学经验。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他的学术“信仰”与信念。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刻板”、“僵化”的学者,而是相当有现代意识。比如,他坚持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在学术研究的时代要求上不逾矩。他也强调“译”、“论”与“写”的功夫,不主张“述而不作”。学者的本领要全面、完整。

当然,吴林伯先生最看重的是忠实于原著以及注释的功夫。这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他反对当学术“浪子”和“二道贩子”。读原著,要读“全本”,不能只读“选本”,要从整体上掌握,不能只了解局部。比如研究《文心雕龙》、《诗经》、《论语》等,就必须读懂读通全书全文,才有资格写研究论文。也不能只通过阅读别人的论文来做研究,当“搬运工”。尤其是不要被一些时髦的、似是而非的学术名词所左右,写虚张声势的论文。

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中,还有一个存在争议的观点,即“一本书主义”。他认为,学术研究的范围不要太宽,如果你要研究《文心雕龙》,就要终身研究这本书,成为真正的专家。现在看来,其可取之处是,认识到了人生有限,而学海无涯,一辈子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如专心致志吃透一部经典,在学术史上成为一个阶梯。但是,局限性也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跨界研究、宏观研究也应该提倡。比如,吴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就“背叛”了师教,在广阔的领域纵横驰骋。而笔者本人跨得更远,从古典文学一步跨到新闻学,成为了新闻学博士,在传播界从事实际工作。

然而,吴林伯先生求实、务本的治学风格是永远值得肯定的,而且应该发扬光大。他的《<文心雕龙>字义疏证》、《论语发微》、《老子新解》、《庄子新解》等专著,日益显示其独特的价值,为学界所称道。今天,我们纪念吴先生,既要学习他的学人品格,也要继承他那“无一字无来历”的“朴学”精髓,把学问做实、做透、做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