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马头琴的八大陋习

 雅乐伊人 2020-08-19

Eeven goliin ursgal Battugs Oyunbileg - Collection of Huumii and Morin Huur Performances

敢于直面自我的陋习,否定不足,反而容易进步。

不敢触碰缺点,敏感脆弱,就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

今天,我们大胆做出假设,提出8种我们在学习马头琴中不好的习惯,我们姑且把它们称呼得严重一些,就叫“陋习”。

就不练琴,爱拉曲子

不练琴,应该是很多马头琴琴友最容易出现的陋习。尽管无数次提及练琴的重要性,但多少人还是把“拉曲子”当成自己的拿到琴的第一爱好。曲子是表达的最终呈现结果,但“练习”是打根基。只是,很多人就是容易被自己的自以为是、懒惰、忽略,所打败。

接受不得别人比自己厉害的事实

马头琴是一种可以给人自信的乐器,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带来认知盲点。“飘起来”的状态似乎也会极其容易蔓延。其实,我们需要接受高手的存在,接受不同的方式和生态。

不听音乐,孤陋寡闻

这种状态不仅仅出现在爱好者中,甚至也出现在一部分专业马头琴演奏者中。很多人都反馈,自己并不听音乐,更容易陷入自己的学习、创作之中。其实音乐需要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说面对面,也包括单纯作为一个聆听者去跟其他音乐交流。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喜欢与否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一定会对马头琴的理解和演绎有所帮助。

适当自我修炼是思考和进步的需求。永远闭门造车,不是境界,而是禁闭。

拒绝深度思考和解读曲子的能力

这是一个音乐很浮躁,媒体很快速的时代。我们听到一首马头琴曲的时候,很多人是懒得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甚至只注重技巧,却忽略去解读曲子的需求。所以,「广州马头琴部落」平台实际上是在引领一种通过文字(并且不学术,反而用轻盈态度)去解读音乐的时代潮流。

做伸手党,到处要资料

有谱子吗有谱子吗有谱子吗?有伴奏吗有伴奏吗有伴奏吗?尽管琴友之间,偶尔分享一两次资料是真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鉴于马头琴并无完全普及大众,很多人往往也借其他人“想推广”的心作为理由,到处白白要资料,做伸手党。在某个角度上讲,这并不是推广。

笼统认知马头琴,对外只会进行粗糙介绍

其实,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人都知道马头琴不是那样,但是从自己口中介绍出来就是如此粗糙。其实除了认知上的过于笼统,当然还有表达方式的不完善。如何更好的介绍马头琴,既能保留它原本的内容,又不会过于粗糙,与时代也有链接,是我们长期去探索的话题。

动不动就说是“传承”,把这个词给用烂了

实际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说传承,也不是每个人都在做传承的事情。马头琴的发展,需要有负责传承的人,也需要负责其他事情的人(比如市场、学术研究、专业艺术演出),才能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很客观的事情。

唯马头琴独尊,过分强调它的独特性

马头琴的确是独特的。无论它作为来自于蒙古族的乐器也好,还是作为普及率依旧较低的音乐也好,它并没有出现人尽皆知、几乎人手一把的泛滥阶段。但是,这往往变成很多人“唯马头琴独尊”的一种心理,我们的确很爱它,我们的确以它为傲,但是过分强调独特性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极其容易把它越推越远,跟当下失去交流。

也许我们不再是不可一世的表达,不再是那种骄傲蛮横的姿态,寻找与任何一种音乐的平行链接,甚至与其他行业跨界沟通的方式,反而才是马头琴更需要思索的状态。

这些“陋习”,并不是专属于任何一位马头琴人,可能你我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这些观点,也是我们长期与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国度的马头琴专业人士、爱好者群体沟通后,所搜集和整理出来的。

我们应该给自己开一个处方,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刻、全面对马头琴,对自我的认知。这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本真的东西,反而能经过时代的考验,同时,鉴于对价值真正的认同感,在当下的社会,真正的好东西并不需要太长的潜伏期。

大师都在进步和学习,普罗大众的马头琴爱好者,为何不好好思索?

我们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马头琴也会有所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