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第10章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视察他所为动机,观察他所行由来,考察他所安何事,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探究 怎样看待孔子所教知人之法? 《邢疏》说:“此章言知人之法也。”后儒多以为孔子在这里讲全面知人之法。 孔子教人以知人之法,循序而有三: 首先,“视其所以”,重在视察这人所为之究竟,多由动机、目的知人的品行。动机纯正的,其心必有仁;动机私邪的,其心必寡德。接着,“观其所由”,重在观察这人所行之来自,每从路径、手段知人的境界。境界高远的,其行必合宜;境界低下的,其行必少义。最后,“察其所安”,重在考察人所安之心系,常自安处、静处知人的修为。修为深厚的,其人必称世;修为浅薄的,其人必失道。三察不必对应指实何者为品德、何者为才识、何者为能力。 然同为有所见,一为“视”、一为“观”、一为“察”。《正义》训诂论证颇细:“《说文》:‘视,瞻也。’《穀梁传·隐公五年》:‘常视曰视,非常曰观。’《尔雅释诂》:‘察,省也。’《说文》:‘察,覆审也。’视、观、察,以浅深次第为义。”《新解》也说:“视,从一节看;观,从大体看;察,从细微处看。”或解说:视,所见当前;观,所见以往;察,所见本性。诸说并无不可。 循着由浅及深的思路,无妨这样看“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欲知人,当先视人此为之究竟,再入观人个中之缘由,终深察人必有之居心。如此多方观察,通透了,人之行事与修为,便无可遁形。故孔安国说:“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皇疏》亦引江熙语,说:“人诚难知,以三者取之,近可识也。”江熙以为,人诚然难以了解,从这三方面察取,几近于可以了解了。 《正义》又引《大戴礼·文王官人》说:“‘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也。视中者诚在其中,此见于外,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以其小占其大。’则此‘所以’‘所由’‘所安’,皆是视中,夫子取为知人之法。”大意是,考察他所为动机,观察他所行由来,深察他所安何事,这叫做探视他内心。探视内心而诚就在其中。这些表现在外,凭那先前预判那往后,凭那显现预判那隐藏,凭那细行预判那大为。那么这“所以”“所由”“所安”,都是探视内心,孔子取用为知人的法子。孔子诚然以知人之法告诫君子,识人,不可停留于听其言、观其行,当透过言行,观察其动机、缘由、居心以及目的,并非一味耿耿于好歹善恶。 朱熹等更从己身修为上论察人。《集注》引程子语,说:“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修身以至察人“能知言穷理”,则可明察如圣人。进而反观自身以自省,使己之为人行事,如受透视,惕惕然表里如一,其品德便趋向高尚。 另,孔子不避谈学优则仕。士之从政,先生教以知人之道,多少有了经世为用的意思。为官理政,无非人事。知人重要,就不必多言。而知人尤需善于观察,由表象至于内心,观察深入而不迷。推而广之,于交友、用人,都不无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