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李晓东作品丨由农民丰收节说开去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


2018年9月23日,秋分,中国迎来第一个农民丰收节,向亿万农民致敬。

在中国历史上,中秋节就是秋分的简易记忆,一直承载着丰收节的职能。中秋节以月饼、瓜果祭月,在本质上,是庆丰收的仪式。中秋节庆活动,团圆是最核心主题,大约自苏东坡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启发而来。苏轼写此词的缘起,是怀念弟弟苏轍,其时,东坡子由兄弟已七年未见。月圆而人不全,感怀系之,词由之出,卓绝千古,以致《苕溪渔隐丛话》誉曰“东坡中秋词出,余词尽废”。如今,这首词在中国人中的熟悉程度,应该排第二,仅次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东坡中秋词,在读书人、士大夫中影响很大,但普通中国人,却并未有多感同身受。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乡土中国,农业文明区别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一个明显特色,是安土重迁,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是最理想的家庭结构。个体,则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此,虽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独步全唐”,但“宦游”毕竟只属于少数人,羁旅行役虽苦,所遭受者也有限。团圆,不是普通中国古人的刚性需求。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农业社会,所有生产生活,都围绕粮食生产展开。两大所谓传统团圆节,中秋和春节,其实功能正好相反。中秋是收获的节日,春节作为立春节气的简易记忆,恰恰意味着播种的开始,两节之间,夹着漫长的冬季。天寒地冻,江河冰封,白雪覆盖田野,农业活动基本停止,“猫冬”,呆在家里,享受劳动成果和天伦之乐。团圆,不是人与人之间团圆,而是人与劳动和劳动成果间的团圆。中秋,秋粮满仓,硕果累累,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人的主观意志与客观成果,实现了统一,中国古语,即团圆。春节,养精蓄锐一冬的人们,听着春雷重返田野,触摸土地母亲,如唔亲人。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对象实现统一,也即团圆。

因何确定秋分而非古已有之之传统丰收节中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呢?未见资料说明,我推测,原由在于秋分比中秋节更“准时”。小学时,大家都背过《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秋暑相连。秋处露秋白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不变更”,指的是阳历而非阴历。节气每半月一个,同一节气,历年几乎在阳历的同一天,或相差一天。如,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清明4月4日或5日,秋分9月23或24日……这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节气是中国古代的发现,但和阴历的契合度远不如阳历!

一份日历,必须几种标志相互印证才有效果,中国现在常用的日历,是日期、星期、农历日三者互证,少数只标示出日期和星期。中国古代历法如何互证呢?表面看,是依月亮阴晴圆缺一轮回为一月,属阴历,其严格名称,是农历,阴阳合历而行,日月互证。常说黄道吉日,黄道,乃太阳运行轨道,地球为赤道,月球为白道。择日之吉凶,根据太阳运行。中国古人对太阳运行的观测,达到很高水平,沈括《梦溪笔谈》即记载了真太阳日长短不一,现代天文学发现,一年中,真太阳日极大与极小值间,仅相差51秒。

节气,在天文学上就是黄赤交角的变化,即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经过太阳轨道各个节点,看日历即可知,每个节气,都有具体的、精确到分秒的时间点。由此可知,节气,是阳历在阴历里的留存,是可与阴历日互证的。节气和节日,在阴历和阳历之间,既相一致,又相区别,构成周而复始的,日日月月的精准坐标。一言以蔽之,农历,以阴历纪录阳历,以阳历校正阴历,所以才有四年一闰月,既形象又精确,智慧可谓大焉。

节日常常并称,其实“节”和“日”并非同一。节原指节气,每半月一个,一年24个,日意即黄道吉日,比节多很多。节之功能,主要在农业生产,日照应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相宜相忌。节时有活动仪式,如春节之除旧迎新,元宵之舞龙花灯,清明之踏青祭祖,端午之龙舟粽子,七夕之河灯乞巧,中秋之丰收祭月,小年之洒扫送灶……并非简单庆祝,各有内容涵义,“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火首在娱神,是人唱给神听的戏。戏剧之原初功用,中外一也,古希腊悲剧唱给奥林匹斯众神,也以众神为主人公。中国戏曲,主要在庙会上演出,庙,神之居所也。至今,山西五台山五爷庙中,戏曲连绵不停,是向五爷还愿的。钱给庙里,庙里请剧团给五爷唱戏。致于傩戏等,敬神请神意味就更明显了。农业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至关重要,即使今天有了灌溉系统,甚至精准滴灌,也只能抗旱,大涝或冰冻,依然办法不多。节,和节里人的活动,主要在“知天命”。

日则不同。翻开老黄历,有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的黄道吉日;有犯之不吉的黑道凶日。更多的,是有宜有忌的日子,人们在合适的日子里,做合适的事,趋吉避凶,自求多福,主要的意指在“尽人事”。人做自己的事,小心谨慎,不需庆祝或仪式告慰自己,是谓日常。节、日一起,尽人事,知天命,敬天畏人。

近现代以来,新节日越来越多地出现,依然节、日有别。与传统节日为基础之节日注重农业物质生产不同,现代节日政治含义居其主流,多记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如,国庆节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四青年节记1919年五月四日发生的爱国学生运动,七一记中国共产党诞生,八一建军节记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建立。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五一二国际护士节等,则因国外著名事件或人物设立,中国沿用,故加“国际”二字。如,五一国际劳动节,起因为1886年美国35万工人上街游行,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权利,1889年,恩格斯主持第二国际会议,决定每年5月1日为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是为铭记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残忍杀害捷克利迪策村所有婴儿,为保障儿童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而设立的。国际护士节的日期,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生日,倡导继承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牺牲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节日依历法而行,是为天定,现代节日,则全由人定。

更新兴的人造节日,随经济营销之需要,如野草般蓬勃而起。啤酒节、红酒节、樱桃节、服装节、婚庆节、家装节、桃花节、小说节……林林总总,数也数不清。最著名的,当数“双11”。这个本来就有点无厘头的“光棍节”,近年来不知不觉被阿里巴巴神奇地借用了,而且越用越大,光棍节,转身化为“败家娘们节”“剁手节”,一场累死快递小哥的打折购物狂欢,似乎可以名正言顺地命名为“电商节”。这些节,其核心指向当然在经济。

节,表面一样,都是庆祝,热闹,高兴,实则不同,高兴的原因各不一样,有自然的,得天时,有政治的,为人和,重经济的,拼地利——送快递按距离收钱。

节、日两词连用,遵照传统习惯,首指在节。日,在当今更多,据统计,一年365天,已有400多个各种“日”,一天一个还多。比如,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其功能意指,核心在公益,不同于老黄历的日。古今相同的,节多有庆祝,日更重提醒。

农民丰收节的设计,在节日谱系里,实现了传统节气与现代节日、食物生产与政治治理、丰收庆祝与使命提醒三重统一,具有高超的水平和丰富深刻的含义。


作者简介:李晓东,男,1974年生,文学博士。《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挂职担任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中国现代戏剧、新时期文学。散文作品有“天风水雅——李晓东天水散文系列”“乡土·矿山系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