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曾玄风作品 | 在古诗里诗意徜徉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一)探寻最美的打开方式

很是喜欢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此一档节目,诚然不能助你一看赋诗、一学惊人、一举成名,但可带动全民读诗、重温经典,分享诗词之美,感受古人智慧,从中汲取精髓、涵养心灵。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对诗词的理解向来就是:诗词、美丽、浪漫、爱情,这些都是我们存活的意义所在。身处诗词的国度,读点古诗词显得尤为重要,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里,觅得精神的入口,寻得自我的来路,探得未来的航向。在物质开始富裕、精神相对匮乏的当下,尤要探寻古诗词最美的打开方式,沿着古人的一语惊人、妙笔生花一路溯源,去切身感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那份执着,去用心体会诗歌之美、诗意之深。

诵原文,呈现与众不同的气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诵读是积淀的基础,没有量的积累,自然没有质的飞跃。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读得多了,言谈中引经据典,举止上自信优雅,自会散发诗一样的气质。“飞花令”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登诗词大会巅峰,那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就让人羡慕与钦佩。品意境,修炼表现不凡的气度。于诗而言,若止于背诵,不懂欣赏、不善品味,恐怕也难诵以致用。正如喝水解渴,但喝茶才更能品其独特幽香。所谓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只有入诗意境,懂其情愫、品其深意、解其要旨,我们的心才会通融豁达,才会彰显气度,生活才会更充满诗意。悟诗心,内化百折不挠的气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目的在于修德品之纯、成自我之美。静下心来,放空自己,从五彩缤纷的“诗心”里汲取精华满足心灵慰藉,从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悟透哲理导引快意人生,从珍惜家庭、笃学历练、修养身心、防腐拒变、体恤民生、忠诚报国等层面着手,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内化气节,做好自己、成就人生。

诵读最美古诗词,就是向古人借智慧,向古人学思想。这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令人欣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听写大会”“成语大会”“朗读者”等电视节目正唤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正开启全民阅读的时代。这样,会唤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民族文化的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如果你哪一天突然想问,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在哪里?那我不妨轻声告诉你: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在孔夫子的长衫边,在屈大夫的木舟上,在太史公的竹简里;在李太白的浪漫诗篇中,在柳三变的缠绵词赋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中;在王羲之的书法里,在曹雪芹的小说里,在梅兰芳的唱腔里……

(二)唤醒心中的诗意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最富诗意的民族。在灿烂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诗的瑰宝和诗的激情。《论语》有云: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一直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深处,都流淌诗歌、潜伏诗意、勃发诗情。怎样才能过好诗意人生,我想,大概要经过三种境界。

相信诗意:让人生添色彩,变成生活的调味。多数人的人生是平凡的、苍白的、缺乏情调的,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心态的落寞,更需要一种温暖和审美,来缓解生活中诸多压力,来浪漫平淡岁月。相比古人,当下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生活物质更繁盛了,个人眼界更开阔了,娱乐方式更多元了,生命可能性更多了,但是,心灵似乎更浮躁了,诗意好像更匮乏了。如果,我们都愿意相信诗意是人的必需品,也许,我们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享受诗意:向自然借风景,转成情感的寄托。相信诗意是前提,享受诗意是目的。坚定诗意一直在的信念,事实上,诗意就在身边,一刻也没离开,只不过因为忙碌、浮躁把它遮蔽了,而且诗意随时可以醒来,因此,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她的到来。

当我们诗兴大发、激情澎湃时,怎么才能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享受诗意呢?其实,我们可以向自然去借。如林语堂说的那样:“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里寻诗。”春花,夏蝉,秋叶,冬雪,本是自然的风景,但是,如果用诗歌的眼光去欣赏,让它们成为我们感情的寄托,那么它们就转变成一个个意象了。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果心中有诗意,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可以活跃起来、灵动起来。你不觉得吗?在醴陵这沃土,你随手随心、随时随地,捏住一片山河,拧出的都是串串诗句,撒落的都是浓浓诗意——或登攀绵亘数十里连绵不断的明月山,或观赏流淌太多依恋的三百里渌江,或游玩美景荟萃的仙岳山森林公园,或徜徉瓷城新景一江两岸·瓷城古韵风光带,或亲近寄托醴陵人文情结的渌江书院,或畅想芳草萋萋、梦想开花的状元芳洲。那么,我们的身边就到处流淌诗情画意,那,我们的生活呢?何尝不是诗意盎然呢。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

提升诗意:给意象造意境,促成物我的融合。有了自然,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其实,这种享受诗意的美好,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去寻找意境。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乃至融合,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就是意境。这也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林语堂先生有个观点:诗歌在中国已经替代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诗歌渗透到社会,使他们对大自然寄寓无限的深情,并能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这就是在提升着诗意。

诗歌之美,按照闻一多的说法,叫做“带着镣铐跳舞”。相信吗,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把生活、把事业托付给诗歌,也许,我们就寻访到了心灵归宿。

(三)在诗歌里完成生命的成长

朗读或阅读,才是心灵与万千文字交汇的最好方式,更是思想与大千世界交融的最佳通道。

醴陵作为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炮之都,在这种阅读成为时尚、学习成为习惯的全民阅读社会背景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下,无论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若能放走名利、放逐浮躁、放下杂念、放空自己,重读经典古诗词,肯定是件提升素养、修学敦品的好事。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自己的生命成长。

孩提时代:谁没跟随李白一起看过“床前明月光”,谁没问过“疑是地上霜”,孩子或许不懂什么叫思乡,但那双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小时候,谁没跟着大人一起背过“春眠不觉晓”,谁又没有问过“花落知多少”,那时,虽不懂什么叫春晓,但那种读诗的声音,断断续续、起起落落,分明就是初春的纷纷啼鸟,差点把人们的春梦惊醒。

纯真少年:青春年少,激情飞扬,谁没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豪迈?青春少年,意气风发,谁没有“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壮志和豪情?

青春时代:长大以后,当爱成了生命的颜色,爱或者失恋,谁没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期盼?谁没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唏嘘长叹?谁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情感坚守?

人到中年:压力增大,烦恼增多,谁不向往“采菊东篱下,休闲见南山”的生活?谁不喜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境界?等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谁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谁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渺茫?想想这些,我们的心是不是可以放下一点,我们的胸是不是可以开阔一些呢?

年华老去:面对时光流逝,不需要撕心裂肺的悲号,不需要怨天尤人的责怪。谁没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轻叹和感悟?其实,这种淡淡的感伤,既是回顾,又是留恋,不也是一种深沉而快意的人生吗?

回顾整个人生,无论哪个人生阶段,我们都在诗歌描绘的境界里,按照诗意的方式,完成着一切生命流程,关键看你是否在爱着诗歌,爱着诗歌一样的生活。


作者简介:曾玄风,男,汉族,中共党员,祖籍湖南祁东。先后在《世界文艺》《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散文百家》《今日女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百余篇。出版散文集《翻阅乡村》和时政散文专著《爱上醴陵这座城》。多篇短篇小说、精短散文入选各种文丛,短篇小说《没钱难当爹》在全国首届“烛光杯”教师文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醴陵市文联副主席、醴陵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醴陵市楹联协会会员、醴陵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