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征文展示】袁非作品 | 村东头的秘密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散原创总编手册 —— 梅雨墨香
西散原创大型采风征文活动唯一官方发布基地

2019“我爱祖国,人间至情”大型征文展示(29)


小村不大,老老少少加起来不到百十号人。村东头有一条青砖麻石铺成的小街,七八户人家。

有人把一间偏屋腾出来,摆两个玻璃柜台,开了个小卖部,卖点油盐酱醋、针头线脑。

平日里,大家喜欢没事时来这里坐坐,嗑嗑瓜子、七嘴八舌打发时间。

不知何时,来了一位老奶奶,搬把小凳,提个竹篮,往小卖部门口左侧一坐,卖起了蒿子粑粑(一种用糯米和青蒿做的食物)。老奶奶满脸褶皱,佝偻着腰,七八十岁的样子。

对老奶奶大家有些印象,是邻村张老四的娘,姓王。张老四排行第四,上面几个早年没有带活,其实是个独子。夫妻常年在外打工,扔下儿子给爷爷奶奶带着,每个月寄回五百六百。老两口就靠这点钱管三张嘴吃饭,供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

来了外人,刚开始大家还有点不习惯,老人连续来过几次以后,熟络了,也就不把老人当外人。

这种粑粑其实村里人都会做。因为当地田间地头到处是蒿草,把青蒿采回来后,捣碎,和着糯米、面粉搅匀,加点肉馅或者白糖,用棕叶或桐叶包成粑粑的模样,用蒸笼蒸熟即可食用。一般家庭只在过年过节时才会做一些招待客人。

王奶奶做的口味跟大家做的其实没有两样,所以生意并不好。偶尔几个放学的小孩买些当零食,大人有时赶不上饭点,临时买几个应个急,仅此而已。

但王奶奶每天下午还是坚持来,天擦黑了才肯往回转。

有人劝她:“您年纪这么大了,天天跑,万一摔个跤怎么办?再说,东西没有什么人买,也赚不了几个钱。不如回家陪老伴,带孙子,享天伦之乐。”

说了几次,王奶奶也没听进去,仍然天天来。大家也不再管她,只是生意更差了。有时候,满满一篮子提过来,大半篮提回去。

一天,有人打听到一个消息。说是王奶奶的儿媳在外地生了重病,儿子也被用人单位欠了一大笔工钱,为了给媳妇治病又借了不少钱。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给家里寄钱了,老俩口和小孙子就靠王奶奶卖点粑粑度日。

就在这一天,王奶奶篮子里的蒿子粑粑,破天荒第一次卖光了。

第二天,第三天……只要王奶奶提了东西来,大家都抢着买。有时候王奶奶找不开钱,少找三毛五毛,也没人计较。

大家当面都夸,王奶奶做的粑粑,又香又甜,好吃!

有一次,突然变天,眼看要下雨。王奶奶刚把篮子放下,屁股还没坐热,就有人跑过去整篮买走。付完钱又赶紧帮王奶奶收拾东西,催她回家。

王奶奶做的蒿子粑粑到底好不好吃?这其实已经成了小村的秘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两年后,王奶奶寿终正寝。听参加过王奶奶丧事的回来讲,她的孙子顺利上了中学,儿媳的病也治得八九不离十,儿子被拖欠的几万块工钱也费尽周折拿到了手,整个小村这个时候才松了口气。

一天,一个外村五十左右的男子,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这个村里的人喜欢吃蒿子粑粑,好卖得很。专门做了一箩筐来卖,卖了半天,也没有卖出一个。

村里的人,忍不住笑他:“你难道也是七老八十,家里也有人生了重病,还有孙子要带?”来人一听,有些明白了,羞赧而去。

后来,王奶奶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心中感动不已。

在王奶奶满“五七"那天,他抱了老人的遗像,来到村东头,把相框安放在王奶奶日常坐的板凳上。然后,逢人就跪……

再后来,小村与邻村合并成一个标准行政村。王奶奶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坚持回到老家当了村官,发誓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简介:袁非,本名袁飞龙,央企任职。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西散南国文学》编委、《诗海岸》诗刊副主编、签约诗人、《大西北诗人》副主编、签约作家。认为人生皆为原创,生活在创作,我在记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