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仇媛媛作品 | 今人解赏西湖好

 梅雨墨香 2020-08-20

我和我的祖国

 “不忘初心使命,建设秀美颍州”主题征文展示(73)



一说到西湖,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湖光潋滟,垂柳拂堤,画舫轻泛,白鸟翩飞的景象。在传统文化里,西湖成了一个美的专名词,它是不同于南湖、东湖、北湖的一个湖,它散发着诗的芬芳和佳人的气息,它的气质是秀美,是婉约。

西湖是美的湖,是诗的湖,跟中国几大淡水湖不同的是,它不招舟船货运南来北往,也不专靠水产富庶一方,它是大地的精神产品,它比较安静,潋滟于一隅,它专门生产美,生产一个地方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西湖”。

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配有西湖,它得有水系地利。颍州西湖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白龙沟四水汇流处,是“四水夹明镜”。湖既可以时时获得外流的活力,也可以静静安养自己的明媚。这是有睡眠的湖,有足够的睡眠,眼眸才清亮,不像那些大河大湖,总有风浪和机械鸣笛的干扰,它们睡眠严重不足,所以眼眸常显浑浊。这是有精神的湖,精神看得见,那便是万顷碧波,没有比这更好的气色了。气色好,养育的莲花也好,清水出芙蓉,都美得纤尘不染,空灵鲜妍。

不是任何一个湖都配叫西湖,得有历史文化的认证。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这便是认证。湖首先是自然的,继而也是文化的。不是邀誉,是湖以自己的魅力,赢得的文化奖赏。最早它是周王室的御花园,算是国字号的奖赏。随后春秋胡子国君为其两个女儿,在此建女郎台,颍州西湖便一路领赏。从诗文层面上讲,给了颍州西湖最大奖赏的人是欧阳修。

欧阳修一生八次来到颍州西湖,在此居留和做官,并且最后终老在颍州西湖之畔。如果说杭州的西湖是苏东坡的西湖,那么颍州的西湖便是欧阳修的西湖。自从欧阳修四十多岁结缘颍州,便注定了他与一个地方的终身之缘。在颍州,是他的归来;离颍州,他在诗文里归来,在念想里归来。有人将他的颍州诗分为三部分:知颍诗、思颍诗、归颍诗,分别为50首、30首、30多首。其中大都是写给西湖的,颍州西湖因欧阳修而名声大振。

我在三十年前念师范的时候,读过欧阳修的《采桑子》十首,因为喜爱,所以便一口气背了下来,至今仍记得“轻舟短棹西湖好”“ 画船载酒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等等。每一首的首句都是“西湖好”,西湖无时不好,无景不佳。他解赏每个时刻的西湖,景物也因为知音的解赏而瞬间明亮。欧阳修的晚年是西湖这位西子陪伴的,也可以说是西湖绚烂了他的诗情。

那时我极爱这写景佳句,像“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像“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像“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清词丽句,也是对我生命的装点,我在欧阳修的诗里常常梦回西湖,起初我以为是杭州西湖,继而知道这是另一个西湖——颍州西湖。

这两年,因为想写一本《与东坡为邻》的书,于是我又大量读东坡的诗文,梳理他为官、贬谪的人生历程,我看到他与颍州的两次交集。一次是1071年秋苏轼赴杭州任通判,与苏辙一同到颍州拜谒恩师欧阳修,他们在颍州逗留了一月有余。在四大西湖中,苏轼这次是首遇西湖,一个多月里,西湖应该是他们师生常游的地方吧,寒露清波,芦荻秋光,他们一定忆起了欧阳修初泛西湖的两句诗“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欧阳修很愿意将扬州的二十四桥月换成颍州的西湖十顷秋,等于说颍州西湖的秋光是可以与廿四桥的明月,相媲美的。“啼禽似与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更何况这里不缺明月。

欧阳修与二苏的颍州会,是颍州文化的盛事,也是颍州山水的幸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的美遇到解赏的目光,遇到非凡的才情,才成了世人皆知的美。而后文人间的追慕效应,又让颍州的诗情汇聚得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

苏轼第二次与颍州的交集是在时隔20年后的1091年,他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这是他为自己申请的州郡,像欧阳修一样,他也爱上了颍州西湖,是在两次见识了杭州西湖之后。他说: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下面这两句更是将颍州西湖摆到了与杭州西湖同等的地位: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他这时已56岁,阅湖无数,阅美无数,可颍州西湖仍能让他审美兴奋。

苏子跟西湖有缘,也最懂西湖。到颍州,他的政绩之一就是疏浚西湖,发展水利,美与实用并举,他让人们将清理的淤泥筑成堤坝,遍植花柳,人称苏堤。杭州西湖、惠州西湖都有苏堤,这么说颍州西湖也成了苏子西湖。诗人对一个地方爱的表示,自然是写诗,苏子在颍州为官半年时间,却留下60多首诗词,而大都被西湖领取,苏子真是湖痴。因崇拜苏子的缘故,我又无数次梦回西湖。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文化是发展的原动力,秀水是一个地方最好的风水。曾经由于黄河泛滥,西湖被泥沙填平,昔日美景,不复存在。而当代颍州人发展定位很清晰,他们深知被欧阳修、苏轼深爱过的西湖,被晏殊、黄庭坚、杨万里等一大批诗人吟赏过的西湖,不能在大地上黯然,不能只在诗歌中明媚,他们要还原颍州西湖之美,还原她诗里的样子。

平湖十里碧琉璃,四面清荫乍合时。(《初至颍州西湖》  欧阳修)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多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采桑子》  欧阳修)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都是花。(《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  欧阳修)

真乃湖里湖外都是花。唐宋有很多文人,为官一方,首先治理的是环境,以审美的眼光,以诗意的眼神,广泛种花植树,为一个地方的美丽积分。欧阳修有首诗,题目为《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初至颍州,他就开始了美的建设。

今天的颍州人,在各项建设规划中,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尤其是西湖文化,努力将西湖建成文化之湖,休闲之湖,生态之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潭,湖边遍植垂柳花卉,让一首首诗词,都能寻到自己的原景,仿佛飞出去很久的鸟儿,回来后又找到自己的巢。

一处处文化景点建起来了,会老堂、万木百花园、苏堤、聚星堂、古曲三桥、女郎台、碑林等,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穿越千年,都在当代苏醒了,而且神采奕奕。就像颍河、清河等河流,在大地上穿经越纬,绵延而至汇成西湖一样,文化的、地理的风光,再度复兴。

欧阳修曾在一首《采桑子》里写道:何人解赏西湖好?他是以一个资深游赏者的语气来发问的,有自得,也有期待。今天终于可以骄傲地回复欧阳公:古人解赏西湖好,今人同样也解赏,抑或更甚,因为古时解赏的人,大都是文人,是少数人,而今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大都能解赏西湖了。欧阳公若在世,看到今天西湖游人如织,一定会微笑颔首:乐民之乐,方为至乐。

写到此,我的神思早已一百次飞往西湖,可我不想停留在神游了,而要选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妙赏西湖。不,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时刻都行,无论是群芳过后,还是春深雨过,颍州西湖无时不美,能这样,方为真正解赏。


作者简介:仇媛媛,安徽寿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创作散文、小说、诗歌、剧本300余万字,已出版散文集《飞絮飘影》《大观园群芳谱》《走在文化边上》《来生做一株木樨花》。《飞絮飘影》曾两度作为作家出版社精品图书在《文艺报》(2010年1-3月份)上推介,《走在文化边上》获“文学创作图书专著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