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较长,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整理好,大家要静下心来看。 按摩店的,总是告诉你,湿气太重! 足疗店的,总是告诉你,湿气太重! 美容店的,总是告诉你,湿气太重! 各种广告也几乎是举着湿气太重的旗号,吃他的产品可以根治。让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是湿气太重。但我们真的了解湿气吗,或许看完了这篇文章你就知道,自己有没有湿气了 今天就一起和墨缘来看一下自己究竟是否湿气太重,湿气就是什么,又如何祛除体内的湿气! 何为湿气 我们先感觉一下,自然界的湿气,特别是南方的春季雨季,还有仲夏。沿海地区更为明显! 墨缘是南方人,身处厦门,身边很多北方来这边打拼的朋友。他们有个非常深的体会,就是非常不喜欢初春的雨季(过年开春后),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这边最冷最难受的时间断之一。 这个冷是冷得透骨,穿了袜子脚趾都是冰的。全身还黏糊糊的,被子摸上去永远都感觉没干。 空气中的湿度很高,而且温度还很低。这如果映射在人体的话就是寒湿! 仲夏,也就是前些天,大家应该记忆犹新,湿度高,就算没下雨(但一般都会有雨,今年特别多),你要是没有空调,你都觉得是黏糊糊的,这个几乎全国都一样,可能沙漠或者非常缺水的地方不会。 空气中的湿度很高,而且温度又高。这个如果反射在人体的话就是热湿! 这是一个比较粗显易懂的比喻,但人的湿气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湿这个中医词就是出自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湿邪! 淫一般解释为过度,连绵不断的意思。人体的健康受大自然的气候,温度,湿度,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来我们人体本身是有一定调节功能去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但是当我们身体出现两种情况就会调节不过来,最终形成病症积累。 一是外界变化过于猛烈,切换过于快,并且时间持续的长,那人体就难以自我调节了。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比如冷或者热,过头了,我们就是冻伤或者中暑。湿气非常重的地方呆久了身体一样湿气多。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在一楼住的原因。再说一个变化太过于猛烈身体调节不过来的例子,外面40摄氏度高温天气,室内开着空调26摄氏度,这个两个地方来回切换,次数稍微多了,就感冒了,或者中暑了 二是自身内在身体出现问题,调节不过来了! 身体出现问题的我就单从湿气的角度解析,不然太多了。现在很多人无肉不欢,暴饮暴食(有人会说,我没有呀,其实经常吃得很饱的也算)这样的话就会伤到脾胃的。脾是运化水湿的,脾胃虚弱,那水湿就难以维持平衡了。久而久之体内的湿气就多了。 还有一个现在很多人非常容易犯的,就是用水果替代主食,减肥。水果多数为寒凉,糖分又多,如果当主食脾胃是受不了的。 还有就是喝冷饮,冰镇西瓜等冰镇食物,都是以寒凉伤到脾胃,脾胃虚寒,运转水湿受损,体内湿气就增多了。 怎么辨别自己是否体内湿气重 说两个比较常见的并且典型的特征: 1、前面说到仲夏身体是黏糊糊的,是因为外界湿气重,身体会受影响。但是一年四季(或者过了仲夏后)身体都是黏糊糊的,就像身上永远穿着一件未干的衣服,那就体内湿气重了。而且身体异常的沉重,乏力,容易犯困,早上睡不醒,但又不能熟睡,全身都懒散。——湿重如裹 2、大便溏稀,并且一般都很黏马桶,一两次不算,但长期有这个现象,那体内就一般有过多湿气了!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是出现便秘,但排便却是不成形,那湿气就有点过于严重了,大多黏附于大肠,会造成大便中的毒素再被迫吸收,我们的血液也就有一定的毒素,这种毒素,轻者痘痘,疙瘩,脓包,重者其他病的引发。 湿气重会给人带来很多病状,不过上面两点是比较常见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其他的很多病状是并发的,如虚胖,面油脱发,口臭,恶心,甚至妇科疾病。也就是单纯的虚胖我们不能说这个人一定就是湿气重。 其他的细节症状我会后面详细说到!这两个几乎是共性! 我们的生活中一些陋习都在积累湿气 我们大部分人的亚健康都是自己吃出来的。前面有说过,冷饮,冰镇食物,水果当饭吃,或者无肉不欢,这是我们生活富裕后的一大诟病!寒凉伤了脾胃,运转水湿不利,湿气积累,而且还是寒湿。肉吃多,暴饮暴食一般导致的是痰湿为主。 所以这个预防和调理也很直接,就是少吃冷饮,冰镇水果,或者千万别水果当饭吃,注意饮食均衡,不要以肉代主食! 还有部分人贪凉,喜欢睡地板,特别是这段时间,地板凉,但也潮湿!很多人睡地板会有腰痛,或者四肢酸痛的病根。这就是寒湿淤结。 这个预防和调理的话就是避免在地板上以及寒凉,潮湿的地方睡觉。如有腰痛等情况用艾灸灸肾腧穴,还有疼痛的位置。挺有效果的。 交易担保 物境生活 陈年艾条,驱寒祛湿,升阳扶正 小程序 喜欢那种浪漫,或者不得已雨中漫步,淋雨了衣服也没及时换,又或者洗澡洗发都不怎么擦干吹干的人。也是容易湿气重,而且一般这种状态遇风,就容易风湿。 所以运动也好,劳作也好,不要冒着风雨。时刻保持身体的干爽,其实这几乎是我们的本能。人也没那么脆弱,一次两次一般都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次数多了,或者你刚好身体本身比较弱,那就容易出问题了。这种的可以喝姜汤,早上运动前喝一点生姜泡水,然后微微出汗可排湿寒! 4、这一点大家比较难想到,我们久坐,熬夜各种损耗身体的阳气,特别是脾肾的阳气。脾肾阳虚,水湿运转,排湿都受损,体内的湿气就大了! 湿气重该怎么办 中医里评价湿是最难祛除,用了一个词语叫如油入面,想要剥离面团里面的油,那确实是太难了。不过只要用心还是可以一点点的祛除的。前面多多少少有提祛湿的方法,这边再详细的梳理一遍。 首先湿又分寒湿,湿热,风湿,痰湿。不同的湿,用的方法会有差异。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湿,因为湿一般都不单独作案,喜欢狼狈为奸。遇寒则寒湿,遇热则湿热,遇风则风湿,积痰遇湿则痰湿! 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晰的分辨清楚湿的类别,墨缘特意做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花了两天时间,得得好好珍惜! (图可以点击放大,横看) 表格几乎都有写了,接下来是对表格的一些补充,还有疗养方案的细分! 一、寒湿:这个有分两种,一种就是外感,一种是内生。 图:舌苔有齿痕,并且发白,表示寒,越白越寒 外感:很好理解了,就是前面说的长期在一个潮湿,寒凉的地方。这种寒湿一般先入皮,然后入肌肉,筋骨,关节。所以这个最大的特点,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关节,筋骨的疼痛。最有代表的就是老寒腿,老寒腰! 针对这种的寒湿,推荐几个比较简单的祛寒湿的方法: 1、表格中提的喝生姜水,最好是老姜,还可以加一颗大枣,然后配合运动,微微出汗,这是寒湿内外都非常有效的。 2、用艾草泡脚或者泡澡,微微出汗。 3、上面两种对于寒湿在体表层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对于长年累月的老寒湿,或者入肌肉骨骼或者入脏腑的就得坚持一段时间用生姜水+运动,或者艾草泡脚。并且还得配合艾灸。 内生:由脏腑内生寒湿,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寒,或者脾肾虚寒导致,而让脾胃虚寒这是寒凉的食物吃了太多,冷饮,瓜果等等,损伤了阳气。也包括了外感(潮湿寒凉)长期侵犯身体,破了筋骨皮的防线,进入了脏腑。(女生露肚脐就是其中一种) 这种的寒湿就是体内的阳不够了,特别是脾,胃,肾。所以针对这种的寒湿,比较适合的是升阳,燥湿,就像阴冷潮湿的地方用太阳晒晒就好了。 首选的是健脾暖胃的方法,上面说的姜水和艾草都是可以的,更合适的是:苓桂术甘汤。 这个方子是千古名方了,出自出自《金匮要略》方。药物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 2、如果是腰部有湿寒比较明显的,可以用上面一个方子的衍生方子: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药物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如果寒特别重,还可以加羌活。该方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寒性关节痛,阳痿等病。 3、砂仁生姜大枣茶,砂仁可以辛温燥湿、醒脾;生姜偏温;大枣甘温,配以红茶可以起到很好的祛寒湿功效。 砂仁生姜大枣茶的制作方法:将大枣加水煮熟晾干,生姜切片加蜂蜜炒至微黄,将大枣、生姜、砂仁和红茶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每日喝一剂,分3次将枣吃掉即可。 4、简单一些的,主要是芳香醒脾化湿,如花椒水泡脚,四川人喜欢吃花椒祛湿,还有藿香正气水都是很好的去寒湿的。有人说藿香正气水不是治疗中暑的吗,实则不然,在夏天如果是吹空调,受寒受凉了,用藿香正气水更有效,都是驱寒祛湿为主。芳香中药还有苍术、佩兰、砂仁,还有白豆蔻、草果等。 交易担保 物境生活 芳香祛湿,仲夏首先鹅梨帐中香 小程序 再者就是一定要多运动,微微出点汗,这边还是推荐我比较喜欢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一类的。 二、湿热:湿重以化湿为主,热重则以清热为主 图:黄表示热,白表示寒 表格中有写湿热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但这边想在详细的展开说: 长夏湿和热太强盛了,侵犯人体,这是气候,有些是地理环境,如四川,海南等地湿气和热气都强盛的一些地方。长期在这个地方生活身体就比较容易被入侵。特别是身体内部本身出问题了,这些湿热就有机可乘了。 2. 饮食不节,每一种湿都和吃有关,热湿也一样,只是吃的是比较油腻,中医称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什么是偏嗜肥甘厚腻,比如肥肉、糯米(及加工的食品,糍粑,麻糍之类),油炸食品,海鲜,甜食。 还有过度吃饱,长期无规律饮食,都会导致脾胃受不了,那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脾胃长期堆积一些杂物,这些杂物就产生湿热。 还有就是爱喝酒的,或者长期饮酒的人,体内一般也比较容易产生湿热。酒本身就是自带湿热。如果喝多,又长期喝,那一样伤及脾胃,湿热蕴结。 3.脾胃失健,这个算是所有的湿气重的根本原因了,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湿,都和脾胃有关。 4.情志因素,这一块是比较容易忽略的,但是却是很多人产生热湿的原因,过度思虑,情志不畅。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都很复杂,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给我们的一个压力,但心态也很关键。思则气结,这气结就直接后影响肝的疏泄。包括情志不畅,都是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是梳理脾胃升降的,中医五行称之为:“土得木而达”。反之肝郁结,脾胃升降失调,湿热生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得了肝炎的人会有湿热证。这种的就要先调肝胆了! 湿热除了分湿重和热重,还分湿热于脾胃,湿热于肝胆,湿热于肺腑,湿热于大肠,湿热于膀胱。 ——1—— 湿热侵于肺腑,常见咳嗽胸闷,导致气机失常;这是湿热初起,用三仁汤,【组成】杏仁五钱(15g),飞滑石六钱(18g),白通草二钱(6g),白蔻仁二钱(6g),竹叶二钱(6g),厚朴二钱(6g),生薏苡仁六钱(18g),半夏五钱(15g)。 三仁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用于湿重于热者。 ——2—— 湿热再入脾胃,常见腹胀,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导致脾胃失调;称之为脾胃湿热证,用藿朴夏苓汤【组成】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豆豉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一钱(3g)。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 ——3—— 湿热入肝胆,常见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情绪郁结,重者全身皮肤和眼睛都发黄,伴随身体发热发凉交替(情志不畅引起的多);称之为肝胆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龙胆泻肝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脏腑热,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之功效。 ——4—— 湿热入膀胱,常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称之为膀胱湿热证,用八正散,【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g。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八正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5—— 湿热入大肠,常见腹痛腹泻,而且是那种里急后重(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严重的会有便血,还有严重的是出现便秘,但排便出来一样是大便不成型,这个文章开头有讲不再重复了。称之为大肠湿热证,用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白头翁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效。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 湿热嫌吃药麻烦的,或者不是很严重的,就用市面上最常用的红豆薏米汤,原料:红豆100g、薏米50g、饮用水1500g。薏米既是一种食材又是一味中药,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那么薏米又叫薏苡仁,味甘淡偏凉,入肺肾经,具有利水、健脾、清热的作用,与红豆相配更增加了清热利湿的作用。(脾胃虚寒的不合适,所以标题说,吃红豆薏米有可能还会加重,是脾胃受不了) 牛羊肉都要少吃些。还有烟酒也是少沾! 痰湿:痰湿留滞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 上一次我写了失眠的文章大家有认知一个痰热内扰,和这个痰湿是极为相识的,大都是吃惹的祸。感兴趣的可以倒回去看一下。失眠=自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睡不着,看完这篇文章估计你就明白了(建议收藏) 痰湿和其他湿最大的区别就是爱吃肥肉,无肉不欢,多有痰,胸闷,身体虚胖浮肿,全身黏腻(从里到外,皮肤头发,到大便)。痰湿还会引发肥胖(超级难减肥),三高,痛风等病症。 痰湿体质一般男性稍微偏多,因为过度喝酒吃肉的缘故,当然前面讲的所有会积累或者生成湿气的因素(寒湿和湿热的湿气),都有可能导致痰湿,因为痰湿是由湿无法运转,日久湿生痰。 图:肢体浮肿,按压后要很久才能反弹 无形之痰滞留在体表,肢体,表现为油头垢面,皮肤松弛,下肢浮肿,脚气,容易长痘,湿疹,痤疮,肿块,息肉。 滞留在关节,肌肉,表现为疼痛, 滞留在呼吸道,主要就表现在咽部的异物感,总是嗓子觉得不适,但是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以及口臭; 如果滞留在胸腹,容易胸闷、气短; 如果滞留在胃肠,就是食欲不振,然后大便稀溏黏腻。 常用药方: 六君子汤,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欲不佳,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痰湿在脾胃) 二陈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用法 二陈汤,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痰湿在呼吸道,肺部) 金匮肾气丸,源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金匮肾气丸,主要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痰湿在于肾,这也适合湿寒证者) 常用食疗菜谱:白菜冬瓜汤。具有健脾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能化痰清热消食。冬瓜最好不用去皮,增加利水消肿的作用,对痰湿体质的人最好。 还有白扁豆也不错。 最后面还讲了一个风湿,此风湿非风湿病 风湿是风和湿侵袭人体,一般会和寒,热,痰协同作战。这个在中医叫痹症。 痹最大的特点是麻木,僵硬,疼痛,和其他的湿相比就是多了一个风。 痹要说起来非常复杂,这边不敢深入写了,现在已经有点长篇大论了,墨缘就补充一些常见的对症方子吧。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组成:麻黄(9g)、 杏仁(6g) 、薏苡仁(12g)、 炙甘草(3g)。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湿病篇》,是张仲景治疗风湿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剂!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下午3点到5点)剧者。 其他比较多的内服的药方都比较多毒性这边不做推荐,泡脚泡澡的可以推荐一些。 艾草,生姜还是主推的,然后就是一些藤类中药,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加上一些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比如说怀牛膝、透骨草。用水煎泡脚或者关节。 风寒湿用艾灸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这边也终于接近尾声了。你们都看累,下面是一些综合的日常方案。 穴位刺激,寒湿类都可以用 艾灸,其他的用针灸,刮痧,按摩点穴都可以。 祛湿主要刺激这三个穴位:中脘穴、足三里和丰隆穴。 其中在寒湿中提到一个方法是可以通用于所有祛湿的方法,芳香祛湿,古人有一个很优雅的方法,就是在房间点香,如沉香,檀香,艾草,以及其他的一些中药合香。原理是芳香醒胃,激发脾胃的运转;还有就是芳香能让人心情愉悦,并且通气理气。水湿得于运转,湿气祛除。 还有就是运动了,所有的湿都可以通过运动排汗来祛除,所以长期运动的人身体湿气是比少的。首推的是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一类运动。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的来源就是脾,要想断绝湿气的来源,必须要把脾胃调理好。大家可以看看我以前整理的一篇针对脾胃的运动保养:脾胃不好,可以这样动动,超简单(调理脾胃的气功大全,建议收藏) 作者简介:物境墨缘,一个喜欢传统武术和中医的90后小伙,希望在这和大家一起学习武医,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体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