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说家风】态度是嵌入灵魂的通行证:身心合一就没有烦恼了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故事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家风故事!

关注



树立家风,是每一个“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文/张建云

《道德经》开讲第17天。

最近两年,有不少朋友登门拜访,说要“拜师学习国学”。一般都会与来人讲弈秋的故事。

2000多年前,山东曲阜有个围棋大师叫弈秋。因为棋术高明,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

弈秋收下两个学生。A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怠慢,十分专心。B学生虽拜在门下,却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若有所思,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天鹅什么时候才能飞来,也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我问来者,为什么B学生心不在焉?

这篇课文我们在小学或初中的时候就学过。来者大多知道答案,回答说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为了社会身份吧。

我自然没啥身份,只是有一份对国学的热爱与执着。但很多人为了时髦,冠以“学国学”的名义标榜自己。持如此初心,定不会与其为伍。

凡事,态度决定诚意,决定成绩,决定成败。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从抖音17秒视频被热衷,我知道这个社会的专注度快完蛋了。太多的年轻人,还有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喜欢以最快、最近、最短的方式获取知识。

我们几乎走入了一个新的“文盲”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手机读书、看报,但大多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且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广告和感兴趣的消息带走,有时候打开电脑看邮件,竟然也会莫名其妙地迷失十几分钟。

文盲的特征是因为大脑迟钝不会思考,或者因为不会思考而大脑迟钝。我们现在是不去思考,啥事都可以在网上查询,所有的信息都能跳跃眼前。不会思考与不去思考都是不思考,后者似乎更可怕。

讲个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家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运动。一天父母外出,担心孩子没饭吃,便烙个很大的饼套在孩子脖子上。一周回来发现孩子只吃了嘴边的几口,竟然忘记用手转动大饼来解决饥饿。气若游丝,几近死亡。

我不知道以后的人类是否会活成懒孩子一样,因为娇惯而失去本能。

说到归其就是个态度的问题。一个人啥都拥有,就是没态度,最后也就啥都会失去。有了态度就有了一切。

情感淡了,是缺少了一心一意;成绩差了,是缺少了聚精会神;日子乱了,是缺少了诚心诚意;朋友远了,是缺少了推心置腹。

有句广告语: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只是身体在路上,叫行尸走肉;只是灵魂在路上,叫魂不附体。之所以我们越来越忙碌,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幸福,就是形与神分开得太久了。

老子问道,假如精神与形体合二为一,还能分离吗?

回答当然是不能。

但凡成大事者都是心无二用,都是心无旁骛。所以,《道德经》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很多学者把营魄解读成魂魄,在这里我有些不同意见。

老子不怕鬼神,因为不信鬼神。

在《道德经·第六十章》所说的“其鬼不神”也是持批判态度,第六章所谈的“谷神”说的不是神,而是道。

而,本章(第十章 )开头便说“载营魄抱一”。

何为“营魄”?

众多人解释成魂魄。

何为魂魄?

魂,古代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是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魂与魄都是依附于鬼而存在的。老子为什么要谈“魂魄”?

问题出在“营”上。

营,没有魂的意思,而有缠裹之意。

假若营不是魂的意思,就应该把“营魄”解读成缠绕魄。这就有些费解了。

再来看“魄”。

现在流行的《道德经》基本都是魏晋玄学代表人物王弼的版本。但,1973年马王堆出土了帛书版甲乙本《老子》。上面的这个“魄”字却是“袙”。

什么是袙(pà)?

束发的头巾。

好了。按照此理分析:“营魄”该是“营袙”。

意思是缠裹束发的头巾,延伸为缠发的长发巾或长带子。古人是长头发,为什么要“营袙”呢?

再来看1973年马王堆出土了帛书版甲乙本《老子》。上面的“载”字却是“戴”。

这下明白了:“载营魄”应该是“戴营袙”。

“戴营袙”是一种读书、做事的态度,就是束发正冠、整理仪容仪表之意。如同现代政府机关、学校和工厂等地的公共场所的大镜子,称为“仪容镜”。

“抱一”怎么讲?

与之合一。

“戴营袙抱一”的意思是,束发正冠、心意恭敬,与之合一?

与什么合一呢?

与身体,与心灵合在一起。

戴营袙抱一,能无离乎?

怎么讲?

老子问道:精神与形体合二为一,能不分离吗?

您说能吗?

一切取决于态度。态度是嵌入灵魂的通行证。学习、爱情、婚姻、为政、从商、艺术,还有教育,身心合一就没有烦恼了。

今天的原文是《道德经·第十章》:戴营袙(pà)抱一,能无离乎?

张建云

著名作家、国学学者

天津市青年家风研究院 院长

微国学创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