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说家风·致良知篇】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这两个习惯,这是病根,改掉就可以了 (第29篇·总第2398篇)

 微国学 2020-08-20

家风

家长变一念,孩子好十分

请听张建云国学家风课

关注

文/张建云

致良知·说家风”开讲第29天。

一个学生进入两种状态基本就会退步,从而学习成绩下降。一是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的学生有3种情况:1、都会了;2、都不会;3、不知道会不会,跟我没关系。

历史上学习没有问题的人大体只有一个,就是颜回。最初孔子也不相信,还觉得颜回是第二种情况,都不会,或者智商有问题。《论语·为政第二》记录了孔子的心态变化: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啥意思?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历史上似乎找不出第二个颜回。可见,学生不提问题大多都是态度的事。

事实证明,每个孩子都是提问题专家,从花草树木到鸟兽鱼虫,再到飞机大炮、山川日月,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越小问题越多。为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没问题、少问题了呢?

我在机场见过一位妈妈。几岁的孩子,一个劲儿地问为什么。一会儿问机场怎么这么多人?一会问为什么飞机能飞到天空?再问天为什么会下雨?紧接着问鸟飞的比飞机快吗?

妈妈在开心地刷着朋友圈或者看视频,起初耐着性子解答,没多久就下了最后通牒,厉声轻吼,没看妈妈忙着吗,怎么老问!

显然,孩子的自尊和求知欲受到伤害,下次再有问题就要思考一下了。

还有些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不对路,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问孩子问题。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大多是:

1、幼儿园的饭好吃吗?

言外之意,不好吃我找园长。

2、上课认真听讲了吗?

意思是,我不太相信你能认真听讲。

3、老师留作业了吗?

这是个潜在的硬伤。从幼儿园就替孩子操心作业的事,到了小学麻烦就大了。应该启发孩子自己学习、做作业的兴趣,他做不完或者做不好老师自然就会找他。作为家长,应该省略“老师留作业了吗”“老师留的什么作业”这一步,而直接达到你做的真好,真细心,字真好看......

这样的问法致使孩子越来越疏离父母。而应该换成:

1、今天哪件事最开心?

这是练习孩子表达能力的时候,基本上都可以绘声绘色地把开心的事描述一遍。然后,我们帮孩子理清事情的时间、地点、任务、起因、经过和结果,无形中培育了写作文六要素的功夫。

2、今天最爱吃的菜是哪个?

于是,我们就引导孩子来表达:菜品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什么口味?什么形状?用什么盘子装的?继而说,第一口菜是不是先夹给身边的同学了?

3、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他的优点是什么?

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要引领孩子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发现同学、老师甚至厨师和身边人身上的优点,这就是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

忌讳这样的问法:今天是不是又不高兴了、是不是没吃好饭、是不是有人欺负你......

不要问是不是,而要问为什么。学会与孩子交流,才可以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与乐趣。

孩子走过了提问的好奇心阶段就会进入“我知道”的傲慢期,俗话说“逞能”。这是第二种状态。而这种逞能大多是来自于家长的自以为是、自命清高或者命令式的语言。无论是谁,大人或孩子、学生或老师、领导或下属,只要一进入傲慢期就会遇到麻烦,轻则成绩下降,重则与机会失之交臂,抑或受到他人冷落和排挤。孩子在学校受人欺负,不合群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有个寓言。

一人被一狼追赶,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抓起一块羊皮披上,混入羊群。

狼追到羊群前,分辨不出哪个是人,便问计于狐狸。狐狸對狼耳语几句。狼窃喜,对着羊群高喊,人啊,你装扮成羊,真是太逼真了,我一点也看不出破绽。人啊,虽然你聪明,但有一事你无法做到,你能把自己扮成狼吗?

话音刚落,只见人气呼呼地站起,把身上的羊皮一掀,谁说不能?

说时迟那时快,狼猛扑过去,咬住了人的喉管。

后来,狼说了一句话,在狼群中广为流传:如果你想看清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就让他去逞能。

阳明先生说,各位最近见面时,为什么没有多少问题了?莫不是都认为已经会了、懂了、明白了?实际,这就是的自满和不用功。岂不知这便是私欲一天天膨胀,象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打扫就会又多一层。

一个人的傲慢就像阳明先生所讲的地上尘土,若不去清扫便越来越厚,离本来面目越来越远,人便越矮越傻。

阳明先生继续说,只有踏实用功,努力探寻,多提问题,永无止境地学习,达到一种纯净洁白的程度,心灵上没有一丝一毫地积弊和遮掩,才可以培育出尚好的智慧。

从培育孩子和自己的好奇心开始,从提问题开始,从祛除内心傲慢的垃圾开始。让生命精白通透,让学业厚重有成!

今天的原文是《传习录·卷上·陆澄录47节》: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张建云

作家、国学学者

全国妇联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

天津市青年家风研究院  院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