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散原创】梅会林作品丨石头记

 梅雨墨香 2020-08-20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半亩书舍

半亩书舍——西散原创选稿基地

半亩书舍——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半亩书舍——最具亲和力原创散文平台


看到这个题目,诸位请勿展开想象,在下笔端的石头非青埂峰下女娲炼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补天后剩弃的那块。那块顽石后来有了灵性,自来自去,可大可小,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演绎了一场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爱恨情仇。之后顽石复归青埂峰下,留下一段故事和偈语,成就了曹雪芹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也称《石头记》。红楼一梦,这块虚幻的顽石让后来人倾尽多少精力和才学,孜孜以求而不得真容。

我笔下的这块石头没有青梗峰下的顽石那样神奇,那样古老,那样虚幻。它诞生于赵武灵王廿二年,即公元前304年,静立在河北省邯郸一座不高的朱山峰顶,长2米,宽0.4米,斜面西向,上有15字的摩崖阴文:“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石刻结体为李斯小篆体,字体修长优美,笔画圆润流畅,刀法自如洗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依旧清晰,犹如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兀自袒露着书页,让后来者去参悟字里行间蕴藏的历史痕迹,去解读无声的岁月留下的公元前那场盛宴及其前前后后的故事……

公元前304年8月,赵武灵王赵雍骑在马上,窄袖短袍,身躯伟岸,威风凛凛,行进在最前面。三军将士跟在身后,簇拥着他,步兵跟随,车辆载着战利品,浩浩荡荡,从中山国向南凯旋而归,大军尾部扬起一路风尘。大军回到赵都邯郸,马回厩厮,剑戟入鞘,矢镞装袋。

武灵王抖落一身征尘,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对大臣肥义道:“此战大捷,应该隆重庆贺一番,犒赏三军!”

“是的,吾王英明,就安排在信宫吧。”肥义快乐地说。

“好!”武灵王哈哈大笑,笑容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神秘,因为他心里有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武灵王大朝信宫。信宫在离赵都邯郸北边20多公里处的易阳城,也是赵都邯郸的陪都,位于洺河北岸的台地上,洺河古称南易水,水北为阳,故称之为易阳。城郭周长4.5公里,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大殿错落有致,青砖黛瓦,画梁雕栋,走壁飞檐,巍峨庄严,气势恢宏。这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易阳城沐浴在宜人的暖阳里,金碧辉煌,显得气象不凡。大殿筵席纷陈,珍馐良馔,美酒玉液,钟鼓喧天,丝竹阵阵贯耳,丽人翩翩起舞。文武百官,三军将领,盛服出席。武灵王坐在上首,头戴貂蝉冠,洋洋得意,尽显王者气派,把酒道:“这次北征,鞍马劳顿,诸位想必记得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今天就用这上等的赵酒佳酿犒劳诸位,请!”

众人山呼“吾王英明”,连干三樽。

三樽酒下肚,武灵王兴致大增,开怀畅谈起来:“环视今日之天下,纷争四起,风云变幻,这是英雄者的时代,这是智慧者的碰撞。雄主杀伐天下,猛将驰骋疆场,这个时代注定会载入史册,令后世之人神往。我先王处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为屏障,以滏水之险为天堑,修筑长城,以图强盛。吾先王多次出兵南下东征与齐、楚、韩、秦、魏等国角逐,争夺地盘,均受到各国强兵的抵抗,况且齐、魏、秦环伺吾赵领土,且一再攻吾。北方的中山、林胡、楼烦等强邻虎视,不断侵扰吾地,而无强兵之救,致使吾赵国难以南北兼顾。为探寻治理国政之法,找到一条使赵国迅速强大的策略,吾云游全国,效法胡人,身穿上衣下裤,衣衿左衽,头戴鹖冠,脚蹬革靴,骑马射箭。三军将士日夜操练,战力大增。为再图发展,吾需战略转移,避开南部的诸侯争霸,向北扩张,进而吞并中山、云中、九原北方边城,西出榆林,避黄河之险,攻击秦都咸阳之背,为拓展疆土铺平道路。”

一番话说的众臣心生肝胆,热血澎湃。武灵王与诸位又干一樽,接着道:“特别是中山国,乃吾心腹之患。此国占有北方重要地理位置,西控太行,东临河北平原,其北边有燕,中山横隔在南北中间,曾屡次兴兵与吾为敌。吾向北扩张,首先要拔掉这个钉子。去年,吾10万大军进攻中山,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鄗城、石邑、封龙、东垣等七城。一来凭将士们英勇顽强,二来也得益于司马喜提出的割让四邑求和的主张,并献城投降。此次北征之胜,也是上天佑吾,司马喜于吾有功啊!”

去年司马喜献城有目共睹,这次北征中山之胜司马喜有功众人不得就里。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去年武灵王统帅三军,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牛翦率领战车和骑兵,赵希一并率领胡与代的士兵,五路合击,中山国丞相司马喜献城投降,他和他的儿子司马子期都成了赵国的功臣。此前几日,丞相司马喜以前往赵国了解敌情为由,向中山王请求出使赵国。他到达赵国后,首先向武灵王一五一十报告了中山国内部的情况,把中山国现在的城邑、土地、军队数量,以及这些军队的分布情况等国家机密,全盘兜出。武灵王大喜,赏给司马喜两千两黄金。司马喜回国后却对中山王说:“赵国决定不再攻打中山,赵王答应与中山结盟,共同对付秦国。”中山王非常高兴,以为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没想到这么快赵国就又开始出兵攻打中山。中山王问司马喜怎么会这样,司马喜装出很气愤的样子,说:“赵武灵王真是个言而无信的小人!”中山国由于缺乏战备,溃不成军,赵国捡了个大便宜。后来,司马氏全家被逐出了中山国。司马氏迁居于秦国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市),秦国灭亡后入汉朝为臣,为汉朝皇帝的史官。有人考证司马喜是司马迁的先祖,司马迁在追溯其家族历史时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便是佐证。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赵武灵王公元前305年、303年攻中山国均有记述,唯独304年没有记载,笔者斗胆度一回君子之腹,是否和其先祖司马喜叛国的耻辱有关?

易阳城周围绿树环绕,鸟儿啼鸣,千里田畴沃野,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悦耳的乐曲从城里传来,余音袅袅,引诱的鸟儿不肯飞去;那美酒的醇香在空气中氤氲,四处弥漫,让城外经过的人都会陶醉。饕餮盛宴从上午直至落日西下。有些醉意的武灵王举樽道:“中山国一天不除,吾一日不甘。待明年吾与诸位再征中山,直捣灵寿(中山国都城),与诸位痛饮中山美酒!”

提起中山美酒,众人心向往之。中山建国历史久远,有战车九千乘,不仅国力鼎盛,且美酒闻名遐迩,《周社》中说:“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素有“中山美酒千日醉”之说。“打到灵寿去,痛饮中山美酒,强吾赵国!”众人群情激昂,纷纷举樽一饮而尽。

大臣肥义醉意惺忪地说:“此次盛大朝会扬吾赵国威风,张吾赵国志气,应该刻石纪念。”

“提议甚好。”

“刻石应该放在一个明显处,昭示天下,彪炳千秋!” 大臣楼绥说。

“那就竖立在朱山峰顶。”武灵王用手一指距此2公里处的朱山方向,豪迈地说,“刻上‘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

于是,一块摩崖刻石便出现在了拔地而起的朱山峰顶。

赵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03年,又进攻中山国。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武灵王在肥义等老臣辅佐下,浑然造成“胸开三尺,气胸万夫,志吞四海”的伟姿王者,在战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成为唯一可与秦抗衡的强国。

朱山刻石穿过朝代更迭,任凭岁月荏苒,历经无数天灾人祸,逃过战火兵燹劫难,至今历时2323年,如赵武灵王的嶙嶙风骨,傲然屹立于天地中,引得后来人膜拜、探究、考研。


作者简介:梅会林,六十年代出生,大学中文毕业,现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卫生健康局工作。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瞭望》《人民论坛》《中国干部教育》、浙江《时代先锋》、天津《党课》、河北《大众文艺》《党史博采》《共产党员》《探索与求是》《干部党员人才》《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燕赵都市报》《河北教育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法制报》《邯郸日报》《邯郸晚报》等各级几十家报刊。2014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长篇历史故事《连氏五进士》,是中华文化促进会连氏文化委员会河北分会特邀顾问。间隔20年没投稿,2019年初恢复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