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坊间戏说诸葛亮 魏建国

 白羊文艺 2020-08-21



坊间戏说诸葛亮 


  魏建国


提起诸葛亮,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相。
很早时候,知道诸葛亮是由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而得,意思是人多有主意、有智慧,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今天,要说的诸葛亮的故事,既不是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也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而是从长辈们口中所传说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确是个大人才。他在南阳一边耕田,一边自学,终成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有志之士,也成为当今励志的楷模。
刚开始,他的名气还不算太大,只在南阳一带隐士圈子里有名气。和他齐名的还有一位隐士,叫庞统,名士元,大家把他们比作“卧龙凤雏”,并说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
适时,刘备遭人追杀,落荒而逃,不慎掉入檀溪,是白马的卢救了他。之后,又巧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向他引荐了诸葛亮。他早从军师徐庶的口中得知诸葛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这次又经水镜先生引荐,他是求贤若渴,于是有了三请诸葛亮的美谈。
诸葛亮在隆中分析了天下形势,制定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刘备感慨:“得先生如鱼得水,遂拜为军师,统帅三军。诸葛亮也不负重望,上任后,玩了三把漂亮的“火”,一把火烧博望坡,一把火烧新野,一把火烧赤壁,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新官上升三把火”的来历吧。三把大火既巩固了他在军中的军师地位,也奠定了以后三国鼎足的局面。
诸葛亮的才华遭周瑜妒忌是从草船借箭开始的。
周瑜,东吴水军都督,年少而有为,博学多才、深谙韬略,深得孙权倚重。在赤壁大战中,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可见周瑜确是一个有谋略、有胆识的人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一愁莫展,找诸葛亮帮忙,诸葛亮满口应允。适值隆冬季节,两北风刮的正凶,如果没有东南风,火烧赤壁只是一句空话。借东风,也是周瑜难为诸葛亮,便好借口除掉诸葛亮。结果,诸葛亮披发仗剑、设坛求风,果真借来东风,孙刘联盟大获全胜。周瑜更是妒忌诸葛亮,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有此人在,东吴霸业难成,必除之而快哉。
赤壁大战后,曹操元气大伤,逃回北方一蹶不振。
荆州,地势险要,水陆要道,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先是借,后是占,东吴几次索要,赖着不还。
趁着周瑜负伤养病,诸葛亮指挥军队占领了原刘表的许多城池,并收服了黄忠、魏延等许多强将,刘备一下子今非昔比,可谓兵强马壮、锐不可挡。
周瑜眼看刘备做强做大,怀恨在心,连施几计都没成功,连累自己的伤口几次愈合又迸裂。
第三次用计骗刘备甘露寺招亲,结果,诸葛亮施巧计破了周瑜的诡计娶回了孙尚香。周瑜偷鸡不成蚀把米,气急败坏,带兵追到了江边。只见江面上旗幡招展,号带飘扬,诸葛亮早已派来的援兵接走了刘备和孙夫人。士兵们兴高采烈地高声唱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一句又一句的刺激,周瑜听完后大叫道:上天不公,既生瑜,何生亮”,惨叫一声,箭伤迸裂,昏死了过去。
三天后,周督都病亡的消息传到了刘备大营。东吴派人来报丧,诸葛亮决定过江吊孝。
临走时,众人规劝军师,恐这又是周瑜一计。诸葛亮敬重周瑜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又惺惺相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走进灵棚,诸葛亮百感交集、万分悲痛,想起自己和周郎联手抗曹的一桩桩、一幕幕场景,禁不住潸然泪下。两边东吴的文臣武将也被诸葛亮的真情打动了,事先安排好的暗杀计划也泡汤了。
诸葛亮伏在棺椁上越哭越丧心,边哭边观察,发现棺椁上有好多小气眼,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诸葛亮明白了一切,哭得更悲痛了。边哭边用鼻涕糊住了小气眼,故意过了很长时间才止住了悲伤。寒喧了一会儿,才返回了自己大营。
几天后,东吴便举行了隆重的周瑜丧葬活动。从此,东吴失去了一位可以与曹操抗衡的良将。
刘备占据荆州后,又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下,占领了四川、汉中等地区。刘备过世后,刘禅继位,拜诸葛亮为“相父”,掌管朝中一应事务。
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的遗愿,日理万机、鞠躬尽瘁。先是采用“攻心为上”策略,七擒孟获,使其心悦诚服,很快平定了南方战乱。接着革除弊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操演兵马,待兵精粮足之时,诸葛亮上《出师表》讨伐曹魏,有诗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先后六出祁山兴兵伐魏,欲一统天下。第六次出祁山时,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形成对峙局面,双方互有胜负。司马懿又是诸葛亮一个劲敌,几次设计诱敌出兵均告失败。



彼时,诸葛亮由于事事躬亲,不善放权,操劳过度,日感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积劳成疾。传说,诸葛亮为了延长寿命,在帐中按照北斗七星方位设七星坛祭拜取寿,结果因魏延私闯大帐而徒劳。诸葛亮深知来日不多,便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增灶减兵”之计,悄无声息地一批批撤兵,待到安排完后事便溘然长逝。
蜀军兵退到安全地带后,树起了白幡,宣告诸葛丞相已亡故。司马懿得知后,后悔不已,立即亲率全部人马由后面掩杀而来。他追得正起劲时,忽山上密林中竖起了一面蜀军大旗,上面绣着斗大的“诸葛”二字,随后,一四轮车上端坐一人,面带微笑,手摇鹅毛羽扇,大声朗道:“仲达,我在这里等你多时了”,说完,伏兵四起。司马懿抬头一看是孔明,知道又中计了,吓得立刻拨转马头狼狈逃窜,还不住地说:“差点又中了孔明诈死之计”,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蜀军撤回汉中后,悬挂起白幡,三军戴孝,正式昭告蜀国臣相故去,有诗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得知后懊悔不已,来到孔明驻扎过的营盘,他看到营盘设计的一丝不苟,无懈可击,攻可进、退可守,不住地挑起大姆指,连连夸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吾远不及亦。”对孔明佩服得五体投地。
几天后,司马懿诚心诚意来成都给孔明吊孝,这也是惺惺相惜,仰慕孔明的绝世才华,早已把诸葛亮当成了他心中的偶像。在孔明棺椁前的桌案上放着一部奇书,司马懿好奇地打开了书,只见第一页写着“司马懿死于此地”,他很纳闷,依次翻开书,每一页写的都是这句话。司马懿气得嘴唇发抖,手指颤抖,揭纸的手长时间翻不过一页,他不由自主地把手含在嘴里,抿湿后揭下一页纸。手指湿润后增加了沾性,果然一页一页翻快多了,翻完整部书后,几乎把书打湿了。
司马懿心情糟糕透了,怎么也搞不懂其中的原委,气急败坏地回到了曹魏大营。几天后,传出了司马懿死亡的迅息,疑似中毒而亡。原来,孔明灵前的那部书是用毒药水浸过的。
嫉妒是一剂毒药,又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有时更是一场各为其主、你死我活的斗争。
故事都是长辈们口中传下来的,和史实不沾边,权当茶余饭后的消谴罢了。
作者  魏建国
山西左云县人
文学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