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翘楚 为观止 为大美(转自网络)

 溧眼观印 2020-08-21

说到古来的石雕大师,行家无不艳称清代康熙时的周尚均。尚均,名彬,福建漳浦人,是几世纪来,公认的巨匠,寿山石日后享有它石不及的巨大影响,也是与这位大师的施艺推介不无关系的。

这件“太平有象”(连座高9.5厘米)为周尚均所作,“尚均”阳文篆书款镌于象的腹部。采用的是寿山石中的逸品——将军洞所采的白芙蓉晶,石洁白如羊脂一拳,剔透润莹,像捏得出油来的那一种。这等佳石,是足以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和热情的。作品为其定名为“太平有象”,因为这是明清时期时兴的题材。小童持“瓶”音谐“平”,“象”音谐“祥”,故曰“太平有象”或可称为“喜象升平”。寓有吉祥祈福的好意头。
西汶艺术网[http://www.]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神圣祥瑞的动物。在三国时代,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象赞》称:象之为兽,形体奇诡,身倍数牛,鼻为口役,望头若尾,服重致远,行若邱徒。历来佛门又以象喻事,称为“象王”。若《涅槃经》载:“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而尚均所镌刻的这尊六牙白象,则更是天庭神兽,是释迦牟尼和普贤菩萨特定的坐骑。

尚均的这件“太平有象”是令人赞叹的极品。我们不妨对其作些艺术上的诠释。象是动物中很难刻画和表现的庞然大物,一味求圆浑,容易坠入臃肿,失之神采;一味求风动,又易于坠入机巧,失之庄重;一味求平实,又易坠入呆板,失之灵性。作者巧妙地以体态之憨重与摇头摆尾、扇蒲耳、甩长鼻的灵巧动作作了得体的处理。笨重与轻灵的对比,静止与动态的对比,将神象处理得硕大而平和,崇高而肃穆,充分地塑造了神象“行止神异”不同凡俗的仪态。

对居于神象上下的一对人物的处理,作者也充满了睿智。小童居于高点,持瓶匍匐于象背,作者对其从形态、衣着、举止、神情都作了微妙的刻画,一派调皮、稚嫩、惬意且忘我的态度。而蹲于神象下侧的老象奴,手持象钩,持重老成,背身仰视,脸庞面天,且落腮胡子高翘,一少一老各具个性而顾盼有致。尤其是老象奴的姿态及造型诙谐、突兀、耐咀嚼、堪回味;知难行难,去平庸,生新奇,得前人之未曾有,出人意思,足见高人手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