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野谈历史 2020-08-21

中国深钻技术,于11世纪中叶发明,大约在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传入西方,并首先传入欧洲,成功地钻出了第一批自流井。李约瑟博土在《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史上的交往》中述道:“在古代四川,从有些钻孔涌出的天然气已被用来煮熬从别的钻孔抽出或流出的卤水。没有迹象表明1000年中这项技术传到其他文化中。后来阿拉伯作家才有一两处记载,紧接着欧洲12世纪又成功地打出了第一批自流井。……这必然是由阿拉伯海员从海路传去的。可能是通过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传开的。”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同时李约瑟又在《科学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一文中明确指出:“毫无疑问,有关这些方法的知识从中国传出去,导致了1126年在利勒斯附近钻探第一口自流井。”李约瑟认为,当东半球一项重大科技发明后,便即向东、西扩散,在东半球另外的地方出现,或是在西半球出现。但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交往渠道,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

中国钻井技术早期传入欧洲,由于历史久远,确实存在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交往渠道,但李约瑟提出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从海路西传欧洲,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可信的。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一、欧洲12世纪初钻成的第一批自流井是应用中国的钻井方法

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西方世界(包括欧洲)没有发明深钴技术,唯有中国在11世纪中叶发明了卓筒井新工艺。为此,12世纪初欧洲钻成的第一批自流井,其方法与北宋初发明的卓筒工艺相同,属于小口(径)深井之类。并且阿拉伯作家有记载。由此认定,欧洲12世纪初钻成的第一批自流井,是应用中国传出去的钻井方法。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二、钻井技术西传欧洲的路线

中国钻井技术有可能由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地区,再辗转传入欧洲。自古以来,阿拉伯地区就是东西贸易交流的纽带,也是沟通东西科技文化的桥梁。穆斯林的《圣训》里有一句话:“学习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拉伯《古兰经》也记载:“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向往。在汉唐时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主要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及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到两宋时期,由于中国曾出现宋、辽两个对峙政权,战争频繁,西北陆路交通时塞时通,所以,宋朝尤其西南省区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主要依靠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南方丝绸之路,古时称“蜀身毒道”。“蜀”者即四川;“身毒”,则是古代印度的称谓。据印度《摩奴法典》记载,早在公元前4世纪,四川瑰丽的丝绸,已销往印度及东南亚国家,再转入西亚、北非及欧洲。所谓“蜀国丝绸远征万里”正指“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出外有两条路线,二者都是从四川成都出发的,一条叫灵关道(又称旄牛道);另一条叫朱提道(又称南夷道、五尺道)。

为此四川成都是南方丝之路的起点,商贾贸易和文化交流穿梭其间。宋代,四川发明并普及的钻井技术,有可能由南方丝路再经海上丝路传人阿拉伯地区,又转入欧洲。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海上丝路四通八达。蔚蓝色的海洋,国绕我们的国疆,从东北到西南,有连绵的海岸线。我国有几大条大江大河,从内陆通向海洋。浩瀚的海洋,宽广辽阔,海洋上的道路四通八达,它像一条条纽带,联系着东方和西方,传播友谊,交流文化,贸易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可与陆上丝绸之路,相互辉映,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路对外通商、旅游及文化交流比陆路更为方便,古人云:“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宋代,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造船业的发达,为沟通东西方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两宋时期,造船业和对外通商的发达,可从下例得以佐证:

例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八十岁时曾作《感昔》诗咏:“行年三十忆南游,稳驾沧溟万斛舟。常记早秋雷雨霁,柁师指点说流求。”(《剑南诗稿》卷五九)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诗人“行年三十”,即指他30余岁时曾在福州宁德县任主簿,主管财务和簿籍文书。这时,他乘坐了一艘装满仓容万担米粮的货船,虽遇到海水波涛汹涌“常忆航巨海,银山掷涛头”,但自身却感到乘坐航船的安全。同时,从诗中反映了南宋时期熟练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的发达。

例二,据《宋史・虞允文传》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宋、金在白浪滔天的长江瓜州大战,“亮至瓜州,允文与存中临江按试,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敌持满以待,相顾骇愕”。杨万里在《海蝤赋》中云:宋、金这次水战,南宋出动“海蝤万艘”,“其速如风,其飞如龙”,所向披靡,大败金兵。两宋时期的海船,大的车船长三十六丈,宽四丈一尺(折长约98米,宽11米),一舟可载数百人乃至千人以上。由此足见,宋时造船业之先进和发达。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当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外贸易繁盛,更是远远超过前代。而阿拉伯首都巴格达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所以,中国的科学技术是通过与阿拉伯的交往向世界传播的。人所共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医学等,就是由阿拉伯人先后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的,对促进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两宋时,政府大力鼓励海外贸易,加上当时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的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最早记载见于北宋《萍州可谈》,1191年,可能使用时比记载早),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据有关史载中国与外通商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钻井技术有可能由畅通的陆路和海路传到阿拉伯地区,再辗转传入欧洲。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三、中国人有可能将钻井术带到阿拉伯地区

深钻技术在11世纪中叶发明后,至11世纪末,已在全川普及推广了。尽管当时受到官家的限制、封闭,但经过私家(卓简井户)的斗争,终于还是保存和发展了。到元祐四年(1089年),经昌陶上奏实况后,朝廷才下令“成都府路见管盐井一百六十余,立为定额,不问大井及卓筒,并不禁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从而恢复了卓筒并的合法地位,于是获得了大的发展,到了12世纪初(南宋绍兴年间),卓筒井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四川共有并4900余眼。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由于卓筒井的推广和发展,“卓筒井”技术也随之而普及,熟练和掌握这项专门技能的井匠理应越来越多,“合为几千、万人矣。”如果阿拉伯海员不可能访问四川,那么,四川的井匠技师或熟知这方面专长技术的人同外交往中,也可以由海上交通带到阿拉伯或其他地区。如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大唐军队在恒逻斯(即《大唐西域记》中之咀逻私)城发生战事,结果唐军大败,大批唐军官兵被俘,在被俘的人中有一些专门技术人员,其中包括了中国造纸工匠。自此,中国造纸技术传人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宋时,四川钻井匠师多至成千上万人,中国人在对外各种交往中,有可能将钴井技术传入阿拉伯或其他地区。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总的来讲,中国钻井技术,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至19世纪以前,先后传入西方欧美。中世纪初,欧洲人应用中国钻井技术开发地下水,便成功地开凿了“第一批自流井”。到古代后期和近代初期,欧美采用中国钻井技术“打盐井”及“钻油井”。美国著名作家兼科技史专家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明确述道:“西方的深井钻探实质上是中国引进。”同书又确认,1859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的第一口石油井,是用“中国的竹缆(钻井)方法”

11世纪,中国钻井技术西传欧洲,导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诞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